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行业正迎来新一轮资本热潮与技术创新浪潮。近日,国内AI芯片领军企业地平线宣布融资计划,拟筹集约58亿港元,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此次融资不仅为地平线提供了充足的'弹药',更释放出其加速布局Robotaxi领域的强烈信号。在智能驾驶技术从L2向L4演进的关键时期,地平线的这一战略举措,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融资详情:"先旧后新"背后的战略考量
地平线最新发布的融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通过"先旧后新"的配股方式完成新一轮融资。具体而言,公司将发行约6.39亿股新股,相当于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6%左右。配售价为9.99港元(约9.16元),较前一天的收盘价(10.60港元)折让约5.75%。最终计划募资总金额约为63.4亿港元,扣除费用后,公司净得约58亿港元。
"先旧后新"的融资方式是一种创新的资本运作策略,其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公司的几位现有大股东拿出部分股票卖给市场投资者;随后,这些老股东再用卖股票所得资金认购公司新发行的同等数量股票。这种模式既能为公司引入新投资者,又能避免因大规模增发而稀释现有股东权益,同时保持公司股权结构的相对稳定。
地平线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四大方向:拓展海外业务(之前的融资主要用于国内扩张)、投入研发提升技术(尤其是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投资新领域(如Robotaxi相关计划),以及战略投资上下游合作伙伴。
公司还承诺,未来90天内不会额外发新股或进行类似融资,以避免对股价造成过大冲击。地平线认为,当前是良好的融资时机,既能吸引更多新投资者增强资本结构,又能确保在国内外市场及Robotaxi等新兴领域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Robotaxi战略:从技术供应商到出行生态构建者
在此次融资的四大用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地平线对Robotaxi领域的投入。作为一家以AI芯片为核心的企业,地平线选择进军Robotaxi领域,标志着其战略定位的重要转变——从单纯的技术供应商向出行生态构建者迈进。
实际上,早在今年8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地平线CEO余凯就已预告,公司有关Robotaxi的好消息将至。他透露,已有几家出行服务商与地平线洽谈Robotaxi合作,预计很快就会公布。果然,不出半个月,在9月11日的外滩大会上,地平线正式官宣与哈啰的战略合作。
双方在合作中定位明确:地平线为"技术基座公司",哈啰则为"运营商"。根据协议,双方将就L4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及技术展开合作,包括L4级自动驾驶软件算法、车规级域控制器及配套硬件,完成端到端的系统集成与量产验证。地平线将为哈啰的Robotaxi车队提供核心的软硬件系统支持。
官宣合作当天,哈啰的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也一并亮相。该车型由哈啰与东风日产的启辰品牌合作打造。按照规划,这个Robotaxi车队将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量产,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形成全无人、收费运营的商业闭环。
在这一过程中,地平线作为核心供应商,有望在两年内在行业里取得显著进展。这种"技术基座+运营商"的合作模式,既发挥了地平线在AI芯片和算法方面的优势,又借助哈啰在出行服务领域的经验,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强强联合。
技术积累:从L2到L4的跨越式发展
地平线为何选择在这一节点进军Robotaxi领域?答案藏在三个关键因素中:时间窗口的打开、技术积累的成熟以及资本市场的认可。
今年年初,余凯就预判2025年将是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拐点。他认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从L2向Robotaxi的演进正在加速,未来3年可实现脱手开,5年实现闭眼开,10年可随心开,最终走向全场景无人驾驶。
之所以说今年是拐点,是因为拐点的到来需要三个技术要素:领先的算法、足够的算力以及海量的数据。如今,对于行业以及地平线而言,这三点条件已基本满足。
在算法方面,地平线推出最新的HSD系统,采用一段式端到端算法。从"光子输入"到"轨迹生成"直接映射,感知、预测、规划模块全链路融合为统一模型,显著降低系统延迟。系统引入强化学习框架,在数字孪生世界中通过亿次自我博弈来优化决策策略,不再仅仅依赖对人类驾驶行为的模仿,能更高效地处理边缘场景和长尾问题。
在算力方面,地平线拥有专为高阶智驾设计的J6P芯片,算力高达560 TOPS,采用4核BPU+三级存储系统架构,存储带宽达到205GB/s。这一算力水平足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所需的复杂运算需求。
在数据方面,截至今年8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前装量产出货已突破1000万套,积累了覆盖超过3万种场景的数据集,为算法进化提供了数千PB级别的研发数据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数据积累,是训练高精度自动驾驶算法不可或缺的基础。
行业影响:"不造车版特斯拉"的崛起
凭借在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的全面优势,地平线正加速向"不造车版特斯拉"迈进。这一战略定位既区别于传统整车制造商,又不同于其他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而是专注于为整个智能出行生态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之路始于整车制造,通过自研芯片、算法和整车系统,构建了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而地平线则采取不同的路径——不造车,而是专注于提供自动驾驶所需的芯片、算法和系统解决方案,赋能各类出行服务商和整车制造商。
这种"不造车"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不受整车制造复杂性的干扰;二是可以服务多个客户,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可以避免与整车制造商的直接竞争,建立更广泛的行业合作生态。
地平线的这一战略选择,与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行业正从单一整车制造商主导的模式,向多元化、专业化的生态系统演进。在这个生态中,芯片供应商、算法公司、出行服务商和整车制造商各司其职,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未来展望:智能驾驶的竞争新格局
地平线58亿港元的融资和Robotaxi战略的推进,将对智能驾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这将加速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推动Robotaxi从测试阶段向大规模运营阶段过渡。其次,这将促使行业竞争从单一技术比拼向生态系统构建转变,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复杂多元。
对于地平线而言,此次融资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生态构建方面同时发力。特别是在Robotaxi领域,地平线有望通过与哈啰等出行服务商的合作,快速积累运营数据,优化算法模型,形成技术壁垒。
然而,地平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二是如何应对来自传统芯片巨头和新兴自动驾驶公司的双重竞争;三是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落地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智能驾驶行业将进入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阶段。地平线凭借其在AI芯片和算法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不造车"的战略定位,有望在Robotaxi领域占据重要位置。随着其58亿港元融资的落地和Robotaxi战略的推进,"不造车版特斯拉"的崛起或将改变智能驾驶行业的竞争格局,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出行变革
地平线58亿港元融资和Robotaxi战略的推进,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技术创新、资本投入和商业模式将深度融合,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
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地平线通过"不造车"的战略定位,专注于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正在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智能出行生态。这种生态不仅有利于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优化,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随着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智能出行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地平线在这一变革中扮演的角色,或许正如CEO余凯所预判的,将成为推动智能驾驶从"脱手开"到"闭眼开"再到"随心开"的关键力量,最终实现全场景无人驾驶的愿景。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智能出行新时代,地平线的58亿港元投资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信心,更是对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未来的押注。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战略举措都将为行业带来深远影响,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