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著作权第一案:美杜莎形象抄袭案背后的法律边界与行业启示

1

AI著作权

2025年11月3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标志着中国AI著作权保护领域迈入新阶段。这起被称为"上海首例人工智能大模型著作权侵权案"的纠纷,围绕AI训练数据来源、模型生成内容合法性以及平台责任认定等核心问题展开,为快速发展的AI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参考。

案件背景:从角色形象到AI模型的侵权链条

案件起源于《斗破苍穹》系列动漫中备受喜爱的美杜莎角色。被告李某通过截取该角色的多张图片,制作成图包,并利用平台提供的"训练LoRA"功能,生成了两款新的美杜莎LoRA模型。这些模型允许用户通过输入不同提示词,生成与美杜莎角色高度相似的图片。

版权保护

原告公司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了对其角色形象的复制权和改编权侵犯,同时构成不正当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原告不仅要求停止侵权,还提出了高达200万元的赔偿请求,这一数字远超法院最终支持的5万元赔偿额,反映出知识产权维权成本与实际获偿之间的巨大差距。

法律争议焦点:多重解读的"美杜莎"

本案的核心法律争议之一在于"美杜莎"这一形象的独创性保护范围。被告辩称"美杜莎"一词源自希腊神话,并非其原创,且该形象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不应受到独特商品名称保护。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公有领域元素与经过独创性设计的角色特征?《斗破苍穹》中的美杜莎形象虽然借用了神话元素,但通过特定的美术设计、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已经形成了具有显著区别性的独创性表达。法院最终认定,被告不仅复制了角色的外在形象,还通过AI模型复制了角色的核心特征,构成了实质性相似。

LoRA模型训练的法律边界

本案的特殊性在于涉及AI生成内容(AIGC)领域的LoRA模型训练技术。LoRA(Low-Rank Adaptation)是一种微调大模型参数的技术,允许用户通过少量数据训练特定风格的模型。

从法律角度看,本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AI模型是否构成侵权?法院的判决暗示,如果训练数据未经授权且用于商业目的,即使最终生成的模型与原始作品存在差异,仍可能构成侵权。这一立场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和美国版权局的相关指引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我国在AI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独特考量。

平台责任认定:技术提供者的边界

被告作为平台方辩称,其仅提供技术服务,不应承担侵权责任,且已采取措施下架涉嫌侵权的模型,并及时通知了相关的海外AI平台。这一争议点触及了"避风港原则"在AI时代的适用性问题。

法院在判决中明确,平台在提供技术服务时,应当对明显侵权行为保持合理注意义务。特别是在AI生成内容领域,平台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侵权预警机制和内容审核流程。这一判决对AI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促使行业建立更严格的版权合规体系。

赔偿金额考量:维权成本与实际损失

原告提出的200万元赔偿请求与法院最终支持的5万元(含维权支出)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差距反映了当前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计算面临的困境。

在AI著作权案件中,权利人往往难以证明实际损失,而侵权人的获利也难以精确计算。法院在判决中考虑了侵权行为的性质、范围、持续时间以及维权合理开支等因素,但整体赔偿水平仍然偏低。这一现状可能影响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也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

行业影响:AI创作与著作权保护的平衡

本案判决对AI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明确了AI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要求,可能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数据获取的合规性。其次,判决确立了平台在AI内容生成中的责任边界,推动行业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对于AI内容创作者而言,这一案例提醒他们在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训练时,需要更加谨慎。同时,判决也为原创者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保护,鼓励创新创作。

国际比较:AI著作权保护的多元路径

将本案置于全球视野下,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AI著作权保护方面采取了不同策略。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AI训练数据提出了严格的数据质量要求;美国版权局则倾向于将AI生成内容视为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而中国法院在本案中展现了更注重保护原创者权益的立场。

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国在技术创新与权利保护之间的不同权衡。随着AI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建立统一的国际版权保护标准成为必然趋势,但短期内,各国仍将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未来展望:AI著作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著作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AI生成内容的独创性认定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跨国性增加了维权难度。

未来,AI著作权保护可能在以下方向发展:建立专门的AI内容登记制度;发展基于区块链的版权追踪技术;完善集体管理组织在AI领域的职能;以及探索更合理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对AI从业者的启示

本案为AI行业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1. 数据合规是基础:在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AI模型前,应当获得授权或确保使用行为符合合理使用原则。

  2. 平台责任不可忽视:AI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侵权预警、内容审核和快速响应流程。

  3. 技术透明度至关重要:提高AI生成内容的技术透明度,有助于明确责任划分和权利归属。

  4. 行业自律是补充:在法律完善之前,行业自律和最佳实践指南对于规范AI创作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上海首例AI著作权案的判决,标志着我国在AI内容生成与著作权保护领域的法律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判决不仅解决了个案纠纷,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在保护原创者权益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需要法律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平衡、合理的法律框架,才能推动AI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与权利保护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