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短视频行业面临转型与探索的背景下,快手在第七届光合大会上,选择以“向内探寻”的姿态,为未来的发展路径给出了一个坚实而明确的答案。本届大会“生而不同、创作无界”的主题,不仅精准描绘了快手平台上万千创作者的多元生态,也深刻揭示了快手在行业版图中的独特战略定位。
快手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一笑在开场演讲中,将快手未来核心战略精炼为“驱动流量向优,构建特色生态”。这一表述不仅仅是对平台核心价值的重申,更是对流量分配、商业模式与创作者关系进行深度重构的宣言。
程一笑进一步分享了平台内容生态的繁荣数据:过去一年,万粉以上创作者的投稿量实现了超过100%的同比增长,职业主播的数量也增长了8%。这种蓬勃的生态为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现机遇,一年内有2600万创作者在快手获得了收入,其中月收入超过千元的创作者同比增长近12%。
大会上,快手高层全面解读了流量的分配逻辑、商业变现的实际路径,以及AI技术如何从底层革新平台引擎。从CEO的战略宏观布局,到商业与AI负责人的具体执行拆解,再到秦腔表演者安万和喜剧演员潘长江两位创作者的生动案例,共同勾勒出一幅关于快手社区如何高效运转、个体创作者如何实现价值的详尽图景。
这其中蕴含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日活跃用户已达4.09亿的庞大社区中,个体创作者的独特价值将如何被精准发现、有效放大,并最终获得丰厚回报?
流量向优:社区的新陈代谢与价值重塑
流量,作为任何内容平台的生命线,始终是创作者关注的核心。程一笑在演讲中明确指出快手最坚定的“流量风向标”:让长期在快手深耕细作的优质创作者和高质量内容获得充分的流量曝光。这背后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且日益精密的流量调优机制。
首先,快手披露了其持续稳健增长的社区基本盘。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快手日活跃用户数已达4.09亿,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7.5%,显示出其强大的用户粘性。私域用户日均互动次数更是超过40亿次,体现了社区内部的高度活跃。
在用户结构方面,快手在巩固传统北方市场优势的同时(东北月活渗透率高达85%),在南方市场也实现了高于大盘的显著增长,华东、华南用户渗透率同比提升9%。同时,年轻用户、中产及白领人群的增长,预示着快手社区的用户画像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和高价值的方向发展。
在健康的社区基础之上,快手正积极引导流量分配的变革,其核心驱动力是两大相互联动的飞轮:短直一体化与公私域联动。
短直一体化是快手倡导的基本内容创作理念。 短视频以其精致的内容和长传播周期,有助于创作者构建人设、积累内容资产;而直播则作为即时互动和高效交易的场域,能迅速实现价值转化。快手的数据观察发现,那些在短视频和直播两方面都表现出色的创作者,其获取流量的效率比单一内容形式的创作者高出4至10倍。平台通过优化分发机制和产品引导,确保优质短视频能为直播间有效引流,同时在创作者直播期间,也为其短视频带来超过50%的流量增量,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三农创作者“西北刀客-公益护农”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实践者。他利用短视频记录“汪汪队”抓捕野猪的精彩瞬间和猎犬的日常训练,让用户记住每条猎犬的名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随后,通过直播实时跟拍抓捕过程,满足了用户的追更需求和即时互动渴望。这种短视频的精耕细作,最终带动其直播间看播总时长增长了3.3倍,有效实现了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公私域联动则是快手独具特色的流量生态。 今年,快手主站公域播放量同比增长15%,私域用户时长同比增长3.7%,实现了公私域流量的齐头并进。平台正加大公私域的循环力度,将更多的公域曝光机会倾斜给那些在私域具有高粘性、且商业转化效率出色的创作者。这一策略在今年二季度帮助这类创作者的环比曝光率增加了10.2%,并进一步带动了其粉丝数量7.2%的增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东北三胞胎一家”的案例充分展现了公私域联动的价值。他们通过记录三胞胎成长点滴的短视频,在公域迅速积累粉丝,单条视频曝光量可达500万以上;同时,通过用心经营私域,与粉丝建立了高粘性的社群关系,最终在单场直播中实现了1300万的GMV(商品交易总额)。
在两大飞轮的持续驱动下,快手对“好作者”和“好内容”的定义也变得更为清晰具体:即那些愿意长期坚持创作、能够带来普惠知识、乐于分享有趣人事物,以及具备鲜活“人感”的创作者。例如,专注于互联网婚恋服务的“红娘小妞妞”入驻平台多年,活跃天数占比超过99%,今年的日均视频浏览量比去年上涨了6倍,充分体现了平台对长期优质创作者的扶持。
这种以价值为导向的流量分配,也催生了平台独特的生态风貌。例如,一个由短视频、直播和搜索功能联动的“求助体系”在快手社区内自然生长。每天有2.9亿用户在平台发起问题或围观学习,每天更有1.3万场知识问答直播连麦,体现了社区互助的强大生命力。此外,快手通过线上直播打破了线下活动的时空限制,无论是时代少年团的演唱会直播(总观看用户达2.8亿),还是覆盖143个城市的“直播大舞台”,都形成了线上线下1+1>2的势能共振。
快手正通过一套明确的价值主张,引导其庞大的流量池进行自我优化和新陈代谢。它奖励那些坚持不懈、内容真实、能够同时驾驭短视频和直播,并用心经营粉丝关系的创作者。这不仅塑造了平台独特的内容生态,也为后续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飞轮与引擎:商业和AI如何驱动生态增长
“流量向优”这一核心战略的落地,正通过商业化和AI技术这两大体系得到有效执行。在光合大会上,快手高级副总裁王剑伟和盖坤分别从产品和技术的维度,详细解读了这两大引擎的内部构造与运转逻辑。
商业化赋能:让热爱获得回报
快手高级副总裁、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在开场时强调:“光有热爱不够,我们希望让大家的热爱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 快手商业化团队的核心使命,正是帮助创作者实现“体面地赚到钱”。
数据显示,快手平台每天产生的商业类型作品高达660万次,直接帮助超过370万创作者获得了有效的商业收入。这种商业生态正与内容社区实现深度共生共融。王剑伟将其总结为“好商业”,其内在价值体现在三个关键层面:
信任电商的深化:“先粉后客”模式。 快手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信任”。平台将这一理念具象化为“先粉后客”的经营模式,鼓励创作者首先将消费者转化为忠实粉丝,再通过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驱动购买行为。数据显示,尽管快手近七成的电商流量来源于公域,但私域电商GMV的转化效率比公域高出4倍以上。平台通过调整流量分发权重,积极鼓励那些能有效吸引并沉淀粉丝的电商经营行为,帮助创作者在公域扩大影响力,进而在私域实现高效转化。
经营模式的协同:短直联动与分销体系。 与程一笑的观点不谋而合,电商部门同样强调短视频与直播的协同价值。研究表明,相对于单纯发布短视频,同时进行直播能够将GMV转化效率提升约5倍。平台鼓励创作者利用短视频内容进行“种草”,然后在直播间进行详细的产品讲解以完成转化。对于缺乏自有货盘的达人,快手的分销系统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今年第二季度,可供达人筛选的商品数量同比增长46%,GMV突破千万的爆品数量增长了64%,平台还积极通过线下撮合会等方式,帮助达人与优质商家建立更深度的合作连接。
变现路径的多元化:广告与效果分成。 对于不直接从事电商业务的内容创作者,快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广告变现路径。通过“品牌助推”和“新任务加粉条”等创新产品,快手在帮助创作者承接商业订单的同时,也助力其实现粉丝增长,有效打消了创作者“接商单可能掉粉”的顾虑。今年第二季度,品牌助推计划在为达人带来千万级广告费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60万的粉丝增长。此外,平台还针对小游戏和短剧等特色内容生态,提供了效果广告变现机制。创作者通过推广小游戏或短剧,即可获得相应的广告分成。快手预期,未来一年将在短剧分账上与创作者共享4亿元收益,在小游戏上共享1亿元收益,充分体现了对多元创作形式的价值认可。
AI技术革新:底层引擎的全面升级
在商业化为创作者提供丰厚回报的同时,AI技术正从最底层重塑快手的内容分发和创作生态。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事业部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分享了AI所带来的两大变革性影响。
- 推荐引擎的代际革新:OneRec的诞生。 快手推出了全球首个端到端的生成式推荐技术——OneRec。传统的推荐系统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如同一个复杂的漏斗,其协同优化难度高,计算成本也居高不下。OneRec则通过一个模型直接生成推荐结果,实现了端到端的整体优化,在覆盖全量用户25%流量的情况下,为整个APP带来了超过1%的总时长提升,同时将计算成本降低至原来的1/10。结合深度学习化的排序系统升级,这两大技术革新在今年上半年合计提升了APP总时长2.5%和DAU 0.25%。
流量池扩大之后,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分配成为关键。快手构建了一套从冷启动到作品推爆的完整生命周期流量机制,使得新作品获得高曝光的机会增加了35%,获得万赞的机会提升了22%。平台明确导向优质内容,从画质清晰度、用户互动率、内容稀缺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数据显示,优质内容获得流量是其他内容的24倍,优质作者更是17倍,彰显了平台对内容质量的极致追求。
- AIGC工具的普及与商业化:可灵AI引领未来。 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其宏大愿景是“让每个人都能用AI讲出好故事”。经过一年多的快速迭代,可灵AI已发布多个版本,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快速的商业化突破。自今年4月以来,可灵AI的月付费流水已超过1亿人民币,证明了其市场价值和用户接受度。
可灵AI不仅追求生成效果的逼真性,更强调高度的可控性,提供包括视频多模态编辑、首尾帧控制等多种功能,已发展成为一个一站式的AI生产力引擎。AI内容生态的趋势也已清晰显现。目前,全球已有接近1亿用户在使用AI进行创作。在快手平台,AI内容流量从1月到7月激增了320%,AI漫剧等垂直领域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AI创作的商业价值也日益凸显,据快手监测,高端的AI内容制作接单价可高达50万/分钟,日常价格也在数千到5万/分钟之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内容生产与变现时代的到来。
从商业化策略的精细打磨,到AI技术的底层革新,快手正在构建一个日益精密且高效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多元化且务实的变现工具,更通过底层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做大流量蛋糕,并以更智能、更价值导向的方式进行流量分配,最终全面赋能于每一个身处其生态之中的创作者。
舞台之上:两种创作者的快手实践样本
理论与数据最终需要现实案例的有力验证。秦腔表演者安万和喜剧演员潘长江,两位背景、路径、风格迥异的创作者,成为了快手“生而不同”生态中最鲜活的注脚。他们的故事,正是快手流量法则、商业逻辑和社区文化在个体身上投射出的真实样本。
安万的故事:草根逆袭与“老铁”情谊
安万的成功,是一个典型的、充满快手“老铁”文化烙印的叙事。他因先天性血管瘤而曾饱受自卑困扰,却在秦腔的舞台上找到了真正的自信与光芒。安万的成长之路,深刻践行了快手所倡导的创作者方法论。
首先,是极致的坚持与深情的陪伴。安万坚信“直播就是得天天见”,十年间几乎365天不间断直播,最多时一天直播长达18个小时。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坚持,与快手所强调的“长期耕耘”理念高度契合。他与粉丝之间建立的,是一种超越普通观众的深厚情谊。粉丝曾自发为他凑钱治脸,他说“他们给了我另一张脸”,他将这份情谊视作“戏比天大”的责任,这种真挚情感成为了他持续创作的强大动力。
其次,是短直联动的自觉探索。最初,安万只专注于直播戏台演出,粉丝量一度停滞在30多万。他逐渐意识到,仅仅展示舞台形象是不够的,还需要让观众认识戏外“真实”的自己。于是,他开始拍摄短视频,内容涵盖了教女儿练戏、剧团后台的鸡毛蒜皮,以及安万说戏等日常片段。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短视频内容,让他的人设变得更加立体和亲切,也源源不断地为他的直播间吸纳了新粉丝。仅仅一年时间,他的粉丝量便从38万飙升至287万,展现了短直联动的巨大潜力。
再者,是线上线下势能的完美共振。安万在线上积累的超高人气,直接引爆了其线下演出。他开启了全国巡演,线下观众从最初的几千人迅速增长到数万人,商业演出价格也翻了3到4倍。而这些火爆的线下演出,例如“万人秦腔大合唱”,又成为了绝佳的短视频素材,在全网获得了上亿次的播放量,进一步巩固了线上的热度,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螺旋上升的闭环。
潘长江的故事:国民艺术家的数字新生
如果说安万代表了草根创作者在快手的逆袭之路,那么潘长江则展示了国民级艺术家如何在快手这个全新的数字舞台上,找到了事业的新生命力。他自称“快手用户潘长江”,这一自我定位本身就巧妙地消解了明星的光环,拉近了与普通用户的距离。
潘长江在快手的创作之路,也是一次不断拥抱变化和贴近用户需求的过程。
他的内容起点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分享。最初,他只是随手记录片场日常、家庭生活,分享和女儿潘阳、外孙小石头的温馨互动。他很快发现,短视频段子与传统小品的核心都是为了逗乐观众,但段子“越是自然就越真实,老铁们就越喜欢”。这种接地气的烟火气,让他迅速获得了超过两千万粉丝,快手也因此成为了他的“互联网第一故乡”。
他积极拥抱平台的新玩法和新技术。在粉丝的鼓励下,他大胆尝试了快手AI变脸特效,从可爱的“棉花娃娃”到活力四射的“扫腿舞”,玩得不亦乐乎,心态也越来越年轻。他甚至会接受粉丝的“点菜”,根据评论区的建议去创作内容,实现了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与共创。
他还通过直播,与安万等戏曲传承人进行连麦互动,让秦腔与评剧实现“对对碰”,单场直播吸引了高达4600多万人观看。他发现,快手是一个“不需要花钱买门票的欢乐大舞台”,能让他更直接地感受到观众的笑容与热情。
这位68岁的艺术家甚至还主演了快手短剧《进击的潘叔》。他为此专门学习短剧的节奏特点,并与团队反复打磨剧本,最终该剧上线25天就获得了3亿播放量,成功登顶商业微短剧热度榜,展现了其在数字内容领域的强大适应性和号召力。
潘长江的实践证明,快手不仅是草根创作者实现梦想的舞台,也能为成熟的艺术家提供全新的创作媒介和广阔的表达空间。
从安万到潘长江,他们一位是将地方戏曲唱成时代强音的文化名片,另一位则是将国民喜剧带入寻常百姓家的欢乐使者。他们都在快手这个“海纳百川的大社区”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他们的故事,正是程一笑在演讲结尾所强调的快手愿景的最好诠释:“构建一个温暖而多元、好内容层出不穷的社区,带给更多人幸福感。”
快手对未来发展的核心答案,在于回归社区的本质,并全心服务好每一个“生而不同”的创作者。通过持续优化的流量机制、日益多元的商业生态和不断革新的AI技术,快手正在不懈努力,构建一个让创作者能够凭借自身才华与长期坚持,实现价值、获得尊严的生态系统,共同迎接数字内容创作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