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PC领域也不例外。作为个人计算的核心平台,传统PC的定义正在被AI深度改写,而联想作为行业先行者,其在AI PC时代的战略布局与创新实践,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未来图景。不同于一蹴而就的“速成”,联想在AI领域的崛起,更像是一场深厚的“内功”修炼,最终在AI的催化下迎来“质变”。
研发驱动: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厚积累
多年来,联想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一直保持着显著增长。其研发团队规模接近两万人,其中过半专注于软件开发,这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精准预判与长期布局。这种战略性的投入,使得联想的研发体系能够实现N+2、N+3甚至N+4代产品的超前规划,构建了扎实的技术底蕴。
联想的这种“既‘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还‘惦记着地里的’”研发策略,涵盖了产品级研发、研究院前瞻探索以及风险投资等多个层面,确保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领先。AI的兴起,恰好为这些深厚的技术积累提供了爆发的契机,将多年的“内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硬件进化:AI重塑人机交互与计算架构
AI对PC行业的冲击,并非仅限于某个单一功能,而是一场从底层逻辑到用户体验的全面革新。联想深刻理解这一变革的本质,将其归结为三个核心层面:
交互方式的根本转变:未来,机器将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而是主动学习并理解人类意图。通过集成传感器阵列,设备将如同人类感官一般收集环境信息,AI则充当“大脑”,处理并理解这些数据,进而驱动智能体响应用户需求。这种自然、直观的交互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让人与机器的沟通更加 seamless。
计算架构的深度重构:为了支撑AI时代多样化的算力需求,传统的CPU单核模式已显不足。异构计算(CPU、GPU、NPU协同工作)成为必然趋势。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加入,为设备带来了高效的本地AI推理能力,使得复杂的AI任务能够在设备端高效完成,减少对云端的依赖,提升响应速度与数据安全性。这标志着PC从通用计算平台向智能计算平台的演进。
软件形态的终极进化:未来的软件体验将超越传统的应用孤岛模式。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与一个无所不包的“个人智能体”交互,该智能体能够调度所有后台服务和应用,完成复杂、跨应用的各项任务。这种统一、智能的服务入口,将极大地简化用户操作,提升生产力。例如,在IFA 2025上展示的ThinkBook VertiFlex概念机,通过AI驱动屏幕的横竖自动旋转,以及Yoga Book 9i Gen 10将双屏生产力推向新高度,都体现了硬件为智能体验服务的理念。

这种从交互变革到计算重构,再到软件进化的完整逻辑闭环,清晰地展示了联想从“硬件先行”到“软件驱动硬件”的核心战略转型。硬件不再是体验的定义者,而是承载和赋能AI智能体验的基石。
克制与前瞻并行的创新哲学
面对AI带来的巨大机遇,许多企业倾向于推出各种“概念先行”的产品以抢占市场。然而,联想却展现出一种“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稳健策略。他们在技术探索上激进而前瞻,例如早在2015年VR技术兴起时,便已深度布局头戴显示设备(HMD)。这表明联想并非缺乏前沿技术,而是对产品化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

联想认为,一款新形态的产品必须在重量、电池续航、显示效果和用户舒适度等多个维度上达到微妙的平衡,绝不能为了追求单一的“亮点”而牺牲整体用户体验。这种“双轨”策略意味着,当用户需求迫切且方案成熟时,联想会快速推动自研产品落地;同时,也对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保持开放态度。这种理念在IFA 2025上得到了印证,联想并未急于推出全新的AI眼镜,而是对现有拯救者Glasses Gen 2进行了软件升级,使其支持3D游戏模式,这是一种对现有路线的优化,而非冒进。

联想清醒地认识到,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那个能够连接一切的“个人超级智能体”软件平台,而非仅仅是硬件本身。这种克制与前瞻相结合的创新哲学,确保了联想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能够提供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具备落地价值的产品。
构建开放生态:一张大网与“小欲望”的协同
在智能设备行业,许多厂商倾向于构建封闭的生态系统,将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围墙花园”内。然而,联想的全球化战略却更像是在编织一张巨大而开放的网,其核心是一种被称作“小欲望”的合作心态。这张大网首先体现在联想丰富且精准定位的子品牌矩阵上。
针对商务精英,ThinkPad品牌始终代表着高端与可靠;在消费市场,拯救者和LOQ系列满足了不同层级游戏玩家的需求;Yoga系列以其轻薄设计和卓越显示屏吸引时尚与移动办公用户;而IdeaPad则服务于更广泛的大众市场。这张品牌网甚至通过整合如德国Medion、日本NEC和富士通等本地影响力品牌,进一步完善了全球市场布局,确保产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用户,同时品牌之间保持足够的区隔,避免用户混淆。
这种“大兼容、小欲望”的心态也体现在联想对AI战略的本地化处理上。联想充分考虑了不同市场的用户习惯和法规差异,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天禧”个人智能体,而在海外则提供了AI Now、Creator Zone等一系列差异化的AI应用和服务。这种灵活务实的做法,使得联想在海外AI PC市场依然保持领先地位。联想对合作伙伴关系的开放态度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们与AMD、英特尔、微软等上游厂商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并希望有更多厂商参与到PC生态中,以促进良性竞争,最终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体验。这种格局与自信,彰显了行业领导者将蛋糕做大的远见。
深耕基础:隐私安全与企业服务的坚守
如果说AI创新和全球化战略是联想的“面子”,那么在隐私安全、企业服务这些用户平时不甚关注,但一旦出现问题便影响深远的“里子”上,联想则展现出一种“笨功夫”的执着。在AI时代,用户数据无疑是“富矿”,联想选择了一种近乎严苛的自我约束,即核心原则是尽可能让数据在设备本地处理,避免不必要地上传云端。
为了强化数据保护,AI PC设备普遍配备了专门的硬件加密芯片,并建立起一种“混合式”架构,巧妙平衡强大的云端功能与本地隐私保护。更重要的是,用户始终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当某个操作需要访问云端时,系统会明确提示,将最终决定权交还给用户。这种对用户隐私的尊重和主动权赋予,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对基础体验的深耕也体现在企业服务上。许多企业渴望利用AI提升效率,但往往被“AI选择困难”、“工具整合不易”等现实问题所困扰。联想则致力于解决这些棘手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为缺乏成熟IT团队的中小企业,计划通过低代码或零代码的方式,提供可负担的标准化IT服务,帮助他们用上、用好AI。这些看似不够激动人心的议题,却是构建长期价值的基石,如同修炼“九阳神功”的枯燥日夜,正是这些最基础的“笨功夫”,决定了最终内力的精纯与浑厚。
从IFA 2025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矩阵,到高管访谈中透露出的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创新活力的联想形象跃然纸上。多年来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厚积薄发所带来的“质变”,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在联想的传统硬件产品与创新服务之上。当联想在这些最基础的层面,年复一年地投入,锻炼着自己的长期“基本功”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它会克制住无限扩张的欲望,而是选择以一种稳健而深远的方式,迎接AI PC的新纪元。如今,有了AI这股东风之助,联想在智能计算的新江湖中,无疑将开启更加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