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输出的内容法律属性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输入端的提示词问题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2025年11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AI提示词的著作权侵权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成为该领域的首例案例,为AI内容创作的法律边界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案的原告是一家专注于美术创作的公司,其因在2022年创作的六组提示词而起诉两名被告。原告的提示词内容涵盖了画作的艺术风格、主体元素和材质细节等多个维度,例如"新艺术风格插图——巨型海蓝宝石冥河水母"和"华丽的镶金木制相框"等。这些提示词被用于在Midjourney平台上生成艺术作品,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然而,原告发现被告的作品与原告通过提示词生成的画作高度相似,遂认为这侵犯了其对提示词的著作权,并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应损失。

被告在诉讼中提出了多项抗辩理由。首先,被告强调提示词本身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畴,其行为不构成侵权;其次,被告认为原告在使用Midjourney平台时已通过用户协议放弃了相关权益;最后,被告主张其使用行为符合著作权法中关于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
法院判决的核心逻辑
经过审理,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作出了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法院的核心观点在于,涉案的六组提示词只是简单的指令或描述,缺乏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
法院在判决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提示词的结构仅为基本要素的罗列,并未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化创作和独特的艺术判断。虽然这些提示词传达了一定的创作意图,但它们更像是技术性指令而非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法院指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而单纯的指令性描述难以满足这一标准。
这一判决体现了法院在处理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问题时的审慎态度。法院在判决中强调,随着AI技术的发展,著作权法需要与时俱进,但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严格遵循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原则。
提示词独创性的法律标准解析
本案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提示词是否具备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著作权法中关于独创性的法律标准。
独创性的法律内涵
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独立创作,即作品是作者独立完成的,而非抄袭他人;二是创造性,即作品体现了作者智力创作的最低限度的创造性。
在本案中,法院显然认为原告的提示词未能满足创造性这一要求。提示词虽然包含了特定的艺术风格、主体元素等要素,但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较为简单,缺乏足够的个性化表达和艺术判断。
提示词与作品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的判决并未否定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可能性,而是明确区分了提示词与通过提示词生成的内容。提示词更像是创作的起点或工具,而真正的作品可能是通过AI技术最终生成的图像、文本等内容。
这一区分对于理解AI创作的法律属性至关重要。提示词本身可能不具备独创性,但基于提示词生成的AI内容如果满足独创性要求,则可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不同类型提示词的法律地位
本案的判决并不意味着所有提示词都不受著作权保护。根据提示词的复杂程度和表达方式,不同类型的提示词可能面临不同的法律评价。
简单描述性提示词(如本案中的类型)可能难以满足独创性要求,而更为复杂的提示词,如包含独特创作理念、艺术构思和个性化表达的提示词,则有可能被视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这提示创作者在创作提示词时应当注重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元素的融入。
判决对AI创作生态的影响
上海首例AI提示词著作权案的判决对AI创作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相关各方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指引。
对创作者的启示
对于AI内容创作者而言,这一判决提示他们需要更加注重提升提示词的独创性和创造性。简单、描述性的提示词可能难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创作者应当尝试在提示词中融入更多个性化表达和艺术判断。
同时,创作者也应当意识到,虽然提示词本身可能不受著作权保护,但基于提示词生成的AI内容如果满足独创性要求,则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创作者应当更加关注最终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
对AI平台的影响
对于AI平台而言,这一判决明确了平台在提示词著作权问题上的法律定位。平台通常不会因为用户使用其服务而自动获得提示词的著作权,除非有明确的协议约定。
平台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用户协议和知识产权政策,明确提示词及相关内容的权利归属,为用户提供更加清晰的法律指引。同时,平台也应当加强对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使用和复制。
对法律实践的指引
从法律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判决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法院在判决中确立的标准和方法,可以为其他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提供借鉴。
同时,这一判决也凸显了现有著作权法在应对AI技术挑战时的局限性。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著作权法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AI提示词的法律地位,我们可以参考国内外其他相关案例和立法实践。
国内相关案例
在国内,除了本案外,还有多起涉及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纠纷案件。例如,2024年北京某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院认定AI生成的诗歌构成作品,享有著作权。这一判决与本案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法院在处理AI内容著作权问题时的审慎态度和个案考量。
国外立法与实践
在国外,欧盟正在推进《人工智能法案》,其中专门规定了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美国版权局则在2023年发布指南,明确AI生成内容可能不受著作权保护,除非包含足够的人类创造性贡献。
这些国际实践表明,AI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法律体系的解决方案。
未来AI内容创作的法律规制展望
上海首例AI提示词著作权案的判决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具体争议,更为未来AI内容创作的法律规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立法层面的完善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著作权法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具体而言,立法者可以考虑:
- 明确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标准和条件;
- 规范提示词的法律地位和保护范围;
- 平衡AI开发者、平台方和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 建立适应AI特点的版权登记和侵权救济机制。
司法实践的发展
在司法实践层面,法院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细化AI内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积累更多典型案例,形成更加统一和明确的法律适用规则。同时,法院也可以加强与技术专家的合作,提高对AI技术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行业自律与标准建设
除了法律规制外,行业自律和标准建设也是解决AI内容创作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行业协会和组织可以制定AI内容创作的伦理准则和最佳实践,推动行业形成共识,促进AI创作的健康发展。
对创作者的实用建议
基于上海首例AI提示词著作权案的判决和相关法律实践,AI内容创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升提示词的独创性:在创作提示词时注重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元素的融入,避免简单、描述性的表达方式。
关注最终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提示词本身可能不受著作权保护,但基于提示词生成的AI内容如果满足独创性要求,则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明确权利归属:在使用AI平台服务时,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明确提示词及相关内容的权利归属,必要时可以签订专门的协议。
保留创作过程证据:保留提示词的创作过程、修改记录等证据,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够证明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独创性贡献。
多元化保护策略:除了著作权保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手段(如数字水印)、商业秘密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作成果。
结语
上海首例AI提示词著作权案的判决标志着我国在AI内容创作法律规制方面的重要进展。这一判决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具体争议,更为未来AI内容创作的法律边界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内容创作的法律规制将面临更多挑战。我们需要在保护创作者权益和促进技术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构建适应AI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创作者也应当提高法律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推动AI内容创作的健康发展。
在AI时代,法律与技术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只有通过法律、技术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既保护创新又促进发展的AI内容创作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