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豪华车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作为德系豪华车的代表,保时捷近日在上海启用了其首个海外战略级研发中心,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保时捷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战略布局:保时捷的中国研发中心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于11月5日正式启用,选址位于上海嘉定区江桥镇,毗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核心区,办公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这一研发中心集研发、采购、质量三大职能于一体,包括保时捷中国技术部、保时捷工程和保时捷数字科技等多个部门。
研发中心设有专业车间和人机交互实验室等先进设施,目前已组建起一支超过300名工程师的核心团队。对保时捷而言,这一中心意义非凡,是其继德国魏斯阿赫研发中心之后,建成的首个战略级海外研发基地。
保时捷全球现任CEO兼大众集团CEO奥博穆在启幕现场表示:"传统的研发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市场变化,这样做可以打破层级汇报,尽快提升保时捷的成长速度,把开发周期从过去的几年缩短到几个月。"
独立决策权:中国团队的自主创新
与以往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不同,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拥有显著的独立决策和执行自主权。这一权限的开放,使得中国团队能够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并开发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研发中心当前的主要方向是为中国市场开发信息娱乐系统和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这种"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模式,体现了保时捷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深刻认识。
保时捷中国CEO潘励驰强调:"保时捷想赢回中国市场,不是短暂的冲刺,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这一表态揭示了保时捷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和战略耐心。
中国速度:首款本土化技术成果
研发中心成立后,中国团队迅速展现了"中国速度"。由保时捷中国团队主导的首项技术成果已经面世——一款专门面向中国市场打造的车载信息娱乐解决方案。
这一解决方案从2024年12月启动开发,明显缩短了传统研发周期。系统采用沉浸式HMI(人机交互)设计,首次引入了基于LLM的AI语音助手和3D车辆展示功能。地图与导航设计设置了智能目的地预测,可以和手机车机无缝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与博泰车联、高德地图、思必驰等中国企业进行了技术整合或合作,体现了保时捷积极融入中国本土创新生态的战略。预计到2026年,这一系统将搭载到多款保时捷车型上。
市场挑战:销量下滑与转型压力
在新能源浪潮下,保时捷正面临转型阵痛,这一挑战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交付了21.25万辆,同比下滑6%。其中,中国市场降幅最大,前三季度销量为32,195辆,已同比下滑26%。
销量下滑直接影响了公司利润,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0.4亿欧元(约3.31亿元),同比暴跌99%。第三季度更是营业亏损9.6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亏损约80亿元,相当于日亏8696万元。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已从第一降至第三,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中国仍然是保时捷最重要的战略阵地。特别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中国的迭代速度全球领先。
本土化战略:重新定义豪华车体验
潘励驰曾强调,中国市场和用户非常"独特"——比起其他市场,中国车主更年轻,对数字化体验也有更前沿的需求。
新一代中国车主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
现在对于"豪华车"的定义,不再是发动机、内饰,而是智能体验、软件、服务、生态用户运营等数字化元素。保时捷在中国设立专属研发力量,正是为了直接根据中国车主的数字化生活习惯,打造专属的智能解决方案。
这一本土化战略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保时捷在中国的研发布局已有多年历史:2014年,保时捷工程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2019年在中国成立的数字化部门,在两年后独立为数字科技公司;2022年,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也投入运营。
此次研发中心的设立,更像是保时捷中国的研发力量进行了整合凝聚,目标是结合德国工程能力和中国的数字化创新——给德系豪车装上"中国魂",实现优势互补。
行业趋势:中国技术可能反向输出全球
保时捷的中国战略并非个例。大众、BBA等全球汽车巨头都在中国设立过研发中心,喊出过"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崛起。
随着中国研发力量的壮大,未来某些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技术走向,可能会由中国团队主导,并反向输出到全世界。这一转变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格局和创新路径。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启用,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缩影。在传统豪华车品牌面临转型挑战的背景下,谁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谁能更快地融入中国的创新生态,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场"马拉松"式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而中国,正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舞台和策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