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业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合作能够像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这次联手那样,瞬间震动整个行业。2025年9月18日,这两家总部相距仅2.4公里的硅谷巨头宣布达成深度合作,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获得后者约5%的股权。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称之为"历史性合作",而这一合作的宣布也立即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英特尔股价单日暴涨超20%,创下十年来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英伟达股价小幅上涨;而AMD则在发布会前一天下挫约5%。
GPU巨头与x86霸主的战略联姻
"我们即将达成的合作关系,预计将带来约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年市场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合作,我们对此投入了全部关注。"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如此表示,并透露这一合作经过了近一年的秘密讨论。
PC端:x86 RTX SoC的革命性融合
此次合作在PC端最核心的形态,是将英特尔的x86 CPU与英伟达的RTX GPU集成于同一系统级芯片(SoC)中,通过英伟达的NVLink实现高带宽、低时延的芯片间互连。从外观上看,它仍以CPU封装形式呈现,但内部将是一个紧耦合的CPU+GPU异构SoC。
这种新型芯片预计将应用于多个领域:
- 轻薄游戏本,提供更强的图形处理能力
- 小型机箱整机,实现更高性能密度
- 面向创作和AI的高性能笔记本,取代传统的"处理器+独显模组"两芯方案
这并非业界首次尝试将英特尔CPU与"他家GPU"集成于同一封装。回顾历史,2018年的Kaby Lake-G曾将英特尔Core、AMD Radeon与HBM2集成在同一封装中,但受限于显存架构分离与驱动整合不足,最终市场表现有限。
然而,英伟达和英特尔的方案有望克服这些历史障碍。未来可能引入统一内存访问架构,实现CPU与GPU共享系统内存,并配合英伟达现有的软件栈,由GeForce驱动管理GPU,英特尔负责x86平台和底层固件。在量产前完成深度集成与验证,有望解决过往异构平台在驱动层的短板。
考虑到英特尔在笔电CPU市场约占79%的份额,英伟达在离散GPU市场份额高达92%,外界普遍认为双方此番联手,有望凭借合计的市场规模与生态优势,正面压制AMD的APU长板。
数据中心端:定制x86 CPU的AI基础设施布局
在数据中心方面,双方计划由英特尔构建英伟达定制的x86 CPU,英伟达将其集成到其AI基础设施平台中,并对外销售。
对英伟达而言,掌握x86与ARM两大主流生态,将极大提升其产品兼容性。对英特尔而言,让下一代AI服务器天然绑定英特尔芯片,相当于把自家处理器植入最热的算力赛道,在与AMD EPYC以及各类ARM方案的竞争中夺回存在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早些时候曾有市场消息称,英伟达已在英特尔18A工艺上进行试片测试。未来不排除出现"英特尔CPU+台积电制程GPU+英特尔封装"的多路径并存合作模式。
然而,代工业务仍然是英特尔当前最不确定的部分,过去两年该业务也一直亏损。黄仁勋和陈立武在发布会上讨论了这一事项,并未直接回应,核心意思是双方会探索合作机会。但短期内,英伟达仍将继续依赖台积电。
"我们双方对台积电表示尊敬,"黄仁勋称,"我们一直在评估英特尔的代工技术,并且我们将继续这样做。"
战略解析:英伟达补齐x86短板,英特尔寻求触底反弹
英伟达的战略考量
英伟达此番选择与英特尔结成联盟,显然能补齐长期缺位的x86短板。
在当前AI大周期里,英伟达凭借GPU与CUDA生态占据上风,但它并不拥有x86架构,其CPU版图主要依赖基于ARM架构的Grace系列。虽然部分HPC与AI超算系统已采用Grace系列,但PC与许多企业软件依旧是x86的天下。
与英特尔合作,英伟达无需取得x86架构授权,即可在系统层面获得绑定x86的平台路径。这不仅使其能够将CPU与GPU深度集成于自家平台,还可能将原本由客户独立采购的CPU部分纳入自身系统主导,从而在BOM架构中掌握更大份额。
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强调:"数据中心和PC市场都是巨大的。我们将打造首个此类x86架构下的革命性产品。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数据中心CPU年市场约为250亿美元,而笔记本电脑市场每年销售大约1.5亿台,所以这大致能让你们了解我们在做的事情的规模。"
更现实的是,这一布局或许能分散周期波动的风险。一旦数据中心AI GPU的销量增速放缓,进入PC SoC与x86服务器CPU的平台,能让英伟达的收入结构多元化。毕竟英伟达肯定不愿回到当初"只卖游戏卡"的境地。
在竞争方面,这也算对AMD"CPU+GPU全家桶"的一种反制。后者同时拥有高性能CPU与GPU,且已在Frontier等超算一体化方案中证明一定潜力。英特尔和英伟达的组合,等于在两个维度对AMD进行施压。
英特尔的迫切需求
如果说英伟达在战略方面考虑了很多,那英特尔的动机则更为务实,甚至"迫切"。
过去五年,英特尔股价下跌超过30%,业内认为其几乎错过移动、AI两个时代。这家老牌芯片巨头去年还亏损了上百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数十亿美元。
根据英特尔CEO陈立武的说法,英特尔将与英伟达"形成互补",他还特意感谢黄仁勋和英伟达团队的"信任"和"投资"。
来自英伟达的50亿美元入股,直接补充了英特尔的现金流,同时也是一种背书,能在资本市场上形成"最强对手英伟达都入股了"的预期管理。叠加年内来自政府其他方面的入股,英特尔的财务压力有望得到缓解,并为工艺爬坡与产能建设争取时间。
在发布会上,黄仁勋还称,这项投资"对英特尔将是极好的",并表示英伟达"将成为英特尔CPU的大客户"。
有趣的是,十多年前,英伟达和英特尔曾打过官司,一度结下梁子。但在发布会上,黄仁勋称陈立武是"老朋友",陈立武也称自己和黄仁勋已经相识了30年。
"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合作。它将为英特尔在AI基础设施领域打开一个此前没有接触的市场,同时还将打开消费级笔记本电脑市场,而这两个市场对于高端GPU的需求非常高。这两个市场此前英特尔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它们将成为英特尔全新的增长点。"黄仁勋在发布会上称。
技术路径与市场影响
技术实现路径
从技术角度看,此次合作涉及多个层面的创新:
异构计算架构:将x86 CPU与GPU深度集成于同一封装,需要解决复杂的异构计算问题,包括统一内存访问、任务调度、能效优化等。
封装技术:英特尔的EMIB与Foveros封装技术在CPU+GPU异构集成方面具备能力,是实现这一合作的关键技术基础。
软件栈整合:需要将英特尔的x86平台固件与英伟达的GeForce驱动进行深度整合,确保异构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制造工艺:虽然短期内英伟达仍将主要依赖台积电,但英特尔18A工艺的进展也将影响这一合作的长期发展。
市场影响分析
对PC市场的影响
在消费级PC领域,英特尔过去在核显性能与功耗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瓶颈,难在中高端游戏本等方面全面压制AMD的Ryzen APU + Radeon GPU的组合。如果能将RTX做进单封装,等于把图形与AI加速能力拽回英特尔平台。
在台式SFF与一体机等形态,新封装也能打开更高性能密度的想象空间。这种集成方案可能带来以下变化:
- 轻薄本性能大幅提升,缩小与游戏本的差距
- 降低系统整体功耗,延长电池续航
- 简化供应链,降低OEM厂商设计复杂度
- 可能催生新的PC形态和产品类别
对数据中心的影响
在数据中心侧,给英伟达这样的"大客户"供货定制x86,意味着潜在的高额订单,更关键的是让自家芯片切入AI算力的战场。
比起在标准Xeon市场同AMD打参数与成本的消耗战,为GPU霸主做"最懂GPU的x86",更能差异化。这种合作可能带来以下影响:
- 加速AI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普及
- 提升数据中心能效,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 推动AI应用在更广泛场景的落地
- 可能改变数据中心硬件架构的设计理念
行业格局的重塑与未来展望
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英伟达、英特尔联合是否会刺激监管层的反垄断敏感神经?目前二者并非合并,英伟达也只入股5%,理论上不构成结构性垄断。另外,英特尔此前因经营压力宣布裁员与项目调整,美国政府在2025年8月介入,斥资89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约10%的股份,成了最大股东。
这一合作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MD面临双重压力:在PC端,英特尔的x86+英伟达RTX组合直接挑战AMD的APU战略;在数据中心,英特尔的定制x86 CPU可能蚕食AMD EPYC的市场份额。
ARM阵营的反应:虽然黄仁勋强调与英特尔的交易不会对英伟达与ARM的业务关系产生影响,但这一合作无疑会强化x86在AI计算中的地位,可能影响ARM在服务器市场的拓展。
OEM厂商的选择:传统PC厂商和服务器厂商可能面临更复杂的技术路线选择,同时也可能获得性能更优的解决方案。
软件生态的重构:随着异构计算的普及,软件开发商可能需要重新优化其应用,以充分利用CPU+GPU的协同计算能力。
潜在风险与挑战
尽管这一合作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实现难度:将两种不同架构的芯片深度集成,面临复杂的工程挑战,包括散热、功耗、驱动兼容性等问题。
时间表的不确定性:双方官方口径是"多代"合作,目前尚未披露具体时间表。按常规开发周期,业界普遍预估最早也是2026-2027年才有望见到量产机型。
市场接受度:新的异构架构需要市场教育和适应过程,OEM厂商和终端用户可能需要时间接受这一变化。
监管风险:虽然目前不构成垄断,但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这一合作可能引领以下发展趋势:
异构计算的普及:CPU+GPU的深度集成可能成为未来计算平台的标准配置,而非高端特例。
AI与PC的融合加速:随着AI能力的下沉,普通PC用户也能享受到AI加速带来的性能提升和功能创新。
芯片产业的新一轮整合: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可能引发芯片行业新一轮整合,大型科技公司通过战略投资和合作构建更完整的生态系统。
计算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CPU-centric向更均衡的异构计算架构转变,加速各类AI应用的落地和普及。
结语
这桩黄仁勋口中的"历史性合作",对英伟达来说,是把缺席的x86一把补上;对英特尔,它把最难啃的两个问题——高端图形与AI在PC的落位、AI服务器里x86的角色焦虑——通过与最强对手结盟,得出解。
对行业,它有可能是"头部抱团"的开始,性能会变好、形态会更丰富,但围绕开放标准与专有互联的博弈、围绕OEM渠道的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
当然,风险也有,不管是制造良率、封装复杂度、软件交付、生态平衡、监管关切,都可能让计划在现实中丢分。但至少目前,"x86老大+GPU老大"的定位,是目前两大霸主的底气,也是竞争对手必须正面应对的变量。
钱不是白给的,股价也不是白涨的,接下来,就看双方能否从"发布会阶段",进入"规模交付阶段"。如果成功,这将成为芯片产业历史上又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里程碑;如果失败,它可能只是又一个被过度炒作的科技合作案例。
无论如何,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联手已经为芯片产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其涟漪效应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扩散,重塑整个计算产业的格局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