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行业正经历一场由AI驱动的深刻变革。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再到如今的AI原生影像设备,计算能力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正逐步突破传统光学技术的围栏,开辟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变革的内在逻辑、发展路径以及未来趋势,揭示AI如何重塑影像行业,并催生新一代影像企业的崛起。
影像行业的历史演进:从光学主导到计算赋能
胶片时代:光学价值的绝对统治
回顾过去五十年的影像行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光学与计算在最终价值交付中的配比变化。这条主线不仅驱动着技术的迭代,更深刻地重塑了整个产业的价值链。
在胶片时代,影像价值的锚点无限趋近于「光学」端。当时玩相机玩的是什么?是徕卡精湛的光学镜片,是蔡司的精密镀膜技术。一张好照片的价值,几乎百分之百是由光学和机械决定的,代表了精密制造的巅峰叙事。这一时期,影像行业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光学技术的突破和机械结构的优化。
数码时代:计算的首次关键介入
数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计算在影像领域的第一次关键介入。佳能、索尼之所以能够颠覆德系百年老店,并非他们在光学技术上实现了全面超越,而是率先将「计算」这个变量加入了价值链。
佳能强大的自动对焦系统,本质上就是一套高效的实时边缘计算,它解决了比「画质好」更要命的问题——在动态中「先拍到再说」。索尼则凭借其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率先在CMOS传感器技术上发力,将更多计算能力融入感光元件,推动了从单反到微单的革命。
资本市场用数字清晰刻画了这场价值迁移。索尼在计算密集型的图像传感器及多元化电子消费品领域的领导地位,使其市值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一阶段,计算的核心任务是「优化光学」+「简化操作」,它通过ISP芯片,将色彩、降噪、动态范围等复杂工作「预处理」好,交付给用户。计算是重要配角,但价值主体仍是光学硬件。
同时,数码相机中的软件也带来了用户操作的简化,这种体验的提升扩展了需求,带来了更大的市场。计算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引入,虽然尚未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但已经为后续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计算能力崛起: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GoPro:场景突破与计算局限
真正的颠覆,始于计算不再满足于「优化」光学,而是开始「定义」场景,甚至「重塑」现实。GoPro开创的运动相机品类,其核心价值从不是与单反比拼画质,而是将影像带入冲浪、滑雪、跳伞等极限场景。
GoPro的崛起,初期依赖于小型化和坚固的硬件设计,但其后续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尤其是早期其引以为傲的HyperSmooth防抖技术。这项技术用算法和算力,在极大程度上取代了笨重的物理稳定器,这正是计算对光学和机械的胜利。
然而,GoPro的市值从巅峰跌落,也证明了其后续在计算体验创新上的乏力。这一案例表明,仅仅依靠计算突破场景限制是不够的,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大疆与影石:计算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大疆(DJI)和影石(Insta360)的后来居上,则是将计算推向了舞台中央。大疆的无人机,本质上是一个飞行在空中的计算平台。其支撑点并非那颗摄像头,而是由飞控、图传、避障和智能跟随等一系列强大计算能力构成的「空中影像智能」。
大疆交付的不是照片,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流畅的「空中视角」。这种视角的创造,依赖于复杂的计算算法和强大的硬件算力,将飞行控制、图像稳定、目标跟踪等多个维度的计算能力完美融合。
同样,影石的成功,也并非只是源于光学硬件的极致突破,而是凭借计算能力重构了全景影像的价值链条。它用高效的算法,将360度全景影像这种原本专业、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普通用户可以轻松创作和分享的酷炫内容。
影石的「先拍摄,后取景」理念,以及AI驱动的自动剪辑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将价值交付从「记录」延伸到了「创造」。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影像公司,影石将年营收的10%以上稳定投入研发,资本市场也对此给出了近百亿美金的市值认可。
至此,影像行业的历史脉络逐步清晰:计算在用户价值中的占比提升驱动着影像大众化、场景化和产业价值的迭代。新一代公司的崛起,靠的是用计算突破光学的围栏,开辟了全新的场景、交付了全新的用户价值。
计算天花板的突破:大模型与影像设备新物种
全新计算架构的形成
今天,计算的天花板正在被彻底突破。一个由「本体算力 + 本地模型 + 云端大模型」构成的全新计算架构正在形成:各类智能设备本身(或部分结合手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处理能力;轻量化的本地模型可以实现实时、低延迟的AI功能;而云端的大模型则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推理、理解和生成能力。
大模型的本质就是「高计算」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影像领域带来了「计算」这一端的巨大资源突破,这是通向前所未有想象空间的绝对红利。如果说以前的「计算」是算法,是在给定的规则内做优化(比如防抖、拼接),那么今天大模型背后的「高计算」,带来的则是「推理+生成」,是在开放世界中进行理解、推理与生成,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高计算」正在解锁全新的场景和价值,它给了所有创业公司一个前所未有的势能:你无需自建庞大的AI 1.0时代的一大串算法团队搞工程,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调用过去无法想象的推理与生成能力。
影像价值的三层跃迁
沿着「计算」占比不断提升的这条主线,可以初步看到一条价值跃迁的路径,在传统影像设备「复刻现实」之外,它正在开启三个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第一层:理解现实
传统相机是忠实的记录者,而AI的介入,让摄像头作为一个输入工具,成为了AI的感知器官。它在像素之上,叠加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图层」。我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看到画面,还想「看懂」画面背后的信息与内涵。
例如,Dex用高清摄像头结合AI视觉识别,做了一款给孩子用的「智能放大镜」。其核心价值并非高清光学成像,而是AI实时识别万物并提供知识讲解的「认知能力」。在这里,计算让影像长出一个全新价值图层,产品价值从单纯的「记录」扩展到了「理解与交互」。

第二层:增强现实
当机器能够「看懂」世界,它便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主观意愿与情感表达。AI不再仅仅是做降噪、调色,而是更深度地参与到创作与表达中。计算的角色从「理解」走向「美化与再表达」。
例如,PhotaLabs借助AIGC技术,可以让那些因为构图、光线、镜头、时机等种种原因留下遗憾的照片,可以被修复得「和回忆一样美」,这正是计算赋予影像「情感共鸣」与「自我表达」的全新价值。

第三层:生成现实
将计算的价值比重推到极致,是「生成现实」。这一阶段,光学捕捉到的现实,不再是最终结果或加工对象,可能只是一个激发AI创造的「引子」或Prompt。计算彻底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创造的主体。最终交付的产物,可能完全是生成的。
这层设想不只停留在思维推演中,现实中已经有了「如此极端」的产品案例。丹麦艺术家Bjørn Karmann做了一款没有光学部件、纯靠计算的相机Paragraphica。它通过使用开放的API收集地理位置数据,利用地址、天气、时间、附近位置这些信息组成的文本段落,相机上的三个旋钮可以分别调节焦距、胶片颗粒、生成精度,最后使用AI基于文本「生成」出照片。

AI原生影像公司的崛起路径与机遇
小众场景的大众化潜力
这种多层次的价值释放,预言着一场影像领域「物种大爆炸」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那些看似「小众」的垂直场景中。这背后的洞察是:许多看似「小众」的市场,并非需求本身小,而是过去的价值供给不充足,方式太过老旧或体验不够好。
当AI驱动的高计算能力,能够主动交付出精准、便捷、远超以往的价值时,那些被压抑的潜在需求就可能被全面激活。大疆Pocket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视频稳拍」的需求一直存在,但过去笨重的物理稳定器将其局限在了专业圈层,Pocket用极致的便携和智能化的体验,将这一「老旧」的价值供给方式彻底革新,从而将一个最开始相对不大的细分市场作为体验突破口,最终重新定义了便携影像设备的形态,做到了总销量破一千万台的规模。

可见只要价值供给足够好,小众也能变大众,甚至专用设备的能力,也可以成为通向新一代通用设备的突破口。未来,巨大的机遇就蕴藏在这些被高计算能力解锁的全新场景,以及交互和交付方式的细节之中。
场景化与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AI原生影像公司的机会,将在于向着更专业、更场景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它们将通过高计算能力,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里交付前所未有的用户价值,甚至有能力将一些过去看起来很垂直的小众场景,放大为更具普遍性的市场。
Plaud Note录音卡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手机有录音功能,但这并未阻碍AI录音卡片Plaud Note和AI录音硬件NotePin销售突破一百万台。其成功的核心逻辑在于,它在特定场景下(例如会议、通话录音),针对特定人群(例如商务人士、记者、学生),提供了远胜于手机的交互与交付体验。
它通过极致轻薄的硬件形态、一键录音的便捷交互,以及与大模型深度整合的AI转写、多模版总结与洞察、思维导图生成等功能,提供了精准而高效的「价值闭环」。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影像领域。AI原生影像公司的启动机会在于向着更场景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切入,在特定的场景、提供远超通用设备的「超额满足」,然后寻求用更好的供给扩展需求的总量。
深空摄影的案例启示
比如过去只有非常少的天文摄影爱好者能做好「深空拍摄」,美丽的星云图片背后往往是一套十公斤以上的、上万元的设备,和对天气条件的极高要求,以及动辄几小时甚至一整晚的监控操作。
但自从一家法国公司几年前率先开始推出以堆叠计算为核心的一体化的深空拍摄望远镜,国内类似甚至更好体验的便携设备也开始出现。让「星云图片」的拍摄变得无比简单。

其实在更多的场景下,以简化操作,优化体验,用「高计算」替代「高光学」产出更大的用户价值供给,依旧有机会激发更大的需求。
AI原生影像公司的成功要素
虽然今天这些「高计算」影像设备还在早期,出货量都还没有爆发。但这条道路刚刚开始,那些即将诞生的AI原生影像公司,必须是全新的物种,必须有足够创新的产品思维,也必须坚定地站在「成熟的」光学供应链上,去建设更强的AI(计算与交互)能力栈。
它们从第一天起,就应该是一家有AI为核心驱动,以场景的深度理解+可以形成数据飞轮的公司。具体来说,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技术融合能力:将AI技术与传统光学技术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叠加。真正的创新来自于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创造出1+1>2的效果。
场景深度理解:深入理解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和痛点,精准把握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数据飞轮构建:产品设计应考虑数据收集和迭代优化的可能性,通过用户使用数据不断改进算法和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极致用户体验:在特定场景下提供远超通用设备的「超额满足」,通过极致的交互设计和功能创新,创造难以替代的用户价值。
供应链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成熟的光学供应链资源,同时构建独特的AI技术壁垒,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完美协同。
结语:影像行业的未来展望
每一次计算能力的跃迁,都会催生出新的优秀企业。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再到AI原生时代,影像行业不断演进,但不变的是对更好用户体验和更高价值创造的不懈追求。
今天,AI技术正在为影像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些真正懂得驾驭AI力量的影像新物种们该「惊蛰」了。它们将通过计算能力的突破,重新定义影像的价值边界,开创一个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影像新时代。
未来,影像将不再仅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而是理解世界的窗口、增强现实的画笔、生成现实的引擎。在这场变革中,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技术趋势、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持续创新产品形态的企业,必将引领影像行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