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年初的deepseek浪潮引发热议,到年底AI完成从种草到购物的完整闭环,短短一年间,AI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信息提供到商业参与的跨越式发展。其中,豆包悄然上线的商品卡功能,正是这一变革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连接了抖音商城,更构建了从「智能问答」到「一键购物」的无缝体验,预示着AI电商时代的到来。
从Chatbot到Agent:AI长出「交易」手脚
2025年,AI应用领域最显著的趋势莫过于从Chatbot(聊天机器人)向Agent(智能体)的演进。过去的AI主要聚焦于语言能力,能够生成文字、输出内容、提供反馈。而现在,无论是AI拍照识图、语音对话,还是腾讯元宝最新推出的AI录音笔功能,AI产品正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工具属性,深度介入真实世界,协助人类完成复杂任务。
豆包的「商品卡」功能,正是这一宏大趋势中的关键落点。作为月活已达1.72亿的主流应用,豆包正告别「纯聊天」时代,从一个提供信息价值的「嘴巴」,进化为一个试图影响真实世界、具备交易属性的「手脚」。
豆包商品卡通过接入抖音商城,在回答用户商品相关问题时以图文并茂的卡片形式展示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内容、特色、价格及用户评价等。用户点击卡片后可直接跳转至抖音商城完成交易。目前该功能已覆盖母婴、美妆、家居等高频消费品类,首批接入商家主要来自抖音电商生态中评分4.8以上的优质店铺。
实际体验显示,当用户询问「剃须刀怎么选」或「万圣节去哪里玩」等问题时,豆包不仅能提供活动推荐,还会展示可直接点击的「商品卡」,点击后便跳转到抖音平台,直接完成团购门票购买。这种看似微小的功能迭代,实则意义深远,标志着AI开始真正切入「交易」这一商业社会最核心的场景。
全新购物体验:AI作为「消费代理人」
豆包的商品卡功能正在重塑我们的购物方式。想象一下,未来我们不再需要打开电商APP,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瀑布流中筛选商品,而是通过与AI的对话完成整个购物流程。
当用户输入「我最近失眠,推荐一款助眠产品」,AI不仅能分析需求,还能直接推荐一款褪黑素,并附上购买链接;当用户询问「我周末想放松一下」,AI不只是搜索信息,而是直接推送附近评分最高的SPA团购券。

在这个图景中,AI不仅是助手,更是用户的「消费代理人」,深刻影响着从商品推荐、比价到最终支付的整个交易链路。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淘」APP替代了PC时代的网页网购,在AI时代,以对话为入口的「Agent交易」极有可能成为电商的下一个形态。
豆包推荐香氛礼盒的案例生动展示了这一新体验。当用户请求推荐一千块左右的香氛礼盒时,豆包提供了野兽派、娇兰、祖马龙、宝格丽、潘海利根等品牌的选择,包括产品内容、特色、价格及用户评价,并给出具体选购建议:注重品牌可选祖玛珑礼盒,偏爱中式香调可选野兽派桂花乌龙系列,实用性优先可选宝格丽大吉岭茶礼盒,预算灵活可选潘海利根Q香礼盒。每个品牌都附有可直接点击的购买链接。
同样,豆包也打通了本地生活服务。搜索「万圣节北京798附近有什么好玩的活动」,豆包在罗列相关结果的同时,提供直接跳转到该活动在抖音团购页面的链接,用户下单即可完成购买。
三重挑战:AI带货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前景广阔,但从「起点」走向「范式转移」,AI电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市场特有的消费习惯和商业环境,使得AI带货至少要跨越三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比价习惯:中国消费者的复杂决策链
AI推荐、点击购买的链路看似顺滑,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极其复杂」的购物决策心智。一个广为流传的行业洞察是:欧美用户在使用Airbnb或Booking时,有极高比例会直接预订搜索结果的第一条,更愿意相信机器推荐。但中国用户完全不同。
以双十一购物节为例,当用户让AI推荐一款冰箱,大多数人不会立即下单。更可能的路径是:先获取AI推荐结果,随后打开小红书搜索「种草贴」及「避雷贴」,再到淘宝、拼多多「比价」,研究双十一复杂规则中哪家优惠券最划算,最后才完成下单。
「比价」早已是中国消费者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AI推荐的商品卡,充其量只是这场复杂决策链路的「参考」之一,很难成为「终点」,导致用户侧的闭环极易断裂。
信任机制:AI推荐的公正性质疑
与决策习惯并行的,是信任问题。用户凭什么相信AI推荐的是「最适合」的,而非「广告商最希望看到」的?
一旦AI推荐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就必然面临「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灵魂拷问。今年上半年开始,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优化)已在广告圈流传,这是一种专门针对AI聊天大模型的新型营销方式,试图通过生产AI「喜欢」的内容,影响AI让商家品牌或产品更容易出现在回答中。
如果用户搜索「安眠药」时,AI频繁只推荐某一付费品牌,那么AI作为「智能助手」的信任感就会迅速崩塌。用户会怀疑推荐是基于真实需求还是被植入的广告,这种对「广告入侵」的警惕,使得AI在扮演「推荐者」和「广告商」双重角色时容易翻车。
平台围墙:开放与封闭的博弈
从平台角度看,AI Agent是否成为互联网大厂之间「新的护城河」与「新的割据」已浮现。目前,豆包商品卡只能导向抖音商城和本地生活,未来阿里的夸克可能优先导向淘宝和天猫,这似乎是商业上的必然选择,但对用户而言却是一种「新的封闭」。
用户想要全网范围内最好的商品和最低价格,而平台提供的只是「自家生态内」的最优解。当每个大厂都试图用AI将用户更深地圈在「围墙花园」里,AI带来的究竟是效率革命,还是更高级的流量分配游戏?
不过,这种「围墙」担忧可能为时过早。早期阶段,平台利用自家「小闭环」跑通模式是必然选择。长远看,豆包这样的生态未来应该会开放给更多商品,因为这种开放对其也有价值。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接不接入」的物理围墙,而是「如何推荐」的算法围墙。
GEO新范式:营销视角的转向
未来真正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当AI站在推荐的十字路口时,它的第一性原则是什么?是站在对用户最优、最客观合理的有效推荐视角?还是优先「去服务商业的闭环」,暗中倾向于佣金更高或同属自家生态的产品?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闭体系」。这个「围墙」不是由准入限制构筑,而是由算法偏见构筑,比前者更难被察觉和翻越。但如果AI能坚守「对用户最优」,将催生全新商业范式。
这意味着未来一个产品的营销,已经「不只是针对人」,也不再仅仅依赖广告和引流捕获用户。品牌方必须理解如何与大模型更好沟通,这正是当下热议的GEO概念。GEO的出现标志着营销视角的重要转向:品牌需要让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价值观被AI「理解」和「认可」。

这个「商业闭环」与「用户最优」之间的冲突,以及它催生出的全新GEO营销规则,或许是AI电商时代更成体系、也更值得探讨的核心。品牌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AI系统互动,如何在算法推荐的逻辑中展现自身价值,这将对整个营销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起点的意义:AI电商的未来展望
或许,以豆包目前的体量,它给抖音电商带去的流量微乎其微;面对中国用户复杂的比价习惯,短期内真正通过这个链路完成的交易闭环可能也不多。但这件事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可能性」。
它的价值不在于「当下能做成多少」,而在于「它指明了一个方向」。豆包商品卡验证了一个信号:AI正在从「信息」走向「行动」,从「聊天」走向「交易」。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正试图抓住这个「AI时代电商范式转移」的机会。
豆包的商品卡不是这场变革的「答案」,但它可能是AI Agent商业化探索中,被抛出的第一个有分量的「问题」。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AI影响我们「花钱」这件事,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起点」。
尽管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这个关乎未来商业形态的宏大实验已经拉开帷幕。AI电商的发展将重塑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改变营销逻辑,甚至重新定义交易本身。在技术驱动商业变革的时代,能够率先理解并适应这一新生态的参与者,将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