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巅峰:赛力斯的惊人蜕变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见证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赛力斯集团以2150亿港元市值成功登陆港股,成为今年国内最大的汽车IPO。这家曾经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车企,通过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惊人蜕变,五年间市值增长11倍,成为中国市值第二的车企。
回溯赛力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转型故事。1986年,23岁的重庆人张兴海以弹簧和减震器起家,投资创建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随后业务逐渐拓展到摩托车业务,并建立了渝安集团,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2003年,自主品牌汽车崛起,张兴海抓住了这个机会,与东风汽车合资组建"东风渝安",生产东风小康品牌微车,这是小康的前身。
2016年,小康股份成功登陆A股。然而,微型车市场利润微薄,公司股价常徘徊在10元/股上下。因此,公司决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转型,53岁的张兴海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起初,转型的进展并不算顺利,直到2021年才等来公司的转折——小康股份与华为达成合作。
与华为的深度绑定:问界品牌的诞生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最早推出的赛力斯SF5,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浪花,由此,双方决定进一步加深合作,以新车、新技术、新品牌的方式进入市场,问界品牌应运而生。
第一款车问界M5,创造了当时销量最快破万的新能源纪录。2022年,公司名正式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现在的"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然而,尽管有了起色,两款车的销量却没有预想般的突飞猛进。问界M5,除了2022年8月首次月销突破1万辆后,销量始终平淡;问界M7,上市后的销量也不突出。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9月问界新M7的发布,让M7的销量起死回生,上市后第二个月销量破万,2024年1月直逼3万台。2024年,赛力斯正式腾飞,问界M9的大爆,一举成为问界最热卖的车型。
可以说,与华为的绑定,为赛力斯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依靠华为全栈技术,让问界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这也让双方的联结愈发紧密,赛力斯还豪掷115亿入股华为的子公司引望,正式持有引望10%股权。
财务表现: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
结合赛力斯招股书和A股最新Q3财报来看,其财务表现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轨迹。2022年到2024年,赛力斯的汽车销量分别为26.72万辆、25.23万辆和49.70万辆;其中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2.69万辆,较2023年增长182.84%。
今年前三个季度,赛力斯销量为34.0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0.46万辆,渗透率超89%。随着问界销量猛涨,其占赛力斯总销量的比重,从2022年的29.1%,逐步提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76.5%。
对应到营收上,2022年和2023年,赛力斯实现营收340.56亿元和357.89亿元;2024年猛涨到1451.13亿元,首次破千亿,且同比暴涨了305.5%。今年前三季度,赛力斯的营收为1,105.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三季度收入481.3亿元,同比提升15.8%,环比增长11.3%。
而2022年和2023年,问界汽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05亿元、243亿元,分别贡献公司总收入的60.3%、67.9%。到2024年,随着问界销量爆发,这一比例骤然提升到了90.9%,今年上半年也仍维持着90.3%的高占比,成为赛力斯增长的主要支柱。
2022年到2024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分别为27.28亿元、25.71亿元、345.51亿元和324.7亿元。对应各阶段的毛利率,分别为8%、7.2%、23.8%和29.4%。重要转折是在2024年,毛利率一跃从个位数突破至20%以上,目前已经是新势力第一。
过去三年,公司年内利润分别为-52.2亿元、-41.57亿元,以及47.4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年内利润为53.1亿元,同比增长31.6%。招股书里,赛力斯明确坦言,公司的显著增长和盈利能力,主要归因于问界汽车的成功。而归根结底,与华为的合作,是问界汽车成功的重要推动因素。

港股IPO:2150亿港值的背后意义
在A股已身价千亿的赛力斯,此次最终发行价为每股131.50港元,较计划最高发行价保持一致。同时,赛力斯发售量调整权已获部分行使,公开发售阶段赛力斯获132.68倍认购,全球总发行1.09亿股H股。
今天刚一开盘,股价落在120.5港元左右,较发行价约下跌8.4%,市值约达到2150亿港元,低于当前A股市值的约2500亿元(约2733亿港元)。敲钟前,赛力斯已获得22家基石投资者认购,包括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广发基金、施罗德、中邮理财、星宇香港等。另外还有300多家机构参与投资,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全球纯多头基金等等,募资总额142.83亿港元,一举成年内中国最大的汽车IPO。
从股权架构来看,截至今年9月30日,赛力斯的前十大股东中,有两位持股超20%:重庆小康控股为赛力斯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4.52%,第二大股东东风汽车公司持股20.04%。
面临的挑战:华为光环下的独立之路
尽管赛力斯与华为相互成就,有了如今的问界,但随着更多车企向华为抛出橄榄枝,"五界"全部落地,"境"字辈也开始排队……尽管问界仍是华为"朋友圈"的交付主力,但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差异化,就是下一场牌局打赢的决胜关键了。
赛力斯也在招股书中透露了不确定性:"公司可能面临有关合作带来的集中及交易对手风险。……如果与华为的业务关系出现重大中断,可能会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车圈的竞争格局瞬息万变,如今各路神仙入局打架,任何可能出现的下一个爆款,或许都会在车圈掀起一场变革。与此同时,华为的朋友圈正在有加入车企更多,赛力斯已不再"一家独宠",华为的精力以及资源正在分散。
未来战略:研发投入与全球扩张
所以可以看到,市值已经来到国内车企头部的赛力斯,在这个节点赴港上市,募资后的重心已经很清晰:公司预计花费70%用于研发投入;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余下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在财务指标里,也可以发现赛力斯正在重研发的动作,近两年的研发投入节节攀升:2022年到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13亿、16.96亿以及55.86亿;今年上半年投入约29.3亿元,相当于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的1.73倍。
在华为光环下,能否迸发出独特的竞争能力,才是赛力斯的终极考验。而赛力斯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例如是与字节合作具身智能,就是其在寻找自己下一条新曲线的证明。
行业启示:传统车企转型的赛力斯模式
赛力斯的成功转型,为中国传统车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首先,它展示了与科技巨头深度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其次,赛力斯证明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车企依然可以通过快速迭代和精准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赛力斯还展示了企业战略转型的决心与执行力。从微车到新能源汽车,从边缘到主流,赛力斯的每一步转型都伴随着战略的坚定执行和组织的快速适应。这种转型能力,正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赛力斯也面临着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的普遍挑战:如何在依赖合作伙伴的同时,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赛力斯的未来发展,也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结语:赛力斯的下一站
站在2150亿港元市值的新起点,赛力斯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回报;另一方面,随着华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赛力斯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未来的赛力斯,或许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减少对华为的技术依赖;二是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三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软件订阅、数据服务等,增加收入来源;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在智能汽车的大潮中,赛力斯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转型能力。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华为光环下能否迸发出独特的竞争能力,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将是赛力斯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正如张兴海所言:"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变革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