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新思考:Nuna如何用'不打扰'重塑情绪陪伴体验

1

2025年的AI硬件赛道,呈现出令人深思的两极分化:一边是资本和创业者对'下一个iPhone时刻'的狂热追逐,另一边却是首批用户收到的产品泼来的冷水。这种矛盾在AI智能吊坠领域尤为明显,当Friend等产品的'翻车'事件接连曝光,整个行业被迫重新审视AI硬件的本质与边界。

一、AI硬件的信任危机:从Friend到Nuna的启示

1.1 Friend的'翻车':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备受期待的AI吊坠Friend的遭遇,成为了AI硬件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等待了近一年后,满怀期待的首批用户发现,当初渲染图中的精致质感,在现实中变成了'塑料感十足'的玩具。更糟糕的是,AI体验糟糕、续航缩水、且存在严重的隐私风险。Friend的'翻车'戳破了当前许多AI硬件的'滤镜':当产品理念飞在天上时,用户体验却摔在了地上。

这一事件引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在AI硬件领域,我们究竟应该优先考虑什么?是炫酷的AI功能,还是基础的硬件品质?是主动的交互体验,还是被动的陪伴价值?

Nuna智能吊坠外观

1.2 Nuna的差异化定位:从'拟人朋友'到'情绪记录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团队推出的Nuna智能吊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同样定价299美元,同样主打情绪健康,Nuna却选择了一条更为克制的路径。

Nuna的创始人兼CEO谢志渊是港中文的博士,主攻嵌入式AI和物联网(AIoT)。他和团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Nuna作为一款旨在'长期佩戴'的可穿戴设备,质感是'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种对硬件品质的重视,直接回应了Friend等产品的第一个痛点。

与Friend试图成为用户的'虚拟朋友'不同,Nuna将自己定位为'情绪追踪智能首饰'和'情绪记录者'。它不与用户对话,不主动打扰,而是通过'自动日记'功能,帮助用户事后回溯自己的情绪变化模式。这种定位上的根本差异,体现了Nuna团队对AI硬件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陪伴不在于替代人际交往,而在于增强自我认知。

二、硬件工艺:AI设备的'第一印象'

2.1 视觉设计:自然美学的极致追求

Nuna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的鹅卵石',追求温润与平静的视觉语言。为了实现一种'石头斑点'的CMF(色彩、材料与工艺)效果,团队在工厂的调色间和老师傅们一起调了至少上百次。为了让设备上下两块外壳的'接缝'达到连续一致的细腻效果,他们经历了几十次打样和修模。

Nuna设计细节

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执着,反映了一个重要认知:对于需要24小时佩戴的设备,第一眼的质感决定了用户的长期使用意愿。在AI硬件领域,许多团队过于关注算法和功能,却忽视了用户最直接的感官体验。

2.2 触觉体验:轻量与质感的平衡艺术

在触觉设计上,Nuna团队拒绝了一种行业内的'作弊'方法——'把它做重'。谢志渊解释,做重很容易营造出'质感',但却牺牲了佩戴的舒适度。Nuna反其道而行之,将设备做到了仅有17克重,追求'长时间佩戴完全无感'。

这份'轻'所失去的'分量感',则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表面处理来补足:一种是金属镀层,结合了磨砂与镜面;另一种则是偏自然风格的'石头风格'。这种设计哲学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对于日常佩戴的设备,舒适度永远应该优先于存在感。

2.3 听觉与耐用性:全方位的品质把控

Nuna团队在听觉体验上也做了精细调校。充电器采用磁吸挂钩,内部的震动马达经过反复调整,确保没有多余的杂音和共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团队对'完整体验'的理解——AI硬件的体验不应仅限于功能实现,而应涵盖用户与设备接触的所有感官维度。

在耐用性方面,Nuna经历了一套'超过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严苛测试,包括防水防尘、人工汗液、盐雾、酒精乃至化妆品的耐受测试。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除了常规的功能检测,还必须经过一道'人工手感检查',确保没有瑕疵。

谢志渊在采访中直言:'我们追求的是,用户拿到的实物,在自然光下的质感要比我们在精心布光的宣传图中更令人惊喜。'这种对品质的自信,源于团队对硬件工艺的极致追求,也回应了AI硬件市场最迫切的需求:先做好一个'物件',再谈智能。

三、核心技术:多模态情绪感知算法

3.1 毫米波雷达与声纹生物标记的融合

Nuna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多模态情绪感知算法,即'毫米波雷达'和'声纹生物标记'的融合技术。谢志渊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解释了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

'比方说你工作了一天之后会比较疲惫,然后这时候你接到家里的电话,你可能用比较平静的语气说,'嗯,今天挺好的,没什么事。'但事实上你这会其实压力比较大,或者比较委屈。'

在这种情况下,Nuna的两个'翻译官'会协同工作:毫米波雷达'翻译'身体的'细微变化',捕捉胸腔起伏的'细微变化',感知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异性(HRV);声纹生物标记则'翻译'语气,分析声音的语调、能量和节奏,而非语言内容。这种多模态融合使得Nuna能够捕捉到用户可能自己都未察觉的情绪状态。

Nuna情绪追踪界面

3.2 数据闭环:算法优化的关键

Nuna团队认为,基于多模态感知技术积累的'数据闭环'才是真正的'护城河'。这一闭环包括两个关键环节:首先,设备持续收集用户的生理和语音数据;其次,用户在App中标注真实情绪,这些标注反过来训练和优化算法。

这种'用户反馈-算法优化'的循环机制,使得Nuna的情绪识别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升。与许多依赖通用AI模型的硬件不同,Nuna的算法经过特定场景的持续优化,在情绪识别的准确性和细腻度上具有独特优势。

3.3 抗干扰能力: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针对嘈杂环境等复杂场景,Nuna团队开发了针对性的技术方案。通过定向麦克风、算法降噪和声纹识别技术,系统能够有效过滤背景噪音,只识别佩戴用户的情绪特征。这种对环境适应性的关注,体现了团队对AI硬件实际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

与许多依赖理想环境演示的产品不同,Nuna的算法设计考虑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确保在各种日常场景下都能提供可靠的情绪感知服务。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是AI硬件从'实验室产品'走向'日常伴侣'的关键一步。

四、隐私保护:AI硬件的信任基石

4.1 本地化计算架构:数据处理的革命性选择

隐私问题是AI硬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Friend等产品遭遇质疑的核心原因。一个永远在聆听的设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窃听器'的担忧。Nuna的解决方案是彻底的本地化计算架构。

谢志渊强调,Nuna的核心运算逻辑完全放在手机端完成。这一架构选择带来了多重优势:首先,功能不受网络连接影响,即使在无网络环境下也能保持基本运行;其次,原始敏感数据在本地处理完毕后即被丢弃,从根本上避免了数据泄露风险。

4.2 '阅后即焚'机制:最小化数据暴露

Nuna采用了严格的'阅后即焚'机制。最敏感的传感数据,如原始音频,在手机端完成处理后直接删除,不会上传或存储。云端仅接收那些'更高阶的抽象化数据',并且经过隐私数据模糊化处理。

Nuna团队向用户展示了一个上传数据包的样例:这是一个脱敏的、匿名的、无法反推真实身份的数据包。正如Nuna所承诺的:'它在努力懂你,但是不监听你。'这种对隐私的极致保护,是重建用户对AI硬件信任的关键。

4.3 透明的数据处理政策:用户知情权的保障

除了技术层面的保护,Nuna还致力于建立透明的数据处理政策。团队明确告知用户哪些数据被收集、如何被使用、存储期限以及用户对数据的控制权。这种透明度不仅符合隐私法规要求,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任关系。

在AI硬件领域,许多产品对数据处理的描述模糊不清,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生物特征数据流向何方。Nuna的透明政策代表了行业应该努力的方向:技术创新不应以牺牲用户隐私为代价。

五、产品哲学:从'拟人化'到'工具论'

5.1 不制造'拟人化'依赖:AI伦理的边界思考

当Friend的广告因涉嫌'利用孤独赚钱'而被路人涂鸦抗议时,它体现了公众对AI陪伴伦理的一种焦虑。Nuna的团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目前的产品和品牌一直打的是希望通过AI能让人本身更了解自己的同时,又能更好地跟其他人、身边的人和世界的相处。'

基于这一认识,Nuna设立了三条基本原则:

  1. 不制造'拟人化'依赖:Nuna的AI没有名字、没有性格、不与用户聊天,团队刻意避免创造'虚拟朋友'的错觉,因为那会'导向一些比较危险的替代关系'。

  2. AI不做'价值判断':Nuna的提醒是中性的,它会陈述事实('检测到压力升高'),而不是评判('你太焦虑了,这样不好')。

  3. 鼓励用户'向外看':团队不希望用户'困在APP里边去找一些所谓的情感寄托',未来的功能甚至会主动建议用户去做'对外的交流'。

Nuna冥想模式界面

5.2 '助听器'而非'朋友':重新定义AI硬件的价值

谢志渊将Nuna比作一个'助听器',或者一面'镜子'。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让用户更好地去听见内在的声音,看清自己的状态,从而更完整、更平静地去面对自我或外部世界。这种'工具论'的产品定位,代表了AI硬件的一种更为健康的价值观:AI不应替代人类关系,而应增强人类能力。

在AI硬件领域,许多产品急于证明自己的'智能',试图通过拟人化交互来吸引用户。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AI的本质局限性和潜在风险。Nuna的'工具论'哲学,为AI硬件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可持续的路径。

5.3 '吊坠'形态的选择:功能与心理的双重考量

为什么选择吊坠而非其他可穿戴形态?Nuna团队给出了深思熟虑的解释:智能手表是一个'信息中心',设计意图是'效率'和'通知';而Nuna的使命是'关怀'与'觉察'。

吊坠佩戴在胸前,处于视野的余光之外,创造了一种'健康的心理距离',不会像手表一样不断用通知打断用户。更关键的是,吊坠'最自然地贴近心的位置',在数据采集上拥有天然优势:它能捕捉到更清晰、更稳定的心跳信号,以及毫米波雷达能精准捕捉到的、基于胸部起伏的'呼吸节律'——这是手腕设备难以实现的。

六、交互设计:'不打扰'的最高级关怀

6.1 '觉察-干预-回溯'的无声闭环

基于'不打扰'的哲学,Nuna的核心交互被设计成一个'做减法'的无声闭环,分为三步:

  1. 深入觉察:Nuna通过自研的多模态算法,将生理信号和语音特征结合,细分出'七种不同的核心情绪'。这些情绪状态在App上以不同颜色的视觉形式呈现,让用户直观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

  2. 无屏干预:当用户主动需要平静时,可以轻轻按压Nuna的中心位置或打开App的冥想模式,吊坠启动一套与心理学顾问共同开发的'震动模式'——模拟'海浪冲刷沙滩'或'风吹过森林'的低频颤动,实现'触觉版的引导式呼吸'。

  3. 事后回溯:App中的'Moment'页面扮演核心角色,像'小罐罐'一样每小时自动掉落一个鹅卵石形状的'小球',代表该小时的总体情绪状态。用户可以查看情绪变化曲线和自动关联的重要事件。

Nuna情绪小罐罐功能

这种闭环设计的产品逻辑基础来源于CBT(认知行为疗法)的结构化思维,通过情绪记录、反思和干预,帮助用户建立更健康的情绪调节习惯。

6.2 做减法的产品迭代:功能取舍的智慧

为了维护'简约'和'不打扰'的调性,Nuna团队在不断'做减法'。相比早期版本,团队砍掉了原计划中的'塔罗牌'等功能。谢志渊解释,最初加入它是为了'增加用户粘性',但后来发现偏离了设计理念。用户调研也显示,这类功能的优先级并不高。

同时,团队根据用户反馈,加入了'静默时间'和'说话次数'两个量化指标,满足了用户对自我行为了解的需求。这种基于真实用户反馈的功能取舍,体现了Nuna团队对产品本质的把握:AI硬件的价值不在于功能的堆砌,而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

6.3 '无感'交互的极致追求

当下的许多AI产品,急于向用户证明自己的'智能',设计了大量'强存在感'的交互:需要用户不断按键激活,频繁语音唤醒,或不断跳出来'刷存在感'。事实上,这些设计非但没有带来便利,反而成为了用户的负担,让'陪伴'变成了一种需要时刻应付的'打扰'。

Nuna的理念回归到了一个常识:真正的舒适感来源于'无感'。当一个产品定位为24小时佩戴时,它的最高境界应该像一件'饰品'。用户在佩戴时,几乎意识不到它是一个科技品。这种'不打扰'的舒适感,恰恰是实现全天候'陪伴'的核心前提。

七、行业启示:AI硬件的未来发展方向

7.1 从'强存在感'到'背景感知'的进化

Nuna的产品哲学指向了一种更高级的AI形态:一个真正聪明的AI,它的智能不体现在'你一叫它就到',而体现在'你不叫它,它也在'——一种'一直存在'的背景感知能力,聪明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被激活,什么时候应该保持静默。

这种'背景智能'代表了AI硬件的未来发展方向:将AI能力无缝融入日常生活,既不干扰用户,又能在需要时提供支持。从Friend的'前台表演'到Nuna的'后台服务',这种转变不仅是交互方式的改变,更是AI硬件价值定位的根本重塑。

7.2 硬件品质与AI功能的平衡艺术

Friend的'翻车'事件和Nuna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一个行业真理:在AI硬件领域,硬件品质与AI功能同等重要,甚至在建立用户信任方面更为关键。许多团队过于关注算法创新而忽视基础体验,导致产品虽然技术上先进,但用户接受度却很低。

Nuna的案例表明,AI硬件的成功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AI技术上不断突破,另一方面在硬件工艺、交互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只有当技术先进性与用户体验完美结合时,AI硬件才能真正走进大众市场。

7.3 价值观引领的产品创新

Nuna最独特的贡献或许在于它为AI硬件树立了新的价值观标杆:AI不应替代人类关系,而应增强人类能力;不应制造依赖,而应促进自主;不应打扰生活,而应融入生活。这种价值观导向的产品创新,为AI硬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伦理思考。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相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Nuna的'工具论'哲学和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设计和使用它。

结语:回归本质的AI硬件

从Friend到Nuna,AI硬件行业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自我反思。Friend的失败告诉我们,没有扎实用户体验支撑的AI功能只是空中楼阁;而Nuna的成功则表明,当AI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需求而非炫技时,它能够创造出独特而持久的价值。

Nuna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一种产品哲学的胜利:最高级的关怀是不打扰,最好的AI是感觉不到AI的存在。在这个日益喧嚣的数字时代,这种'退后一步'的设计哲学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将AI智能隐藏在鹅卵石的形态之下,让科技退后,让生活回归——这不仅是Nuna的产品策略,更是AI硬件应该努力的方向:成为人类生活的增强者,而非替代者;成为平静的陪伴者,而非喧嚣的打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