2025:三大运营商AI变现元年?深度解析智能投资与收入增长路径

1

2025年被业界普遍视为人工智能(AI)规模化应用的开端,这一年,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正以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扎实的投入,逐步将AI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近期发布的财报数据初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移动的AI相关收入已达数十亿元量级,中国电信上半年智能收入更是达到63亿元,中国联通的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签约金额亦实现60%的同比增长。这些数字虽在其庞大的总收入中占比不大,却标志着AI在通信行业实现商业变现的关键转折点,预示着一个由智能驱动的新增长周期的开启。

算力基石:从资本开支优化到智能战略聚焦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在持续优化资本开支结构的同时,显著加大了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这体现了其从传统通信服务商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转型决心。2024年,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占服务收入比均控制在20%以下,如中国电信为19.40%,中国移动为18.44%,中国联通为17.75%,表明其在控制成本方面取得了成效。

算力投资的战略优先级提升

然而,在总资本开支趋于平稳甚至下降的背景下,针对AI和算力的投入却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中国电信明确表示,其将根据人工智能规模应用的发展势头,动态调整投资,以匹配“云改数转智惠”战略的实施需求。中国移动更是将算力,尤其是AI算力,视为下半年投资的重中之重,其2024年AI投资规模已超百亿元,并计划在今年继续提升。中国联通预计2025年算力投资将同比增长28%,预计超180亿元,并为人工智能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进行了专项预算安排。这种“大力出奇迹”的算力堆叠,旨在通过构建坚实的基础设施,驱动未来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

电信运营商CAPEX趋势

投资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种投资策略的转变,其深层逻辑在于将算力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运营商们认识到,唯有具备强大的算力底座,才能支撑AI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进而催生出更丰富的智能应用和服务。这不仅仅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是对未来增长潜力的战略性布局。如何平衡AI投入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以及如何应对AI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持续投入压力,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考量。

能力锻造:基础设施智能化与大模型生态构建

资金投入的背后,是运营商在AI能力建设方面的加速布局,涵盖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算力规模的快速提升以及技术平台的深度优化,为AI业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算中心的崛起与规模化

当前,三大运营商均已建成规模庞大的智算基础设施,成为支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电信拥有自有智算资源43EFLOPS,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并建成了算力枢纽间400G高速互联通道。中国移动的智算总规模更是高达61.3EFLOPS(FP16),自建智算达到33.3EFLOPS,IDC机架数量超过66万架,位居全国首位。中国联通的智算总规模也达到30EFLOPS,具备2650MW的IDC能力储备以及万卡集群管理能力。这些数据不仅代表了运营商强大的硬件实力,更意味着它们已成为国内AI算力供给的主力军,能够为各行各业提供高质量的算力服务。

中国联通算力投资增长

自研大模型与行业智能体

在算力支撑的基础上,运营商纷纷投入自研大模型的开发,构建垂直行业大模型矩阵及智能体生态。中国移动的“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已升级到3.0版本,聚焦能源、交通、新型工业化、医疗、教育等50多个行业,并打造了多模型和智能体聚合服务引擎MoMA,其灵犀智能体月活跃客户已超6000万户。中国电信则构建了全模态、全尺寸、全国产的“星辰”大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孵化出80多个行业大模型和30多个行业智能体,服务企业客户超2万家。中国联通推出了多模共生的“元景”大模型,并开放了“元景万悟”智能体开发平台,在工业制造、经济运行、城市治理、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落地了上百个AI智能体。这些自研能力显著提升了运营商在AI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为其提供差异化、高价值的AI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能力中台与平台化服务

运营商通过构建能力中台,将AI能力进行封装和平台化,以服务更广泛的行业客户。例如,中国移动的能力中台AaaS(AI即服务)上台能力规模已超1300项,上半年能力调用量高达8035亿次。这种平台化运营模式使得AI能力能够像水、电一样便捷地输出,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应用AI的门槛,也拓宽了运营商的商业边界。

商业化实践:多元变现与内部效率飞跃

随着AI能力的成熟,三大运营商已将AI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培育多元化的AI原生服务,力求打造新的收入增长引擎。

AI收入的增长路径

中国电信将“云改数转”战略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旨在通过普惠的AI服务,驱动新的增长。其2025年上半年智能收入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89.4%,显示出战略升级的初步成效。中国移动则锚定人工智能的“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致力于实现AI的创新发展和规模应用,其AI相关收入主要来源于算力服务、大模型、数据标注以及各类AI应用等渠道。中国联通的AI业务也已实现规模变现,其算网数智业务(包含智能服务)上半年收入达到454亿元,占比提升至26%。这些数据表明,AI已不再是纯粹的投入,而是开始成为驱动运营商营收增长的新动力。

“AI+运营”的内部赋能

除了对外提供AI服务,运营商在内部运营中也广泛应用AI技术,显著提升了效率和客户体验。中国电信开发了160余个AI应用,覆盖AI商机挖掘、客户洞察、智慧推荐等场景,服务约6万名一线员工,月调用量超2000万次,智能客服占比达到87.5%。中国移动的7万数智员工在岗应用,累计减负700万人天;“增强智能客服”大模型应用扩大,“AI+服务”占比提升5.7个百分点。中国联通的“元景”大模型赋能客户服务,智能服务占比高达84%,问题解决率达到99%。这些内部应用不仅优化了运营成本,也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员工效率,间接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展望: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从资本投入到技术锻造,再到商业化变现的初步尝试,三大运营商已完成了AI领域的全面战略布局。当前AI为公司带来的营收尽管与整体规模相比仍显微薄,但其正向回馈的意义非凡,验证了AI技术在通信行业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行业范式转变的信号。

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运营商在AI领域的收入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爆发。然而,“奇迹待现”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例如AI技术的快速迭代需要持续高投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如何将AI能力更深度地融入千行百业,实现更广阔的商业化路径。运营商正乘AI之势而上,其在AI时代的转型与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