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ko AI:重塑短片创作,AI视频生成进入全流程可控时代

0

在2024年,AI视频生成技术逐渐从AI爱好者手中的新奇玩具,转变为专业内容创作领域的重要工具。随着微短剧用户规模突破6.62亿,红果短剧月活用户已达2.1亿,首次超过传统长剧平台优酷,短视频内容创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商汤科技推出的Seko AI应运而生,标志着AI视频生成技术迈入了全流程可控的新阶段。

从碎片化消费到AI创作革命

当代人们的生活被分割得愈发碎片化,内容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向短影像方向发展。微短剧的迅猛发展是最有说服力的注脚——2024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2小时。这种内容消费习惯的转变,催生了对高效视频创作工具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AI视频生成技术正经历从单一功能向全流程整合的演变。从去年到今年,AI视频生成逐渐成为大模型浪潮中最具活力的方向之一。然而,即使是最前沿的AI视频生成产品,其能力往往仍被孤立地应用于创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从策划、剧本创作、选角到拍摄、后期制作、配音等,即便是最轻松的短剧制作,这套流程的效率和成本压力仍然巨大。

Seko AI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作为行业首发的创编一体的AI视频创作Agent,Seko基于自然语言交互实现了全流程视频创作,它不是单一的"视频生成器",而是一个将视频创作全流程都纳入进来的生产线。根据用户反馈,Seko已带来巨大效率提升——过去需要5人一周完成的工作量,现在1人一天即可完成;"万元级每分钟"的动画视频,成本现在可以降至千元级别。

5分钟走完全流程:AI如何拆解一部短片

带着"制作短片"的目标打开Seko,用户可能会对这个简洁的页面感到意外——几乎就是一个对话框。Seko的操作流程极为直观: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故事大纲,或上传已有角色,也可以选择喜欢的美术风格。

AI视频创作界面

随后,Seko将复刻人类创意团队的工作流程,从"策划摘要"、"美术风格"、"角色主体"、"场景概念"、"音乐风格"到"分镜剧本",逐个展开——这几乎是剧本影视化的完整流程。用户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对任意环节进行实时干预和修改。

完成策划后,Seko进入分镜设计环节——这是Seko最令人惊喜的功能之一。在传统流程中,分镜的成型和视频化是短片制作工作量最大的环节。一个职业分镜师使用专业软件一天也只能画出不超过5分钟的分镜镜头。而Seko则能高效完成这一工作,并实现高质量的分镜生成。

从策划文档转入分镜生成后,Seko转入了分镜编辑器界面。在这里,用户不仅可以调整图像尺寸、比例、横屏或竖屏,更关键的是,每个分镜都实现了可自由编辑,让创作者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实现理想效果。

在配音部分,Seko提供了"画外音"和"对口型"两种模型,并支持多种音色选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实现人物、动物角色,以及单人或多角色同时对口型、先后对口型等高难度需求。Seko的分镜编辑器还提供了首尾帧交互功能,只需简单选取下一个分镜做尾帧,就能孵化出中国风一镜到底的效果,轻松创造在小红书、抖音以及短剧中传播的爆款内容。

从故事到精致短片,整个制作过程不到5分钟。这种流畅体验背后,是Seko背后专业的影视行业know-how的积累。在个人用户@王祉君用Seko制作的创作大赛获奖短片《飞天计划》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同一场景中远景、中景和特写之间的递进变化。凭借优秀的镜头语言优化能力,Seko能通过镜头环绕拍摄、人物正反打、光线变化等效果,表现画面切换之间的情绪变化。

将行业know-how转化为产品亮点

不止于镜头语言优化,Seko更将与影视团队一起打磨的专家经验内化,解决了视频创作中的诸多痛点。

多分镜一致性的突破

在多分镜中实现主体角色、场景、风格、光线等连续的一致性,是目前视频生成领域最大的痛点。在影视制作工业中,分镜是连接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剪辑等所有部门的通用语言。单一的视频生成更像精美的插图,展示的是AI理解prompt和生成连贯画面的能力;而分镜则是影视工业语境下的承上启下环节,关乎节奏、视角、连贯性和情绪流,最终要为连贯的视频作品服务。

分镜"可用"的前提是角色、场景等在多分镜中的一致性。只有保证一致性,这些分镜画面才能真正嵌入真实生产流程。在这方面,Seko的表现令人惊艳,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训练,确保了不同分镜之间的视觉连贯性。

全流程可编辑能力

Seko全流程的可编辑能力使其成为最靠近真实影视制作工业场景的视频生成产品。短剧和视频创作团队经常需要对作品进行细节修改和优化,确保所有镜头呈现都符合预期。Seko的整个创作流程都可被反复编辑,无论剧本策划、角色,还是每个分镜画面,都能在不影响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编辑,既提高了创作效率,又确保了创作内容的可控性。

AI视频编辑界面

多模型灵活调用

Seko在模型调用上为创作者聚拢了市面上最强的生成模型阵容,包括自研模型以及可灵、即梦、海螺、Wan、Veo等。支持从创建角色到分镜图生成,再到视频生成整个创意流程的,并非单一模型能力,这一点使Seko比所有同类型产品都更像一个影视创作的成熟解决方案。

在最终生成视频时,用户可以在不同分镜分别选择擅长打斗效果的模型、擅长人物运动物理效果的模型、擅长首尾帧的模型、擅长动漫风格的模型。通过灵活调用,满足导演的风格和审美需求偏好。同时,由于不同模型消耗的积分不同,创作者也能更灵活地控制制作成本。

目前,一些深度合作的影视工作室已开始用Seko量产短剧和漫剧。Seko通过融合大量专家经验以及与工作室共同打磨,构建出了一套符合影视行业视听语言的剧本生成策略,在机位、镜别、构图、运镜方式等方面优化,有效传达故事逻辑、表现情绪张力。例如,在短剧中高频的对话场景中,不需要用户输入专业要求,就能直接产出过肩正反打镜头;在武打场面中,可以通过大远景交代环境、追逐跟随镜头、人物表情特写、多机位展现打斗过程等方式,营造完整专业的叙事场景。

工作流整合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Seko身上最鲜明的特质,是对"分工"和"可控"的强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制针工厂的经典例子说明:分工带来的效率奇迹。AI短片制作由多个复杂环节组成,每个单一环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工作流。创作者需要在一个语言模型产品中打磨剧本和人物关系,然后用文生图的多模态模型形成分镜,最后用视频生成模型形成短镜头片段组成短片,而在视觉画面之外,配音和配乐则需要另外调用语音模型。任意一点想法上的变化都意味着整个制作流程需要重来一遍,创作者只能在这些散落的创作工具中疲于奔命。

这也是为什么AI短片这个十分火热的内容方向,虽然市场上每天都有大量新作品层出不穷,但鲜有在剧情和制作上具备一定复杂度和深度的作品出现。虽然各个模态下的AI生成能力都已有相当水准,创作者也不缺好的故事和创意,但双方却被短片创作极度复杂而又紧密联系的内容生产链路所牵制。

Seko的出现,第一次跳出了AI生成能力作为制作工具的孤立角色,更像整合了短片创作中所有工作流的AI原生解决方案。同时,这个解决方案又是精准可控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清晰观察到自己需求是否被精准实现,也可以随时回到短片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对生成内容做进一步修改。

对于专业视频内容创作者或剧本制作方来说,Seko的角色是一个动态的、可协作的"视觉预演"沙盘,能借此快速验证镜头语言、光影氛围甚至表演节奏的可行性,将抽象的剧本文字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共识;而对于非专业视频创作者来说,Seko带来了技术上的平权,让长于创意或文字叙事的人能够越过繁琐的技术壁垒,精准可控地将其转化为视觉表达。这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更极大地拓宽了创作主体和美学可能性。

结语:AI视频生成的新纪元

Seko AI的出现,标志着AI视频生成技术从"玩具"向专业工具的重要转变。通过全流程整合、行业know-how内化、多分镜一致性解决以及全流程可编辑能力,Seko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了AI视频创作的"可控性",让创作者能够真正掌握AI这一强大的创作助手。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持续扩大和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Seko开创的全流程AI视频创作模式将成为行业标准,推动整个内容创作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创新和多元化的新时代。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对创意表达方式的重新定义,将为全球创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