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的推动下,资本的流向正从纯粹的“AI大脑”向承载其能力的“AI身体”——即AI硬件——显著倾斜。这背后是行业对大模型应用创新瓶颈的共识,以及对硬件作为AI触达物理世界关键载体的深度认同。平台级公司如百度,正通过“AI创投加速计划”等方式,积极构建AI硬件生态,支持创新企业。在近期的AI硬件分论坛上,业内人士与创业者们共同探讨了AI硬件赛道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
AI赋能硬件:价值锚点与技术边界
要理解AI硬件的核心机遇,需要同时审视其产品市场契合度(PMF)与技术现实边界(TPF)。AI正从三个层面重塑硬件价值:
首先,AI突破了传统硬件的物理交互边界,拓展至认知边界。传统硬件迭代侧重于物理参数的提升,如屏幕分辨率或摄像头像素。而AI的融入,赋予硬件“理解”与“思考”的能力。以AI眼镜为例,它不仅能识别场景并优化拍照效果(作为“解释器”),还能通过超分技术增强画面质量,弥补硬件算力不足(作为“增强器”)。这种从“处理像素”到“理解画面”的转变,是AI为硬件带来的最直观价值。百度智能云副总裁张玮将这一过程概括为“感知-理解-生成”的闭环,为硬件创造出全新的用户价值。
其次,AI重塑了硬件的商业模式,从一次性买卖转向生命周期价值(LTV)。传统硬件销售结束后,价值交付即止。AI引入的持续服务能力,使硬件能够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录音笔结合无限会议纪要订阅服务,已在北美市场验证可行。大朋AI眼镜的实时翻译、AI备忘录等功能,也预示着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为“硬件+订阅费”模式提供了肥沃土壤。
最后,AI助力在成熟赛道开辟“亚赛道”。AI的加持让许多看似红海的硬件品类重焕生机。大朋VR通过接入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其AI眼镜搭载DeepSeek-R1/V3模型,实现了语音指令、智能识图、实时翻译等功能,将记录工具升级为“生活助手”。张玮观察到,AI硬件,特别是可穿戴设备(如具备翻译功能的耳机、增强现实的眼镜)以及AI宠物等“玩具与陪伴”设备,市场热度增长最快。AI Agent带来的原生应用正在为成熟硬件品类开辟新想象空间。
然而,尽管AI带来广阔前景,仍需客观看待当前的技术局限性。目前AI硬件的成功多集中于已有能力的增强,如交互优化和个性化推荐。例如,李未可AI眼镜利用百度智能云多模态解决方案,提供语音交互下的“边拍边讲”、AI随身记及多语言实时互译。瀚皓科技的FilmAction.ai依托百度智能云的渲染能力,实现了“一句话驱动AI电影制作”。
但通往真正智能的道路上,仍有技术瓶颈,如缺乏有效的长期记忆和真正的主动性。张玮指出,要构建深度关系,AI需能“记得住”多模态输入并长期理解。陈朝阳也认为,AI关系升维的关键在于“有效的主动通知”,而非基于简单规则的提醒。目前,许多AI硬件仍停留在“新鲜感”层面,若无法提供持续价值,用户活跃度堪忧,所谓的“陪伴”可能沦为空谈。张玮坦言,支撑情感交互的“data for AI”平台尚待完善。这些技术现实提醒我们,AI硬件创新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的马拉松。
从“卖设备”到“建关系”:AI硬件的终极机遇
超越功能创新,从更长远的商业模式演进视角看,AI正在帮助硬件建立全新的关系。硬件凭借其物理存在感和强大的传感器能力,更容易与用户建立强感知、强交互的连接,成为获取高质量用户输入的必要前提。
当AI具备一定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它就不再只是一个功能性工具,而可能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一个“角色”,与之形成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将构成极高的竞争壁垒,并自然催生持续付费的可能性,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升华。
张玮坚信,AI硬件最大的想象空间在于未来人与AI陪伴者之间关系的构建,这根植于对情感和情绪的把控与识别。这种情感连接构成的关系,其价值坐标系与传统硬件完全不同,用户衡量的不再是性价比,而是一种近似于朋友或宠物的羁绊。心影随形的产品“逗逗游戏伙伴”和Kotoko AI的《Bside》“AI模拟人生”,都生动地描绘了AI硬件构建新关系的潜力:将一次性设备销售转变为持续演进、需用户投入情感和时间的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情感纽带。然而,如何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功,仍需跨越现实难题。
任何AI硬件的创新构想,都必须通过“三层考验”:
- 供应链是否就绪:AI时代的硬件供应链包含传统物理供应链和全新的“AI供应链”(大模型、算法、算力)。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独立构建完整的AI技术栈几乎不可能。百度等技术平台通过提供“大模型+IoT中台”的AI原生硬件开发范式,开放多模态感知、智能语音等核心能力,大幅降低了“AI供应链”的准入门槛,使创新者能聚焦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
- 用户场景是否就绪:新技术落地应优先在已有成熟场景中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而非创造全新需求。例如,AI玩具之于传统玩具、AI学习灯之于传统台灯,都是在用户熟知且有付费习惯的场景中进行AI升级,更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降低用户接受门槛。
- 价格空间是否存在:产品最终需回归商业价值,在市场中找到清晰的价格定位。这包括向下探索,利用成熟供应链和模式创新提供高性价比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或向上探索,凭借卓越工业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强大品牌叙事,创造高品牌溢价。精准洞察目标人群的消费能力和付费意愿至关重要。只有成功通过这三层考验,“新关系”的构想才能真正落地为可持续的商业正循环。
商业回归: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寻找价值闭环
当AI硬件开始与用户“建立关系”,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将这种新关系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AI又能为产品带来多少生命周期价值(LTV)的提升?历史上许多智能硬件项目都曾试图复制互联网“硬件免费、服务收费”模式,但多数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用户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愿意立刻买单的价值闭环。
以AI毛绒玩具为例,其高昂的IC链路、大模型消耗和IP分成保底成本,若不能在初始销售中覆盖并实现盈利,单纯寄望于后续订阅服务,商业模式将难以维系。这意味着,无论AI故事多么动人,产品必须首先交付一个完整的、能让用户在当下认可其价值的解决方案。
在确保初始价值闭环后,LTV的延伸才有了讨论基础。目前从业者正在探索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为“有用”的功能付费,即“Save Time”路线。AI硬件在特定场景下提供的刚性价值,是用户持续付费的基础。例如,为无限制的会议纪要、大容量AI备忘录或多语种实时翻译等明确的效率工具支付订阅费或增值服务费,其价值可量化,商业模式也相对清晰。
第二条路径则是为“无用”的情感连接付费,即“Kill Time”路线。张玮认为,本轮AI硬件隐藏的巨大机会,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情绪价值和情感连接中。当一个产品能与用户建立独特的共鸣和情感纽带,这种关系本身就构成了极高的竞争壁垒。一旦陷入“有用”功能的军备竞赛,最终难免走向同质化内卷,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偏好,恰恰是品牌和生态护城河的来源。
从交互革命到关系重塑,再到商业模式的探索,AI硬件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这条道路上,既有对技术边界的持续叩问,也有对商业本质的深刻回归。在这一轮浪潮中,百度等技术平台扮演了积极的推动者角色,通过构建从云端大模型到端侧轻量化方案的完整技术栈,为AI玩具、AI眼镜、可穿戴设备等提供软硬一体的全场景支撑。这不仅大幅降低了硬件厂商应用AI的技术门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众多硬件厂商的深度合作,平台积累了大量一线的产品定义、技术落地与市场反馈的实践与洞察。张玮对各种貌似不可能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敬畏,认为“这里面真的是大有可为,大有机会”。AI硬件产业的趋势、挑战与机会,在这些实践中逐渐明朗,行业探讨的重点已从“会不会发生”转向了“如何更好、更快地发生”。而答案,正藏在每一次与用户的交互,和每一个被AI重新定义的“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