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海洋预测的新纪元
2025年11月6日,中国海洋科技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厦门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端到端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海洋科学交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更预示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预测能力将迎来质的飞跃。
"瞰海"模型实现了从卫星遥感观测到海洋三维环境预测的全链路闭环,能够实时重构当前海况,并精准预演未来10天内海表至600米深度的温度、盐度、密度与流场变化。这一"数字海洋镜像"的构建,为海洋科研、防灾减灾与生态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
技术突破:从物理模型到AI驱动的海洋预测
传统海洋预测的局限
在"瞰海"出现之前,海洋环境预测主要依赖物理模型与人工经验相结合的方法。这种传统方式存在明显局限:
- 计算成本高昂:物理模型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一次完整预测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
- 精度受限:受限于观测数据质量和模型简化假设,预测精度随深度增加而急剧下降
- 更新频率低:无法满足实时决策需求,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海洋灾害时
- 依赖专家经验:模型参数调整和结果解释高度依赖领域专家,限制了自动化程度
"瞰海"的端到端智能推演架构

"瞰海"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创新的端到端智能推演架构。该架构直接以海量卫星遥感数据为输入,通过深度学习自动学习海洋系统的时空演化规律,跳过中间繁琐的物理建模步骤,实现了"观测即预测"的革命性转变。
具体而言,"瞰海"的技术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全链路闭环:从卫星数据获取到预测结果输出形成完整闭环,减少数据转换和模型集成环节
- 深度神经网络:采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架构,能够同时捕捉海洋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化规律
- 多源数据融合:深度融合我国自主海洋卫星(如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与国际卫星数据,构建全球覆盖、高频次、多维度的训练数据集
- 三维预测能力:突破传统方法只能预测海表状况的限制,实现从海表到600米深度的三维环境预测
实际应用:从科研到实践的全方位赋能
海洋科研的新范式
"瞰海"的发布为海洋科学研究带来范式转变。传统海洋研究受限于观测手段和计算能力,往往只能通过稀疏的现场观测数据和低分辨率的模型模拟来理解海洋系统。而"瞰海"提供了高分辨率、全覆盖的"数字海洋镜像",使得研究人员能够:
- 探索海洋微尺度过程:以前无法观测的中小尺度涡旋、内波等现象现在可以通过AI模型进行精细研究
- 验证理论假设:提供高精度数据验证海洋动力学理论和气候模型
- 发现新现象:通过AI分析海量数据,可能发现传统方法难以识别的海洋现象和规律
防灾减灾的利器
海洋灾害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每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瞰海"在海洋灾害预警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 台风路径与强度预测:提高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测精度,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 风暴潮预警:提前预测风暴潮发生时间和影响范围,指导沿海地区做好防范准备
- 赤潮预警:实时监测海温、营养盐等条件变化,预测赤潮发生风险
- 海啸预警:通过海底地震和海平面变化监测,提高海啸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生态治理的科学支撑
海洋生态系统面临气候变化、污染等多重压力,"瞰海"为海洋生态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 海洋保护区规划:基于海洋流场和生态系统模拟,优化海洋保护区网络布局
- 污染扩散模拟:预测污染物在海洋中的扩散路径和影响范围,指导污染治理
- 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海洋环境变化预测,评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碳汇能力评估: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高精度边界条件,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数据基础:中国海洋观测体系的厚积薄发

"瞰海"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海洋观测体系厚积薄发的结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领衔的团队推动下,项目自2022年启动,经过三年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网络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中国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洋卫星观测网络:
- 卫星系列完善:形成了海洋一号(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二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三号(海洋地形卫星)等系列卫星
- 观测能力全面:覆盖海洋水色、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冰、海洋重力场等多个要素
- 数据全球共享:中国卫星数据向全球开放,为国际海洋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数据优势转化为模型优势
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网络为"瞰海"提供了独特的数据优势:
- 数据覆盖全球:中国卫星遥感数据占全球海洋观测总量的70%以上
- 时间序列完整:积累了二十余年的连续观测数据,为AI模型训练提供坚实基础
- 要素齐全:包含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海冰等多种海洋环境要素
这种数据优势使得"瞰海"能够学习到更全面、更精确的海洋系统演化规律,从而实现高精度预测。
行业影响:从海洋到陆地的技术辐射
渔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海洋渔业是"瞰海"直接受益的领域之一:
- 渔场预测:基于海洋环境变化预测渔场位置和资源量,指导渔业生产
- 避险预警:实时预警极端海况,减少渔船遇险风险
- 资源评估:通过海洋环境变化预测评估渔业资源变动趋势
海上能源开发的安全保障
海上风电、油气开发等能源设施面临海洋环境的严峻挑战:
- 风场选址:基于长期海洋环境数据优化海上风电场布局
- 运维安全:预测极端海况,指导海上能源设施的安全运维
-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能源设施建设对海洋环境的长期影响
远洋航行的效率提升
全球贸易90%以上依靠海运,"瞰海"可显著提升远洋航行效率:
- 航线优化:基于海洋流场预测优化航线设计,节省燃油
- 安全预警:预警极端海况和冰山等危险,保障航行安全
- 港口调度:预测港口附近海况变化,优化船舶进出港安排
未来展望:AI与海洋科学的深度融合
技术迭代方向
"瞰海"的发布只是开始,未来技术迭代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 预测深度延伸:从600米向更深海域拓展,实现全海洋深度预测
- 预测周期延长:从10天向月尺度、季节尺度预测延伸
- 分辨率提升: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捕捉更精细的海洋现象
- 多模型融合:结合物理模型与AI模型的优势,提高预测可靠性
跨学科合作前景
"瞰海"的成功展示了AI与地球系统科学结合的巨大潜力,未来将促进更多跨学科合作:
- AI+气象:将海洋预测模型与气象模型耦合,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
- AI+气候:构建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型,提高气候变化预测能力
- AI+生态:将海洋环境预测与生态系统模型结合,评估生态变化趋势
全球治理贡献
作为全球首个AI海洋大模型,"瞰海"有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基于"瞰海"的全球海洋数据共享平台
- 技术援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海洋预测技术援助,提升全球海洋灾害应对能力
- 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海洋科学计划,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挑战
结语:智能预测时代的蓝色未来
"瞰海"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正从消费、制造等领域,向地球系统科学纵深渗透。当大模型不仅能理解人类语言,还能读懂海洋的"脉搏",我们对这颗蓝色星球的认知,将真正迈入智能预测时代。
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海洋科技的重大成就,更是全球海洋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它展示了AI技术在解决复杂地球系统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全新工具。
随着"瞰海"及其后续模型的不断迭代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新阶段。而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将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