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业界称为"AI手机元年"。然而,当我们回望这一年,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搭载AI技术的智能手机,用户却并未表现出预期的热情。喧嚣的参数竞赛后,我们不禁要问:AI手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AI手机?
AI手机:喧嚣背后的现实
在2025年的手机市场上,"AI"成为了最热门的营销词汇。厂商们竞相展示自家的AI功能,从拍照增强到语音助手,从智能翻译到个性化推荐,一场"AI军备竞赛"悄然上演。然而,当消费者真正使用这些产品时,却常常感到"猜不透"和"用不上"的尴尬。
这种现状背后,反映了当前AI技术在手机应用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 实用性不足:许多AI功能噱头大于实用,用户难以在日常场景中感受到明显价值
- 学习成本高:复杂的AI交互方式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 体验不稳定:AI系统的"不确定性"导致体验时好时坏
- 隐私顾虑:用户对AI收集个人数据的担忧日益增加
OPPO的"无负担"体验哲学
在这场AI手机的喧嚣中,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这位以"手感真爽"著称的产品专家,坚持"无负担"的体验哲学——流畅、稳定、符合直觉,绝不给用户增加学习和适应的成本。

2014年,刘作虎发布初代一加手机,奠定了"手感真爽"的产品理念|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哲学与AI技术的"不确定性"本质形成了鲜明对比。当行业都在用AI功能做"加法"时,OPPO似乎在做"减法"。他们很少谈论"炫技",反而更强调"高效懂你"和"润物细无声"。
OPPO ColorOS中备受好评的小布记忆功能,正是这种产品战略的体现。这一AI应用通过智能记忆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推荐,却几乎不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

OPPO ColorOS小布记忆|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AI功能的"实用"与"炫技"之辩
在OPPO内部,如何判断一个AI功能是"实用"还是"炫技"成为关键问题。刘作虎和他的团队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评估标准:
- 解决真实痛点:功能是否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
- 使用频率:用户是否会高频使用这一功能
- 学习成本:用户是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
- 体验一致性:功能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是否稳定
当一个技术上很"秀"的功能可能破坏用户"无负担"的体验时,OPPO会坚决地"砍掉"它。这种"减法思维"在AI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迫使产品团队回归用户本质需求。
意图驱动的操作系统革命
AI正在重塑手机操作系统,从传统的"App驱动"转向"意图驱动"。这一转变意味着手机将更主动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推荐和操作建议。
在这一趋势下,OPPO面临着与支付宝等巨头的合作挑战。如何说服这些应用开发者参与打造"系统级"打通的体验,成为关键问题。
OPPO的解决方案是提供开放的AI能力平台,让第三方开发者能够轻松接入AI能力,同时保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这种"开放+控制"的平衡策略,既保证了创新活力,又维护了用户体验的完整性。
AI手机的破局点
在AI手机的十字路口,真正的破局点可能不在于参数竞赛,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场景化AI应用:针对特定场景优化的AI功能,比通用型AI更有价值
- 无缝用户体验:AI功能应如空气般自然融入使用流程,而非突兀的存在
- 隐私保护: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确保用户数据安全
- 可解释性AI:让用户理解AI的决策过程,建立信任关系
未来的AI手机:真爽的瞬间
回到最初的问题:AI时代,那个"真爽"的瞬间究竟是什么?或许不是炫酷的科技展示,而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体验升级:
- 当AI助手准确理解你的模糊指令,无需多次修正
- 当手机主动提供你可能需要的信息,却不会打扰你的专注
- 当复杂的操作被简化为一句话或一个手势
- 当个性化服务恰到好处,既不会过度打扰,又能及时提供帮助
这些"真爽"的瞬间,正是刘作虎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的方向。在AI手机元年的喧嚣过后,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炫技"的功能,而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实用创新。
结语:回归本质的AI手机
2025年"AI手机元年"的喧嚣已经过去,留下的思考却更加深刻。AI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而在于它能为用户带来多少实际价值。
OPPO的"无负担"体验哲学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产品的本质——服务用户。未来的AI手机,应当是用户几乎感觉不到AI存在,却能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
正如刘作虎所言:"好产品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在AI时代,这句话或许有了新的含义——最好的AI,是让用户几乎感觉不到AI的存在,却能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
12月7日,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6的舞台上,刘作虎将分享他对AI手机"破局点"的系统思考。或许,那时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AI手机的未来方向——不是炫技的军备竞赛,而是回归本质的用户体验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