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构建公平高效的招标投标市场新范式
招标投标市场作为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规范化、透明化程度直接关乎经济运行效率和营商环境的优劣。然而,长期以来,交易壁垒、程序不便、违法行为隐性变异以及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认识到这些深层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自去年起,便协同多方力量,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务实的举措,启动了一场旨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深刻变革。
这场改革的核心在于对症下药,通过系统性的制度重构、前沿科技的赋能以及严厉的行业治理,全面提升招标投标市场的公平性、效率与透明度。以下将深入剖析国家发改委在推进此项改革过程中所开展的三大核心工作及其深远影响。
一、深化制度建设,筑牢市场规范基石
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首先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国家发改委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新”的落地实施上,它们共同为招投标市场树立了更加清晰和公正的行为准则。
优化评标专家管理体系
评标专家是招标投标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第三方力量,其专业性和公正性直接影响评标结果的公信力。过去,部分专家可能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廉洁风险较高、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人情分”、“关系标”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国家发改委修订出台了《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实施评标专家管理“新国标”。这不仅意味着对专家的选聘、培训、考核、使用、奖惩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更旨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独立公正的专家队伍,从源头上保障评标质量和公平性。新标准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评标过程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减少了人为干预的空间,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规范中央企业采购行为
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采购规模巨大,采购行为对市场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此前,部分央企采购可能过度侧重于价格因素,忽视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和综合效益。国家发改委为此印发了《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以“性价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实施采购。这一“新指引”的发布,标志着央企采购理念从单一的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重大转变,鼓励供应商在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而非单纯追求低价。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央企采购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明确公平竞争审查标尺
长期以来,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所有制歧视是招标投标领域广受诟病的顽疾。一些地方或部门通过设置隐性壁垒、指定供应商或在资格条件上进行不合理限制,使得具备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以进入甚至被排挤出市场。国家发改委坚决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对现行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并废止了500余件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政策文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一举措从制度层面根除了诸多不合理规定,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都将被坚决打破,所有市场主体,无论所有制形式,都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对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数智赋能转型,驱动交易效率与透明度升级
在数字经济时代,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发改委深刻洞察数智化在招投标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多项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交易效率与透明度。
全流程电子化,实现“阳光交易”
推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是实现“阳光交易”的关键一步。从招标计划发布、招标文件公示,到投标、开标、评标、定标,所有环节均在线上完成,大大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据统计,今年1—7月,全国发布招标计划公告12万件,提前公示招标文件4.8万件,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电子化交易的普及程度和其带来的透明度提升。电子化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缩短了交易周期,更构建了一个可追溯、可审计的完整交易链条,让每一步操作都在阳光下进行。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开辟智能评标新境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传统评标高度依赖人工,易受主观判断和疲劳因素影响,效率和公正性难以完全保障。国家发改委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智能评标、围串标识别和招标文件合规检测。例如,AI系统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迅速捕捉招标文件中的歧视性条款或潜在的违法合规风险;在评标环节,AI可辅助专家进行技术标评审,甚至识别出围标、串标等异常行为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评标的客观性和效率。此外,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和“双盲”评审改革,即评标专家“盲抽”和技术标“盲评”,更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物理隔离”和“信息屏蔽”,进一步降低了人为干预风险,确保了评标的独立与公正。今年1—7月,远程异地评标次数同比增长27.3%,达到4.2万次;“双盲”评审实施次数同比增长32.5%,达到5.3万次,这些数据印证了数智化改革的显著成效。
打通数字证书壁垒,简化跨区域投标流程
过去,企业在不同地区的招投标平台进行投标时,往往需要办理不同的数字证书(CA),“投一个标换一把锁”的痛点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也阻碍了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搭建了移动数字证书(CA)“一张网”,统一全国各地区数字证书标准,实现了跨地区投标的CA互认。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简化了企业投标流程,据统计,今年1—7月,异地CA互认已达25.3万余次,企业数字证书使用成本降低约50%。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更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具体实践。
三、强化行业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再完善的制度和再先进的技术,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和严格的监督。国家发改委在行业治理方面展现出“零容忍”的态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坚决打击。
多维度重拳整治围串标乱象
围串标活动是招标投标市场中最具破坏性的违法行为之一,它通过操纵竞争,损害了市场公平和公共利益。国家发改委对此进行了重拳整治,通过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协同,及时移送违法犯罪线索,成功打掉了一批职业犯罪团伙。这种跨部门、全链条的打击模式,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净化了市场环境。随着AI等技术在识别围串标方面的应用日益成熟,未来打击力度和精准度将进一步提升。
净化评标专家队伍,维护评审公正性
评标专家的违规行为是导致评标不公的重要原因。国家发改委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评标专家清理工作,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2024年以来,已有3.8万名违法专家被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这一行动彻底清除了“害群之马”,维护了评标队伍的纯洁性和专业性。同时,通过公开曝光串通投标犯罪的代表性案例和近2000起各类招投标违法犯罪案件,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力,警示其他潜在违规者。
展望未来:持续深化改革,共绘招投标市场新蓝图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招标投标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此反映积极。今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这些数据充分印证了改革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进招标投标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推进《招标投标法》的修订工作,这将是从更高层级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解决现有法律条文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关键一步,可能涉及招标人主体责任落实、招标代理机构管理等制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广全国统一的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序拓展招投标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例如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预警、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强化监管机制创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实现“智慧监管”;并持续加大突出问题治理力度,巩固改革成果。
这场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招标投标市场改革,不仅是一次针对具体问题的修补,更是一场旨在构建公平、透明、高效、统一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的深刻变革。它不仅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潜力,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商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