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看似"多余"的独立影像设备却能引发全球抢购热潮,甚至出现加价30%仍一机难求的现象。这就是大疆Osmo Pocket系列创造的奇迹。从2018年首款产品问世到2023年Pocket 3现象级爆发,大疆用七年时间,将一款专业工具重塑为全民影像创作符号,开创了一个千亿级增量市场。
从天空到地面:影像技术的跨界迁移
2014年,大疆已是无可争议的"天空霸主",所有产品与技术都围绕无人机展开。然而,一个来自核心用户的"野路子"想法,自下而上地启发了大疆的进化。
一批预算有限的剧组和"极客"自媒体在惊叹于Inspire"悟"系列无人机航拍画面的同时,开始探索更多使用场景:既然天空的画面如此稳定,为什么不能把这套系统拆下来,用到地面上?
这些用户自发进行"魔改":先用无人机在空中拍摄,降落后拆下"禅思"云台装到3D打印的手持支架上继续地面拍摄。这个规模不大但"含金量"极高的行为,让大疆看到了地面稳定拍摄的巨大市场空白。
2015年10月,大疆发布首款一体化手持云台相机Osmo,将无人机三轴稳定云台技术与相机结合,让用户在地面上也能拍摄出媲美无人机云台般稳定流畅的视频画面。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工艺和生产条件,第一代Osmo复杂的形态和3999元的价格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专业工具,远未触及大众市场。它更像是一个"技术验证机",成功开创了品类,但也暴露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鸿沟。
Vlog爆发前夜:口袋云台相机的诞生
时间快进到2018年,Vlog概念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大疆手持影像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但面临一个挑战:在2016-2017年的产品研发期,Vlog概念在中文互联网几乎不存在。
"这种'在没有市场共识'的情况下定义产品,是大疆从无人机时代就刻下的DNA。"一位大疆研发团队成员回忆。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大疆在无人机小型化技术上的突破,尤其是2017年Spark系列无人机的发布。这款小型无人机让团队意识到,即使是手持云台形态的产品,做到极致小型化也并非不可能。
2018年11月,初代Osmo Pocket诞生。它将三轴机械增稳、相机和屏幕浓缩至口红形态大小,开创了"口袋云台相机"这一全新品类。
初代Pocket解决了手机在"画质、稳定、便携、易用"上无法兼顾的根本矛盾,在极客圈和早期Vlogger中被奉为"神器"。然而,作为第一代产品,它还存在诸多问题:0.5米固定对焦点导致自拍时人脸模糊;内置收音效果差;等效26mm的非广角镜头适用性较差等。
从"可用"到"好用":Vlog时代的精准迭代
2020年10月,大疆带着Osmo Pocket 2回到市场,售价2499元。此时正值短视频和Vlog需求在"后疫情时代"彻底爆发。B站月均活跃UP主数量同比增长146%,达到180万人。
Pocket 2的迭代展现了大疆源自影像基因的"长期主义"。基于真实用户反馈,产品团队进行了针对性改进:换装20mm广角焦段解决"脸大"问题;革命性地在机身内集成四阵列麦克风;首次在全能套装中集成自家的OsmoAudio无线麦克风系统。
这次迭代,让Pocket品类从"可用"一跃成为"好用"。以B站@影视飓风为代表的头部创作者开始在节目中频繁使用和推荐Pocket 2,这代产品成为创作者几乎"人手一台"的生产力工具。
现象级爆发:Pocket 3与"三座大山"的攻克
Pocket 2和Pocket 3之间隔了整整三年,这三年是大疆手持影像部门"卧薪尝胆"的三年。"这三年,我们基本只在做一件事:攻克三座大山。"Pocket 3产品团队总结道。
第一座大山:足以击败旗舰手机的画质
Pocket 1和2时代都面临一个尴尬的"竞品循环":发布时画质领先于同期旗舰手机,但一两年后便被新一代旗舰手机反超。大疆团队深挖用户反馈,发现大家对"1英寸"传感器的呼声极高。
当时可选的1英寸CMOS要么是索尼RX100系列的"老工艺"产品,动态范围差;要么功耗巨大,"做上去会像无人机云台那么大"。面对此局面,Pocket 3团队做出了关键预判:手机CMOS"冲到1英寸"基本就是物理极限,而云台构型相比厚度和体积寸土寸金的手机形态,拥有明显的空间优势。
最终,大疆等到了那颗"功耗低、先进工艺"的1英寸CMOS传感器,这颗由手机供应链催生、拥有先进堆叠技术和低功耗特性的传感器,恰好满足了Pocket 3团队对画质和体积的苛刻要求。
第二座大山:人人好用的易用性
在Osmo Pocket 1/2时代,"总有人会提这个屏幕太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