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进博会的喧嚣中,大众集团以一场精心策划的展台表演,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这个拥有近90年历史的汽车巨头,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当特斯拉的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和Optimus机器人吸引着众人目光时,大众集团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转型路径——自研芯片、本土合作、产品革新,三管齐下,试图在智能汽车时代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自研芯片:从技术依赖到自主掌控
在大众集团的展台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三年前10亿美元投资与13亿美元合资邀约的最终成果。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正式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标志着大众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款系统级芯片拥有单颗500至700 TOPS的算力,针对中国复杂多样的道路环境进行了优化,显著提升了智驾系统在实时决策、安全冗余与稳定运行方面的综合能力。从算力参数来看,这款芯片已跻身当前中高端智驾芯片行列,与英伟达Thor芯片(1000 TOPS)和中国车企自研芯片(如小鹏图灵芯片700 TOPS)形成了直接竞争。
"通过与地平线的合作,我们共同发布的系统级芯片(SoC)将进一步提升整体性能、质量与成本控制水平,使车辆在智能驾驶体验和成本效率上实现平衡。"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齐泽凯博士在采访中表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芯片预计需要3-5年才能实现量产,届时智驾芯片的算力竞争格局可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酷睿程的成立本身,就象征着大众集团已从观望转向行动,开始明确自己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方向。
本土合作:借力新势力的技术优势
就在进博会开幕的同一天,小鹏汽车在广州新总部举办科技日发布会,不仅展示了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等未来产品,还特别提到了与大众的合作。两年前,大众集团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获得其约4.99%的股权,双方在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大众集团新一代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正是由VCTC及CARIAD中国携手小鹏汽车联合开发,这也是大众首个在中国本土开发的架构。该架构内嵌先进AI能力,实现更灵活、高效的整车控制,赋予车辆强大的思考和感知能力,同时提供了与新势力车企相媲美的AI智能助手系统。
"通过与本土创新企业的合作,大众能够更快地适应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明表示,"这种合作模式既降低了研发风险,又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
根据规划,从2026年起,首批搭载CEA架构及酷睿程研发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将陆续交付中国消费者。这一时间节点恰好与大众集团承诺的"未来两年推出30款基于新平台架构的新能源车型"相呼应,显示出大众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
产品革新:从传统到未来的跨越
在进博会上,大众集团集中展示了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的ID系列概念车,包括小型轿车到全尺寸SUV的多个车型。这些被命名为"AURA、ERA、EVO"的车型,与量产车已相当接近,去除了装饰性配件后几乎可以直接上市销售。
与此同时,大众也带来了过渡期的升级车型,如A6L e-tron和AUDI E5 Sportback,以满足近期市场需求。A6L e-tron延续了"行政风"设计语言,而AUDI E5 Sportback则采用了跨界车定位和科幻感外型,瞄准年轻消费群体。
"大众正在尝试平衡传统与创新,既要保持品牌DNA,又要迎合新兴消费趋势。"汽车设计专家王丽指出,"这种平衡艺术在AUDI E5 Sportback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既有奥迪的基因,又融入了更多年轻元素。"
展台上,AUDI E5 Sportback和保时捷911 Turbo S分别与传奇车型奥迪100 Coupé S和保时捷911 Targa并排展示,象征着大众集团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创新的追求。如何在继承品牌遗产的同时持续创新,成为大众面临的重大挑战。
转型背后的战略思考
大众集团的转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面对行业变革的必然选择。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传统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选择了一条"内外兼修"的转型路径:对内加速技术自研,对外积极寻求本土合作。
"传统车企的转型困境在于既要保持现有业务稳定,又要投入资源开发新技术,这种双重压力往往导致转型迟缓。"管理咨询专家张伟分析道,"大众通过合资模式,能够在不大幅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取关键技术,这是其转型策略的聪明之处。"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其中智能驾驶和电动化技术是主要增长点。大众集团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占比已从2019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5%,显示出战略重心的明显转移。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大众集团的转型决心明确,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首先,自研芯片的3-5年研发周期意味着短期内大众仍将依赖外部供应商,这可能影响其技术路线的一致性。其次,与地平线、小鹏等企业的合作虽然带来技术优势,但也可能导致技术路线分散,增加整合难度。
"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竞争,大众需要构建一个涵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整生态。"科技行业分析师陈明表示,"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组织文化和商业模式的全面变革。"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机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大众提供了理想的转型试验场。通过与本土企业的深度合作,大众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加速产品迭代,同时降低研发成本。
行业影响与启示
大众集团的转型策略对整个汽车行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它证明了传统车企通过积极变革,仍能在智能汽车时代保持竞争力。其次,展示了"开放创新"模式的价值——通过合作获取关键技术,而非一切自研。
"大众的案例表明,传统车企的数字化转型不应是颠覆式的,而应是渐进式的,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逐步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汽车行业专家李强指出,"这种渐进式转型风险更低,更容易获得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
随着大众集团等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性能和品牌价值,而是扩展到智能驾驶、用户体验、数据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
结语:传统车企的智驾突围
在2025年上海进博会的舞台上,大众集团展示的不仅是几款新车,更是一个传统车企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决心和路径。从自研芯片到本土合作,从产品革新到战略调整,大众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在变革的时代,传统车企依然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革新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大众集团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但至少从进博会的表现来看,这个汽车巨头已经抛开了"雪国人的枷锁",开始迈步向前。在智能汽车时代,传统车企的生存法则已经改变——唯有拥抱变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一位汽车行业资深观察者所言:"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众的转型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将是未来汽车企业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