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存储介质革新的迫切需求
过去几年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的参数规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从早期的数百亿级跃升至万亿级MoE(Mixture of Experts)架构。与此同时,AI训练所依赖的语料数据也从单一文本扩展至多模态,涵盖图像、视频、音频乃至基因序列和4D时空标签,数据总量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据相关数据显示,AI应用的日均Token消耗量在短短一年半内激增数百倍,这无疑对底层数据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
在AI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我们不仅面临算力瓶颈,更深刻感受到存力短板的制约。如何高效存储海量数据、快速读取关键信息,并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支撑高强度AI工作负载,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AI产业发展的核心挑战。传统存储架构在应对AI任务时逐渐显露疲态,尤其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供应链不确定性背景下,构建自主可控、高性能、高经济性的数据基础设施,对于保障中国AI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人工智能的本质离不开数据的“记忆”与“学习”。正如AI先驱杰弗里·辛顿所强调的,机器智能之所以具有超越人类智能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拥有“永久的记忆”。这使得存储,这个过去常被视为后端支撑的角色,如今被推到了AI舞台的中央,成为决定AI系统效率与智能水平的关键要素。缺乏强大的数据记忆与快速存取能力,再聪明的AI“大脑”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当前,日益严重的“内存墙”(Memory Wall)和“容量墙”(Capacity Wall)问题,正成为制约AI训练推理效率和用户体验的核心瓶颈。
以参数规模高达数千亿的稠密模型为例,仅仅是KV Cache(键值缓存)的需求就能轻松达到数十TB的显存量。然而,当前主流的8卡国产训推一体机的HBM(高带宽内存)总容量往往不足1TB,巨大的容量缺口并非简单“加卡”就能弥补。功耗、主板面积限制以及供应链稳定性等因素层层叠加,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HBM性能卓越,但其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容量使其难以成为大规模通用存储方案。同时,普通SSD在面对AI高并发、低时延的推理需求时力不从心,而HDD(机械硬盘)在性能和能效方面更是远远落后。因此,一场针对存储介质的应用创新革命已刻不容缓。
创新驱动:AI SSD赋能AI商业正循环
面对AI时代对存储提出的全新挑战,业界急需一种专为AI工作负载优化的新型存储介质。这种介质不仅要具备高性能和大容量,更要聚焦于提升AI训练效率和推理体验,并有效降低每Token的成本,同时深度保障AI数据的可靠性。基于深厚的技术积累,新一代AI SSD应运而生,它旨在作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组合,为AI计算提供强大的“记忆力”。
AI SSD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性能型SSD,主要用于向上突破“内存墙”,通过提供极高速度的数据访问能力,有效扩展计算单元的有效内存容量;另一类是容量型SSD,则致力于向下打破“容量墙”,以极高的存储密度和效率承载海量的训练语料和模型数据。这种分层设计理念,使得AI SSD能够更精准地匹配AI工作流中不同阶段的存储需求。
具体来看,针对AI场景,通常会推出一系列覆盖不同需求的产品组合。例如,极致性能盘专注于AI训练与高频推理场景,通过与HBM等协同,大幅扩展有效内存容量,尤其适合千亿参数模型的微调与高速缓存。其卓越的随机写入性能和极低的时延,确保了数据能够以最快速度流向计算核心。高性能盘则在推理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序列长度,大幅降低首Token时延,并显著提高整体吞吐率,为实时AI应用提供坚实支撑。而大容量盘则旨在替代传统HDD,以更高的读写带宽和更快的重构时间,大幅提升语料库存储与预处理效率,尤其适用于超大规模训练集群的数据准备阶段。
此外,先进的软件技术也成为AI SSD发挥潜力的关键。例如,专门的驱动软件能够支持AI SSD与HBM、DDR内存实现智能协同,通过内存扩展技术实现虚拟池化内存的数倍扩展。同时,该软件通常还具备智能多流技术,通过与上层应用配合,有效降低写放大效应,从而显著提升AI SSD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底层技术突破:构建面向未来的AI存储架构
AI SSD的卓越性能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一系列底层技术的集体突破与系统级创新。这些技术不再将存储视为孤立部件,而是将其与算力、网络、算法紧密融合,共同构建一个高效的AI数据处理生态。
核心技术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限性能硬件架构
通过软硬协同的设计理念,结合IO全硬化和硬件加速引擎,AI SSD能够最大化释放SSD协议的极限带宽。同时,端到端智能算法的引入,确保数据传输始终能找到最优路径,使得顺序读写性能和IOPS(每秒读写操作数)均能逼近理论极限,为AI高吞吐、低时延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2. 高密度集成与容量优化
在容量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PCB设计和高密度3D堆叠技术,例如刚柔板设计和多Die堆叠,AI SSD能够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实现前所未有的单盘容量,同时保持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存储密度,也有效解决了大规模AI语料库的存储难题。
3. 智能驱动与内存池化
专门为AI场景优化的驱动软件是AI SSD的另一个核心支柱。它不仅支持内存池化技术,实现AI SSD与HBM、DRAM等多种内存介质的智能协同,能够将虚拟内存扩展数十倍,有效缓解“内存墙”压力。此外,智能多流调度功能能够根据不同应用负载的特点进行数据流分类,优化写入策略,从而显著延长SSD的使用寿命。
4. 高可靠性与数据安全
对于大规模AI集群而言,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创新的内部架构设计,例如将大容量盘进行分区,可以实现故障时仅影响局部区域,而非整个系统。这种设计能够将传统上需要数天才能完成的数据重构时间大幅缩短至数小时,极大提升了系统在面对故障时的恢复能力和整体可靠性,确保AI训练和推理任务的连续性。
未来AI存储架构的演进方向,将是HBM与AI SSD的深度智能协同。通过构建HBM-DRAM-AI SSD这样的三层缓存架构,结合智能数据调度策略,可以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佳平衡。HBM提供极致带宽以应对瞬时高性能计算需求,DRAM作为中层缓存提供快速访问,而AI SSD则作为大容量、高性能的持久化存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且高效的存储层级体系。
存储:AI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探讨AI落地时,我们往往首先关注算力是否充足,但在实践中,真正制约AI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往往在于数据能否有效跟上算力的需求。高性能、大容量且具备高可靠性的存储解决方案,无疑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
AI SSD的出现,标志着存储介质在AI时代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它不仅为AI应用提供了更高效、更经济的数据存取方案,更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持续推动存储技术的革新,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海量数据挑战,加速AI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AI商业的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赋能智能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