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短片创作:Seko如何实现5分钟电影级制作

4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内容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短影像方向倾斜。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在2024年底已达到6.6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2小时。红果短剧等平台的月活用户更是突破2亿,首次超过主流长剧APP。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观众注意力的碎片化,更是内容生产方式面临深刻变革的信号。

与此同时,AI视频生成技术正从娱乐工具向专业内容创作领域快速渗透。在这一背景下,商汤科技推出的Seko平台,正以创编一体的AI视频创作Agent身份,重新定义短片创作的边界与可能性。

从创意到成片:Seko的全流程革命

打开Seko平台,简洁的界面设计令人意外——几乎仅剩一个对话框。这种极简主义背后,是对传统视频创作流程的彻底重构。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故事大纲,或上传已有角色,选择美术风格,Seko便能复刻人类创意团队的全流程工作:从策划摘要、美术风格、角色主体、场景概念、音乐风格到分镜剧本,每个环节都可实时干预和修改。

分镜设计的突破性创新

传统视频制作中,分镜设计是最耗时耗力的环节之一。一位专业分镜师使用Storyboard Pro,一天最多只能完成5分钟内容的分镜绘制。而Seko将这一环节彻底革新,通过智能算法自动生成高质量分镜,并支持自由编辑调整。

在分镜编辑器中,创作者可以灵活调整图像尺寸、比例,支持横屏或竖屏切换。每个分镜都可独立编辑,实现创作者的个性化需求。更令人惊叹的是,Seko在配音部分提供"画外音"和"对口型"两种模型,支持多种音色选择,能够实现人物、动物角色,以及单人或多角色同时对口型、先后对口型等高难度需求。

Seko的分镜编辑器还首创首尾帧交互功能,只需简单选取下一个分镜作为尾帧,就能孵化出中国风"一镜到底"的视觉效果,轻松创造出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传播的爆款内容。

专业影视语言的AI实现

个人用户王祉君使用Seko创作的短片《飞天计划》,展现了平台在镜头语言优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同一场景中远景、中景和特写的自然递进,镜头环绕拍摄、人物正反打、光线变化等效果,都体现了Seko背后深厚的影视行业know-how积累。

这些专业能力的实现,源于Seko开发团队与影视行业专家的深度合作。通过将大量专家经验内化到产品中,Seko能够准确把握影视创作的核心要素,如机位选择、镜头类型、构图原则、运镜方式等,有效传达故事逻辑、表现情绪张力。

解决行业痛点:一致性问题的突破

在视频生成领域,多分镜中主体角色、场景、风格、光线等元素的一致性,一直是最大的技术瓶颈。传统视频生成更像"动态精美插图",展示的是AI理解prompt和生成连贯画面的能力;而分镜则是影视工业语境下的承上启下环节,关乎节奏、视角、连贯性和情绪流。

一致性技术的突破

Seko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优化,成功解决了这一行业难题。在用户@王祉君的《飞天计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角色在不同场景、不同角度下的高度一致性,这种连贯性是传统AI视频生成难以实现的。

这种一致性技术的突破,使得Seko生成的分镜画面能够真正嵌入真实生产流程,而不仅仅是作为独立的静态图像存在。对于短剧和视频创作团队而言,这意味着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后期制作和内容优化。

全流程可编辑能力

Seko的另一大优势是全流程的可编辑能力。与市场上其他AI视频生成产品不同,Seko允许创作者对整个创作流程进行反复编辑,无论剧本策划、角色设计,还是每个分镜画面,都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独立修改。

这种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同时确保了创作内容的可控性。创作者可以像使用专业视频编辑软件一样,对作品进行精细调整,直到达到预期效果。

多模型融合:影视创作的成熟解决方案

Seko在模型调用上为创作者聚拢了市面上最强的生成模型阵容,包括自研模型以及可灵、即梦、海螺、Wan、Veo等业界领先模型。这种多模型融合的策略,使Seko比所有同类型产品都更像一个影视创作的成熟解决方案。

模型选择的灵活性

在最终生成视频时,创作者可以在不同分镜中灵活选择擅长特定效果的模型:打斗效果、人物运动物理效果、首尾帧过渡、动漫风格等。这种灵活性不仅满足了导演的风格和审美需求,还能通过不同模型的积分消耗差异,帮助创作者更灵活地控制制作成本。

深度合作与持续优化

目前,一些深度合作的影视工作室已经开始使用Seko量产短剧和漫剧。通过与这些工作室的持续合作,Seko不断优化其生成策略,构建出更符合影视行业视听语言的剧本生成系统。

在短剧高频的对话场景中,Seko无需用户输入专业要求,就能直接产出过肩正反打镜头;在武打场面中,则可以通过大远景交代环境、追逐跟随镜头、人物表情特写、多机位展现打斗过程等方式,营造完整专业的叙事场景。

工作流整合:生产力的革命性提升

Seko身上最鲜明的特质,是对"分工"和"可控"的强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制针工厂的经典案例说明了分工带来的效率奇迹——将制针过程分为18道工序,由不同工人专门负责,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成千上万根针。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AI短片制作。

打破工具孤岛

传统AI短片制作涉及多个复杂环节:语言模型打磨剧本和人物关系,文生图多模态模型形成分镜,视频生成模型形成短镜头片段,语音模型处理配音配乐。任何一点想法上的变化都意味着整个制作流程需要重来一遍,创作者只能在散落的创作工具中疲于奔命。

Seko通过整合这些分散的工作流,首次跳出了AI生成能力作为制作工具的孤立角色,更像是一个整合了短片创作所有环节的AI原生解决方案。这种整合不仅提高了效率,更确保了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

精准可控的创作体验

与市场上其他AI视频生成工具不同,Seko强调精准可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清晰观察到需求是否被精准实现,并能随时回到短片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修改。

对于专业视频内容创作者或剧本制作方来说,Seko是一个动态可协作的"视觉预演"沙盘,能帮助快速验证镜头语言、光影氛围甚至表演节奏的可行性,将抽象剧本转化为具象视觉共识;对于非专业视频创作者,Seko则带来技术平权,让长于创意或文字叙事的人能越过技术壁垒,精准可控地将其转化为视觉表达。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Seko的出现,标志着AI视频生成技术从"玩具"向专业工具的重要转变。它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降低了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创作主体的边界和美学可能性。

对影视行业的深远影响

随着Seko等AI创作工具的普及,影视行业将迎来多方面变革:制作门槛降低,使更多创意得以实现;制作周期缩短,加速内容迭代;制作成本下降,扩大盈利空间;创意表达多元,催生新风格和新流派。

同时,AI不会取代人类创作者,而是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正如摄影没有取代绘画,而是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AI视频生成也将拓展而非替代人类的创造力。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Seko等AI创作工具将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多模态融合将更加深入,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无缝转换;个性化定制将更加精准,根据用户偏好自动调整创作风格;实时协作将更加便捷,支持多人同时参与创作过程;跨文化适应将更加广泛,自动调整内容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

AI创作工具发展

结语:AI与创意的共生未来

Seko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创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号。它证明了AI与人类创意可以形成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通过工作流整合和精准可控的设计,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创意。

在这个影像内容需求爆炸增长的时代,Seko等AI创作工具将为更多创意提供实现的可能,无论专业创作者还是普通用户,都能借助这些工具突破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精彩的作品。

正如摄影技术没有终结艺术创作,反而开辟了新的视觉表达领域,AI视频生成也将成为创意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共同探索视觉表达的新边界。未来的影视创作,将是人类创意与AI技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AI视频创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