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家电等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一个永恒的命题反复出现: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企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价格',还是'价值'?
如今,这个问题正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面前。过去两年,为争夺市场份额,降价成为最直接的武器。但这把双刃剑在带来销量的同时,也透支了行业未来:企业利润微薄,研发投入难以为继;行业创新性不足,精力大多用在成本控制上。
市场总需要破局者。9月23日,华为举办鸿蒙智行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全新问界M7。它没有追求成为同级最便宜的,而是希望成为最'值得'的选择。为此,这款车经过了三年打磨,累计投入资金高达40亿元。截止发布会当天,全新问界M7小订累计突破23万辆,市场热情迅速被点燃,仅5分钟就收获了1万台大定订单,1小时更是突破3万台。
底层重构:重新定义汽车数字架构
很多人觉得,现在汽车的更新换代,很多时候就是在'挤牙膏',每次都只是改改样子、加减几个配置,缺少新意。但这次全新的问界M7,更像是一次彻底的重塑,而不是简单的年度小改款。
它的改变,是从'看不见'的底层开始的。这就好比建造一栋大楼,最重要的工作是先打好地基、搭好钢筋骨架。全新问界M7升级了HUAWEI iDVP智能汽车数字平台,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数字大脑'和'神经中枢'。
传统汽车各功能部件'各自为政'的局面正在被改变。过去,车窗、空调、动力等功能是由上百个独立的控制器分别管理,它们之间的协同有限。现在,iDVP平台将它们统一起来,让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车辆控制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这让全车超100个控制器都可以OTA升级。
全新问界M7动力更强,续航更长 |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同时,车辆的动力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新一代的增程器提升了发电效率,超过了91.5%;车辆还采用了'前异后同'的电机布局,可以平衡不同行驶状态下的动力需求与能耗。而纯电版车型则升级到了800V高压平台,提升了车辆的电能传输效率,减少了能量损耗,让续航里程的表现更扎实。
当这些内在的基础得到加强后,紧接着是驾乘质感的提升。如果说新的数字平台是车辆的'骨骼',那么华为途灵平台和新的底盘系统就是'肌肉'和'关节'。新车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配合可以调节软硬的空气悬架和减振器,让车辆拥有了优秀的滤震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一项名为'猫头鹰转向'的功能,使得全新问界M7的转弯半径减小到了5.7米,这让它在城市中掉头时,表现得更灵活。此外,全新问界M7在高速爆胎等极限场景下,依然能通过主动控制转向力矩,稳定控车最高时速140km/h,从容避障。
在续航方面,全新问界M7的增程版在满油满电的状态下,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625公里,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续航焦虑;纯电版的续航里程也达到了710公里,能够满足多数用户的日常出行需求。
智能革命:从'选配奢侈品'到'安全必需品'
作为一款智能电动车,其智慧程度是核心体验之一。全新问界M7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4,它正推动高阶辅助驾驶从'选配奢侈品'向'安全必需品'转变。
高阶版车型可以说是'全副武装',它全身配备了34个高精度传感器。其中最核心的是位于车顶的192线激光雷达,能看得非常远、非常清楚。同时,它在车后也装备了固态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环境感知。
这套强大的硬件,让车辆可以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全程辅助驾驶。这意味着从你家地库出发,到公司地库停好,全程车辆都可以自主完成大部分操作,包括自己通过高速ETC,或者在规则允许时借用公交道、潮汐车道来提升效率。
全新问界M7基础版采用了新的解决方案——舱内激光视觉 |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除了高阶方案,全新问界M7还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舱内激光视觉方案。它巧妙地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感知硬件内置于车内,最大的好处是车顶没有了外部传感器的'小鼓包',保持了车身线条的完整和流畅,外观更简洁。
这个版本同样具备了在高速和快速路上进行智能领航辅助驾驶的能力。在安全方面,它也支持紧急情况下的转向辅助,以及识别前方异形障碍物并主动刹车等重要功能,保障了日常驾驶的安全性。
在智能座舱领域,这次的升级核心在于屏幕硬件、交互方式和智能助手的进化。它通过一块16.1英寸的3K中控大屏,协同仪表盘、副驾屏及后排娱乐屏,构建了一个满足车内所有成员需求的多屏数字空间。
全新问界M7的智能座舱将'价值感'延伸至每一位成员 |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在人车交互层面,语音助手'小艺'在深度融合DeepSeek后,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它不再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能够进行更深入、自然对话的伙伴。同时,新增的'3D车控'功能,让你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上的车辆模型来直接控制相应功能,非常直观。
此外,它还引入了'双指盲操'这样的手势操作,驾驶员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快捷控制常用功能,视线不用离开路面,提升了驾驶安全性。
然而,所有体验的升级,都建立在一个不变的基石之上——安全。这台车将安全理念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代表主动安全的ADS 4所具备的强大规避风险能力,还是在被动安全上的毫不妥协,比如高达34.5%热成型钢占比的白车身、全系标配的9个安全气囊……
这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无论智能化体验多么丰富,安全始终是那条不可动摇的底线,也是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
价值竞争:从价格内卷到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
无论是手机、家电,还是消费品,它们的发展轨迹似乎都遵循着一条相似的路径:在创新中诞生,通过规模化走向繁荣,然后开始陷入同质化竞争。
如今,这似曾相识的一幕正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上演。很多品牌都投身于一场参数竞赛:更大的空间、更大的电池、更多的屏幕,然后再来一个具有冲击力的价格。
价格不是护城河,用户价值才是 |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在这样的行业十字路口,选择跟随,无疑是最轻松的。但也有清醒的玩家选择了那条更难,但更正确的路。鸿蒙智行和全新问界M7并没有将目光局限在参数对比上,而是回到用户的原点,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家庭在出行场景下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答案不是孤立的技术指标,而是一种综合的体验,它包含了对安全感、智能和舒适性的极致追求。要满足这些需求,远比单纯降价要困难得多。它需要企业在用户不易察觉的地方进行投入。
这些投入,可能无法简单地量化在价格上,但它们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并最终会转化为用户口碑和信任。
我们开始看到,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过去,人们更多地是关注'有没有'、'便不便宜';而现在,部分用户开始将目光投向'好不好'和'值不值得'。他们不再只关注低价,而是更愿意为高品质、好体验买单。
在这场从价格内卷到价值竞争的转型中,机会只属于那些敢于在研发上押注,深入洞察用户,并创造性地满足用户的公司。他们才能穿越价格战的迷雾,赢得市场的最终尊重。
全新问界M7,仅仅是一个开始。它所代表的价值竞争理念,或许将引领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当企业不再将降价作为首要竞争手段,而是回归产品本质,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提升时,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