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产业落地:腾讯如何构建智能体工厂,实现价值闭环?

1

人工智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其中AI Agent(智能体)技术无疑是当前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大型科技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力图抢占这一新高地。然而,在众多企业聚焦于构建更强大、更通用的AI“大脑”之时,腾讯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也更务实的道路:让AI Agent真正“下产线”,深入业务一线“动手干活”,以实现其在实际场景中的价值闭环。

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如深圳市宝安区政务服务团队的实践所昭示。宝安区作为拥有540万人口和近百万商事主体的行政大区,每日面临海量的民生诉求。传统的人力服务模式在处理这些复杂且高并发的需求时,效率瓶颈日益凸显,市民的“急难愁盼”难以得到及时响应。然而,随着AI Agent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局面正迎来转机。宝安区通过引入智能体,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民生诉求的平均处理周期从过去的4.21天大幅缩短至2.75天。更值得一提的是,名为“小宝”的AI智能体实现了7x24小时全天候在线服务,有效解决了市民和企业在工作时间外办理业务的痛点,构建了无缝、高效的数字政务新模式。

小宝

宝安区的案例并非孤例,它清晰地揭示了Agentic AI正从前沿技术概念走向产业标准配置的趋势。当行业发展进入到产业落地和价值创造的“深水区”时,一个核心问题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如何将实验室中炫目的AI Agent技术,真正转化为政务、零售、金融等千行百业的可靠生产力,驱动实体经济的效率跃升与模式创新?

挑战一:AI Agent开发门槛高企,如何普惠开发者?

AI Agent规模化落地的首要障碍,在于其开发过程所伴随的巨大技术门槛。长期以来,AI开发在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业务方深知痛点所在,却苦于缺乏编程技能;技术方拥有强大的开发能力,却往往难以精准把握业务的细微需求和复杂逻辑。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割裂,导致许多AI项目最终止步于概念验证,或是沦为成本高昂的“玩具”,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

针对这一痛点,腾讯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个功能完备、易于操作的“智能体工厂”,旨在让最了解业务逻辑的人,也能成为AI应用的创造者。其最新升级的3.0版本智能体开发平台,核心思想在于将复杂的Agent开发流程模块化、简单化。

该平台首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库”功能。企业和组织只需便捷地导入自有的大量业务文档、规章制度、产品说明等专业资料,平台便能赋能AI深度学习并“吃透”这些知识,从而在后续交互中给出高度精准和专业的回答。其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灵活的开发工具:业务人员无需编写复杂代码,即可通过直观的“拖拉拽”低代码方式,搭建个性化的智能体应用。这种图形化界面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业务专家能够直接参与到智能体的构建过程中。

此外,腾讯云还为企业构建了一套完善的Agent Infra基础设施,包含超过140个功能丰富的插件“工具箱”,涵盖数据处理、API调用、任务执行等多个维度。同时,平台还沉淀了基于大量实践经验的各类模版和系统性课程体系,并提供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确保企业能够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地打造出强大且稳定的智能体。

东吴人寿大数据管理部总经理邹铁的实践分享,生动诠释了一家金融企业如何利用这套“工厂”能力,在短短一年内构建起自己的AI中枢。他指出,保险行业面临海量的内部制度和外部监管政策,过往将这些信息同步给一线业务人员的效率极低,易造成信息滞后和合规风险。以此为切入点,东吴人寿借助腾讯云的平台能力,成功解决了内部知识问答的痛点。他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打造了公司统一的智能体开发平台——“东吴天枢”。

“东吴天枢”平台对内整合了超过3万份文档,打造了一系列“问系列”智能体,大幅提升了内部运营效率与合规水平。对外,则创新推出了“苏惠保”智能快赔助手。该助手利用工作流引擎将理赔流程高度自动化,处理时效从传统的3-5天惊人地缩短至最快42秒,已覆盖230万参保人,预计每年可自动化处理上万件理赔案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与服务效率。

这种“工厂”模式的本质,是将生产AI Agent的能力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普惠化。它系统性地解决了“如何建”的问题,将复杂的AI开发转变为人人可参与的、业务驱动的创新过程。然而,一个高效的工厂,仅仅解决了生产问题还不够,它还需要通畅的“物流”与“货架”,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能无缝地送达用户手中,并被高频且自然地使用。这便引出了Agent落地的下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将AI Agent融入用户的真实工作流和生活场景。

挑战二:AI Agent应用脱离场景,如何实现价值闭环?

“智能体工厂”虽然解决了AI Agent“如何建”的核心问题,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更隐蔽、却同样关键的障碍,是如何确保生产出的智能体能够被高效且广泛地使用。一个AI应用,无论其智能程度如何卓越,如果它要求用户切换多个应用界面、改变既有的使用习惯,那么它的实际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正如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所强调的:“技术要找到场景才能真正落地”。AI的价值,必须在用户真实的“工作台”上才能真正闭环,才能体现其生产力。

腾讯对此给出的独特解法,正是利用其庞大且深厚的国民级应用生态,让AI Agent主动去到用户所在的地方,成为其工作与生活场景中一个自然而然的新插件,而非一个需要额外学习或适应的独立工具。

邯郸公积金的“边聊边办”服务便是这种思路的典范。它并没有要求市民下载一个全新的APP,而是选择在市民日常最高频使用的微信公众号内,将对话交互与公积金业务办理功能无缝融合。当智能体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引导用户依次调用身份核验、电子签章等后端插件时,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机器人”,而是成功进化为一个能够处理复杂交易、执行多步骤业务流程的“数字柜台”。市民在熟悉的聊天界面中就能完成业务,极大地提升了便利性和办理效率。

这种伴随式的场景融合,在企业内部运营中同样至关重要,它确保了AI能够真正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流。

华住集团打造的7x24小时“全能酒店管家”便是其中一个典型应用。住客无需下载APP或拨打服务电话,只需通过客房内的智能设备,便可随时唤醒AI管家,处理送物、查询信息等各类需求。例如,当宾客提出“需要一瓶水”后,住中AI管家可在5秒内完成响应,并直接生成工单,调度机器人完成配送任务。AI在这里不仅是信息提供者,更是任务执行者和调度者,将服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化。

碧桂园服务则为物业员工量身打造了智能助手“一问”。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以“弹窗挂件”的形式,无缝嵌入到一线员工日常使用的近30个业务系统中。这意味着,无论是巡检、报修还是客户沟通,AI助手都能在员工需要时即时出现,提供上下文相关的支持和建议。它消除了切换应用的繁琐,让AI真正成为员工的“隐形同事”和“得力助手”。

这些深度嵌入式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Agent在应用层面的“最后一公里”触达问题,使得AI不再是一个需要主动学习和适应的独立工具,而是成为用户工作与生活场景中原生、自然且随时可调用的能力。然而,一个触手可及的智能体,就一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智能体吗?当它开始处理复杂的理赔、提供专业的维修建议、甚至参与营销决策时,“答得对”、“做得准”成为了比“用得上”更严苛的考验。这便引出了Agent产业落地的终极挑战:如何跨越“幻觉”的陷阱,建立真正的专业与信任。

挑战三:AI Agent“幻觉”风险,如何建立专业信任?

最后,也是AI Agent实现大规模应用最核心的障碍:信任。即便智能体已唾手可得,并融入到用户的日常场景之中,但它在处理复杂、关键业务时,真的可靠吗?在近期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的圆桌论坛上,“大模型一定会有幻觉”成为了所有一线实践者的共识。对于业务流程严谨、不容出错的企业而言,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Agent,无疑是灾难性的。

智能体产业实践圆桌

对此,腾讯给出的答案是:放弃打造“通用大脑”的幻想,转而选择俯下身子,与最懂业务的行业“老炮”们进行深度共创。通过注入高质量的私域数据和真实的业务逻辑,去喂养和训练出高度可靠的“专家模型”。这种垂直化、专业化的路径,是构建信任的关键。

一汽丰田的智能客服升级之路,便是一场长达10个月的“双向奔赴”。一汽丰田新业务部部长王金伟在圆桌上坦言,“所有的创新开始的时候都是丑陋的”。最初,智能客服面对用户的模糊提问时,常常答非所问,准确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痛点,一汽丰田团队与腾讯紧密协作,将海量的车型说明书、维修指南、用户手册等专业资料,构建成了一个高度垂直的知识库。通过持续的运营调优和迭代训练,智能客服的问题拦截率最终从最初的37%奇迹般地提升至88%。这个“懂车”的智能客服,正是由行业知识“淬炼”而成,展现了深度行业定制的强大效力。

这种与行业共创的模式,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中,腾讯更是将其成功经验沉淀为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平台。在链路复杂、专业决策需求高的营销领域,腾讯便基于底层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全面升级了腾讯企点营销云,并创新推出了“Magic Agent”全链路营销智能体。

“Magic Agent”并非一个简单的工具集合,而是一个内置了“营销专家团队”的智能系统。企业运营人员只需以“对话式”的方式输入营销活动要求,该智能体便能自动完成从策略制定、目标人群圈选、权益精准匹配、创意内容生成,到活动执行、效果复盘的全过程。其不仅包含一整套智能体开发平台和多智能体协同框架,更拥有打通公域和私域的全渠道数据底座,为AI的精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这种专用场景平台的能力,在零售巨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绝味食品与腾讯共创的AI会员营销智能体,深入到了营销的全链路,它由人群洞察、智能选品、内容生成等5个子Agent协同工作。在与人工专家组的对比测试中,AI组实现的销售业绩是人工组的3.1倍。这样的成果清晰地证明,当AI被真实的行业经验和业务数据充分“浸泡”后,其创造的商业价值是极其巨大的。

伊利集团数字科技中心总经理尚直虎

相似的逻辑也成功应用于伊利集团。伊利拥有数量庞大的导购团队,他们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核心纽带。伊利数字科技中心总经理尚直虎分享,他们利用智能体技术,为导购打造了“导购助手智能体”。在导购与消费者实时互动的销售场景中,该智能体能够即时提供个性化的话术和更接地气的内容素材,彻底改变了过去“硬梆梆”的广告推送模式,使得沟通更具人情味和针对性。最终,导购的人均销售订单单产提升了26%,销售额单产提升了20.4%。更重要的是,通过减轻导购的工作负担并提供有力支持,导购自身的工作满意度也得到了持续提升,真正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展望:AI Agent的未来——从“数字大脑”到“数字员工”

从深圳宝安的政务“数字先锋”,到一汽丰田的智能客服“业务尖兵”,再到绝味食品和东吴人寿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我们清晰地看到,AI Agent正努力跨越从“实验性工具”到“正式上岗员工”的鸿沟。当前产业界的核心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大模型参数比拼,而是如何让一个聪明的“数字大脑”,真正成为能够深度融入组织、值得信赖的“数字员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这条产业落地的道路并非坦途,它要求AI Agent必须解决三大核心难题:首先,开发的门槛要足够低,实现广泛的普惠性;其次,应用场景要无缝融入用户的日常工作流,确保高频使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其专业能力必须绝对可靠,能够建立起用户的高度信任。

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

这正是腾讯所构建的这套组合拳打法的价值所在。它并非零散的功能堆砌,而是针对上述三大难题,给出的一套系统性、战略性的解决方案:

  • 以“智能体工厂”解决“谁来建”的问题:通过低代码开发、丰富知识库和插件系统,将AI Agent的生产力赋能给更广泛的业务人员。
  • 将“场景”刻进产品DNA解决“在哪用”的问题:利用腾讯庞大的应用生态,让AI Agent自然融入用户的工作台和生活场景,实现“无感”使用。
  • 以共创模式淬炼“行业专家”解决“信不信得过”的问题:通过与行业伙伴的深度合作,注入高质量私域数据和业务逻辑,打造出专业、精准、值得信赖的垂直领域智能体。

归根结底,AI Agent的未来不属于只拥有最强“大脑”的单一玩家。真正的胜者,将是那些能够为这个“大脑”构建起最强大“神经网络”和最灵敏“手脚”的企业,使其能够深入产业肌理,感知并精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毕竟,让一个聪明的“大脑”学会思考只是起点,让它真正深入产线“动手干活”,成为驱动效率革新和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才是这场人工智能变革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