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1.8纳米芯片:硅谷巨头的最后救赎之路

1

2025年的秋天,英特尔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这家曾经定义了整个硅谷半导体产业的巨头,在经历了一系列战略失误后,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一颗只有1.8纳米的芯片上。这颗代号为Panther Lake的处理器不仅是英特尔技术实力的试金石,更是其重获市场信任的关键赌注。

最后的赌注:18A工艺

在亚利桑那州钱德勒的英特尔Ocotillo园区,英特尔CEO陈立武手持Panther Lake的CPU芯片晶圆,宣布这款产品将于2025年晚些时候在该州的最新工厂投入大批量生产。这款芯片被英特尔寄予厚望,因为它承载了英特尔对未来的所有希望。

Panther Lake是一款面向PC的系统级芯片(SoC),集成了CPU、GPU以及专用AI加速器。它统一了以往强调效率的Lunar Lake与强调性能的Arrow Lake,让OEM厂商不再在"电池寿命或峰值性能"之间二选一。这款芯片提供从8核到16核的不同版本,搭载全新Xe3图形核心,顶配型号内建12个GPU核心与光线追踪单元,性能较上一代提升逾50%。在AI性能方面,Panther Lake算力最高可达180 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

英特尔Panther Lake芯片展示

Panther Lake的真正看点在于其采用的18A工艺。这个数字代表"1.8纳米",是英特尔首个2纳米级节点。该工艺在英特尔位于俄勒冈的工厂完成开发、获得制造资格并启动早期生产。

18A工艺的突破在于两项底层技术:RibbonFET与PowerVia。前者是英特尔十余年来首个全新晶体管架构,据称有很强的缩放能力和开关特性;后者是新的背面供电系统,把传统堆叠在晶体管之上的供电金属层搬到背面,让正面的布线主要承载信号、背面承载电源,减少电压下陷与布线拥堵。结合这两项技术,英特尔声称18A相比前一代英特尔3工艺,可实现最高15%的性能提升与约30%的芯片密度改进。

据英特尔称,18A工艺将为其未来"至少三代"客户端与数据中心产品奠定基础。除了Panther Lake之外,英特尔还同时公布了基于18A的首款服务器处理器Xeon 6+,代号为Clearwater Forest,预计2026年上半年推出,主要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云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

Clearwater Forest晶圆展示

危机四伏的巨头

英特尔近年来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在PC端,市场份额逐渐被AMD蚕食;在高端笔记本领域,苹果自研ARM系列和高通Oryon芯片正不断追击;在先进制程方面,英特尔屡次延期,导致上一代客户端产品不得不大量外包给台积电代工。

前任CEO Pat Gelsinger曾大刀阔斧地推动IDM 2.0战略,企图以史无前例的晶圆厂扩张和技术跃迁重夺领先地位。然而,预期还没有实现,高成本投资就要压垮现金流,技术节点屡屡延误,令市场无法完全信任其IDM体系,不少客户停留在观望状态。

2024年底,Pat Gelsinger被英特尔董事会请出门外。三个月后,曾任Cadence主席、在半导体界以稳健著称的陈立武接任CEO。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激进的全球扩厂踩下刹车,转而强调只在有真实需求时再上产能,并称如果找不到外部代工大客户,英特尔可能会暂停更先进的14A工艺开发。

2024年,英特尔裁了1.5万员工。2025年第二季度,英特尔又计划启动大规模裁员,到年底,核心员工数量目标仅为75000人。这意味着英特尔在2025年打算再裁四分之一的员工。

尽管危机四伏,英特尔并未成为弃子。2025年8月,白宫宣布将《芯片法案》的补助直接转为股权投资,美国政府以约89亿美元入股英特尔,持股约10%。这笔交易使英特尔成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对企业的最大一笔投资之一,也是美方首次以股权形式"救援"一家科技巨头,意味着英特尔的命运已被纳入美国战略版图。

几周后,英伟达宣布以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持股约4%,双方将共同开发PC与数据中心芯片。与此同时,软银也投入20亿美元,成为英特尔的重要股东之一。

时间不等人

按照英特尔的计划,Panther Lake有清楚的公开时间表:今年开始爬坡进入量产,首批型号计划在年末前发货,并于2026年1月起在市场上广泛供货。届时,它将正面迎战苹果M系列、AMD Ryzen以及高通Oryon芯片。业界普遍认为,这一代产品将决定英特尔能否重新赢回笔电市场。

承担18A重任的,是英特尔最新的Fab 52工厂,这座四层厂房据称烧进去超过200亿美元,配备ASML最新一代曝光设备,目标是在美国本土恢复"最先进制程的量产能力"。过去几个月,英特尔不断把潜在代工客户一批批请进厂房参观,目的是争取外部大客户,签下未来订单。

英特尔亚利桑那州Fab 52工厂

问题在于,要让外部相信其先进制程,不在于泛泛的参观,而在未公开的良率曲线。去年底市场的传闻是英特尔18A的良率仍落后竞争对手,官方在近期发布活动上也不再披露具体良率数字,只表示"年内进入高量产状态"。

英特尔2025年内股价因"扭转预期"一度上涨超85%,表明投资者对英特尔翻盘潜力的正面期待,但如果18A不如预期,或者Panther Lake反响平平,今年以来的大幅上涨也可能化为提前透支的信任。

但Panther Lake若能如期、按质兑现,它的意义也将越过一代笔电。首先,它能为18A的服务器路线——计划2026年登场的288核高能效数据中心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打样背书,让云厂商与超大客户相信18A是一条可复制的工艺生产线。

而且,英特尔可以靠它让旗下代工业务更有说服力,毕竟只有自用产品在18A上成功量产,外部客户才会把"试单"升级为真正的合作。比如向英伟达或苹果等完全依赖台积电的芯片巨头证明,英特尔可以生产他们的芯片。

今年9月,英伟达和英特尔曾宣布达成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合作。在发布会上,英伟达CEO兼创始人黄仁勋称,他们一直在评估英特尔的代工技术,双方会"探索"机会。简言之,就是处于试验及考察期,短期内英伟达的一些业务仍将继续依赖台积电,英特尔需要证明自己。

此外,英特尔当然也希望在笔电份额上止跌,至少在高端轻薄与全能本方面,把被AMD借先进制程建立的优势拉回到同台对打的状态,同时抵挡苹果与高通在高端本地AI场景上的攻城略地。

反之,若18A再次踉跄,Panther Lake未达标或量产延误,二级市场的信心回撤会很快,政府与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叙事也将承受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拷问。

此刻,英特尔选择把乐观写在脸上。在亚利桑那州的英特尔工厂前,陈立武在手持Panther Lake的CPU芯片晶圆的照片里,嘴角上扬。英特尔CTO上个月在公开活动上称,18A与Panther Lake是英特尔"未来的基础",英特尔在这里"下了两个大赌注"。

这些表现和话语在往年或许只是PR,但在2025年秋天却像是英特尔内部的军令状,以及真实心态。Panther Lake如果能证明自己,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家老牌芯片巨头重新把"制造力"作为竞争力的核心。若它失手,英特尔的翻盘就不得不改写剧本。留给Panther Lake的,是一整年的验证期,不算漫长。

接下来,市场会看英特尔18A实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