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腾讯AI战略:存量激活与增量创新双轮驱动

2

AI时代的腾讯新篇章

人工智能的讨论热度,已从最初对模型参数的盲目追逐,悄然转向对实际应用场景中效能的审视。当技术狂热的潮水逐渐褪去,产业界开始冷静地思考:AI究竟能转化成多大程度的真实生产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腾讯这家拥有海量用户和庞大业务场景的科技巨头如何应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AI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视角。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探寻,我参与了2025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这场盛会不仅是腾讯展示其最新技术、产品及应用落地进展的窗口,更是一个理解AI如何在一个庞大商业生态中被理解、应用和重塑的绝佳样本。

在会场,我观察到一幅引人深思的图景:一方面,AI正被深度应用于精耕细作现有存量业务,使得腾讯会议、腾讯文档、腾讯地图等国民级产品变得更智能、更高效;另一方面,CodeBuddy、腾讯元宝、ima等一系列AI原生应用崭露头角,它们以全新的交互逻辑,试图为腾讯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这两个看似不同的发展方向,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命题:AI正如何深刻改变腾讯的内在肌理与外在生态?将这些前沿观察与深度思考串联起来,一个关于腾讯如何构建AI时代增长飞轮的答案,也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一、用AI为“护城河”注入新动能

在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凭借其卓越的产品能力,打造了众多拥有数以千万甚至亿级用户的产品,构筑了坚固的用户“护城河”。在数字生态大会的展区中,这些核心产品如何被AI改造乃至重塑的过程,清晰可见。

首先是腾讯会议、腾讯文档这类高频应用的显著能力升级。例如,腾讯会议新推出的实时AI纪要功能,不仅能在会议进行中即时生成纪要,极大地解放了参会者的记录负担;当用户因故无法出席时,更可以利用腾讯元宝代为参会,并在会后精准提炼会议要点,确保信息不遗漏。这些功能的推出,使得会议效率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更垂直、相对小众的工具,在AI的赋能下,正经历着深层次的流程变革。

腾讯问卷AI升级

以腾讯问卷为例,通过整合AI生成问卷框架、采访提纲及AI深度报告等创新功能,过去需要耗费一周才能完成的数据洞察工作,现在可以在短短十分钟内高效完成。这种效率的飞跃,对于市场调研和用户洞察而言意义非凡。而腾讯电子签的“AI智能审查”功能,则将复杂合同的审核时间从传统的一天缩短至最短10分钟,同时将合规性风险降低了高达80%。这使得电子签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合同签署工具,而是进化成为能够深度参与合同生成、审查乃至风险管理等环节的智能法务助理。

显而易见,在这些产品中,AI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功能,而是深度融入并重塑了其核心业务逻辑与工作流程。这种由内而外的AI化改造,正是腾讯AI战略的基石。它首先利用自身最庞大、最高频的业务场景,对AI能力进行严苛的验证和持续优化。这些经过内部场景成功验证的能力,进而构成了腾讯云对外提供AI解决方案的坚实基础,使得腾讯云能够作为一家To B企业,为各行各业提供真正可靠、经过实战检验的AI产品。

今年,这种价值外溢效应尤为显著。其本质在于,腾讯将其在无数场景中沉淀的数据与业务洞察,与先进的AI技术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系列能够精准解决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

在金融、游戏、零售这些腾讯云传统优势领域,这种结合正在催生新的业务增长。例如,腾讯云的分布式数据库TDSQL与AI优化器深度融合,已成功服务国内十大银行中的七家,显著提升了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数据处理能力;在零售行业,通过与绝味食品的合作,多个AI智能体协同作战,实现了营销效率的数倍提升,精准触达目标客户。这些案例充分说明,AI正在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释放新的商业潜力。

在展厅现场,多位服务于不同行业的腾讯云销售人员都向我提及,今年以来,客户对AI应用和部署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AI解决方案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老客户的服务用量,更成功吸引了大量新客户的加入,为腾讯云带来了可观的业务增量。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AI能力正在被拓展应用到更多细分的实体产业场景。例如,基于腾讯地图长期积累的时空智能技术,结合Agent框架,打造出了创新的时空智能领域AI应用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可以应用于零售企业的开店选址优化,我在会场还亲身体验了在车内直接利用Agent完成点单并智能导航至门店的智慧出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另一个颇具实用价值的应用是在物业巡检场景:住户或管家只需随手拍摄小区内垃圾堆积、公共物品损坏等问题照片并上传,Agent就能自动识别问题场景,并迅速将工单精准派发给相应的物业人员,实现高效的问题处理。

这些应用或许不属于颠覆式创新,但它们都是真正有用、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AI应用。放眼未来,我甚至可以预见,这些前沿技术展示,将在不久的将来借助小程序等腾讯强大的生态体系,通过其B端客户,被无缝地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终形成从产业赋能到生活服务的完整闭环,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AI化“钩子”:捕获未来生态的增长引擎

如果说对存量产品的AI改造是腾讯在AI时代的“防御战”,那么这些AI原生应用,则构成了其“进攻战”的核心策略,旨在捕获未来的生态增量。

在今年的数字生态大会期间,CodeBuddy、腾讯元宝、ima、混元3D Studio等一系列AI原生产品悉数亮相。当我逐一体验并与现场的产品经理深入交流时,一个明确的判断逐渐形成:这些原生应用不仅在完成度上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是腾讯为未来布局的“超级钩子”,旨在吸引新一代的开发者和用户,构建全新的生态。

以AI代码助手CodeBuddy为例,其最直观的价值在于显著提升程序员的开发效率。但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CodeBuddy通过极大地降低编程门槛,有望吸引海量过去因技术障碍而未能进入编程世界的“小白开发者”,甚至是产品经理、设计师等非技术角色,使他们也能够快速将创意变为现实。这背后,隐藏着与微信、腾讯云等核心体系联动的巨大商业机会。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CEO 汤道生

这一战略判断,在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和腾讯云总裁邱跃鹏的演讲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汤道生提到,过去开发一个电商活动页面通常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借助CodeBuddy的强大能力,最快只需两小时便能完成。这种效率的飞跃,极大地释放了“超级个体”的生产力,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数字内容的创造中来。

而邱跃鹏则进一步展示了这条价值链的下一步:腾讯云的边缘全栈开发与部署平台EdgeOne Pages,能够帮助开发者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完成一个涵盖注册、支付、加速和安全防护功能的完整电商网站的部署。这无疑为前端创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端支持。

将这两段信息串联起来,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就此清晰浮现:一个初级开发者被CodeBuddy的低门槛和高效率所吸引,利用它快速开发出一个小程序或网站;这个应用随后被无缝地一键部署到腾讯云上,并通过微信生态系统进行广泛分发和用户获取。在这个闭环中,CodeBuddy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力工具,更成为了腾讯云和微信生态新一代的“获客渠道”。它以AI编程的独特魔力作为“钩子”,将未来的开发者和创业者,牢牢地“钓”入腾讯的整个生态系统之中。

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在腾讯元宝和ima身上发生。腾讯元宝App已迅速成为国内DAU(日活跃用户)排名前三的AI原生应用,并成功打通了腾讯会议、腾讯文档、微信、QQ音乐等十多个核心应用,正日益成为串联起腾讯内部庞大应用孤岛的“智能连接器”,极大地提升了腾讯生态的协同效率和用户体验。

而ima则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可能性。它不仅是一个智能知识库工具,更有潜力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内容生态平台。这个逻辑的起点在于,专业的个人和机构可以将自己结构化的知识——例如券商每天产生的研报和市场分析——打包成一个专属的AI知识库。当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ima上开设“知识号”,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库时,一个由AI驱动的新型知识社区和内容平台便初具雏形。用户不再是泛泛地向通用大模型提问,而是可以订阅和调用这些“专家大脑”,从而获得更精准、更具深度的专业回答。这其中,完全有机会诞生一个比肩公众号或知乎级别的全新内容社区,重塑知识获取与分享的方式。

ima知识库

此外,大会期间宣布启动内测的混元3D Studio,也展现了腾讯在AIGC领域的雄心。它并非一个简单的3D生成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用自然语言交互驱动的专业级3D AI工作台,全面覆盖了从模型生成到UV展开、绑骨蒙皮等七大核心环节。这个工具不仅能为游戏开发等专业美术场景带来革命性的效率提升,还能与3D打印机等硬件结合,延伸至家庭DIY和儿童教育等更广泛的消费领域,赋能创意表达。

综上所述,这些AI原生应用的战略价值,远超其产品功能本身。它们有机会作为腾讯生态的新入口,通过显著降低技术门槛来吸引和赋能新一代的开发者与创造者。但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仅仅是腾讯战略的一部分。要真正理解其长期价值,就必须将这个“吸引增量”的策略,与前一章提到的“深耕存量”策略结合起来看。只有当两者相互作用时,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增长逻辑才得以全面浮现。

三、深入洞察腾讯的AI增长飞轮

今年以来,作为一名科技行业的资深观察者,我深感腾讯在AI领域的“复苏”与“狂飙”势头令人瞩目。伴随着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和AI应用的大势所趋,腾讯的各个业务线陆续发布了多个极具竞争力的AI应用,其B端收入和C端用户量均实现快速攀升,市场情绪也随之高涨,一扫过去的沉寂,重新回到了行业竞争的中心。

这些变化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好奇:在过去这一年里,腾讯究竟做对了什么?这种强劲的势头,究竟是昙花一现的战术性爆发,还是源于一套可持续的、深思熟虑的长期战略?

面对汹涌而至的AI浪潮,大型科技公司通常会面临几种战略抉择:一些企业选择全力投入底层大模型和基础设施的“军备竞赛”,力求掌握最核心的技术;另一些则专注于垂直应用,寻找“小而美”的商业机会,快速落地变现。这些路径往往各有侧重。然而,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的现场,我所观察到的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种更为复杂、更具整体性的系统化解答。

腾讯会议AI功能

腾讯基于其独特的场景和生态优势,巧妙地构建起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这个飞轮的运转逻辑清晰而高效:在其核心业务场景中,像腾讯会议这样的存量产品,通过AI技术的深度改造,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庞大的用户基本盘,更重要的是,它们为AI模型提供了最宝贵、最真实、经过实际工作流反复验证的高质量数据与深层认知。这些独有的“场景数据”构成了腾讯AI发展的核心燃料。

飞轮的一端,是腾讯利用AI技术深化其最核心的“护城河”。在非AI原生的传统业务场景中,AI的融入有效地解决了那些长期存在的痛点,显著提升了产品体验和运营效率。腾讯正在充分利用自身无可替代的资产——海量用户在真实工作流中所沉淀下的“场景数据”,将其转化为训练和优化AI模型的独特优势,从而筑起了坚不可摧的产品壁垒和技术壁垒。这种数据驱动的优势,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而飞轮的另一端,则是那些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全新AI创新产品。在CodeBuddy的体验区、在ima知识库的展示区域,处处弥漫着探索与创造的勃勃生机。这些AI原生工具的使命,并非仅仅是成为高效的软件工具,它们更要成为新一代创作者和开发者进入腾讯生态的、摩擦力最低的“入口”,吸引更多创新力量的加入。

当我们将飞轮的两端——“深耕存量”与“拓展增量”——紧密连接起来时,整个飞轮的运转逻辑便呈现出清晰的链条式自我强化过程:核心业务场景中的存量产品,通过AI改造,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和付费意愿,从而巩固了业务基本盘,并持续为AI模型提供最宝贵的、经过真实场景验证的数据和认知;而以这些强大能力为基础打造出的新一代AI原生工具,又吸引了海量新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他们将成为腾讯云、小程序等基础设施的深度用户,并利用AI能力去创造更多元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了腾讯的场景数据,形成了正向循环。

这套“核心场景驱动新工具,新工具拓展新生态,新生态反哺核心场景”的增长飞轮,或许才是腾讯在AI时代真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不仅解释了为何腾讯的AI进展如此迅速且扎实,更因为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其过去二十年所积累的最肥沃的业务土壤之中,拥有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这套深度增长逻辑,远比财报上“广告与游戏收入增长”的单一维度,更能深刻地揭示腾讯在AI这个新技术时代的长期价值和真正的战略野心。AI时代的腾讯,正在从一个传统的流量帝国,悄然进化为一个以“场景”为核心、以“生态”为入口的价值创造循环体。而这,或许才是这场数字生态大会真正值得被记录和深入解读的深层叙事与战略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