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竞赛新高地:中美科技角力下的全球格局重塑

1

在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场没有硝烟的AI竞赛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在这场竞赛中,美国和中国无疑是两个最主要的竞争者。尽管美国目前仍保持着AI领域的领先地位,但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其开放权重模型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以及在半导体设计制造领域的积极布局,使其在这场竞赛中展现出强劲的势头。

势均力敌的AI竞争格局

中美AI语言模型性能对比图

AI领域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例如,在生成式AI兴起之前,美国在规模化云计算AI应用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在监控技术领域则有着长期的优势。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以及软硬实力的不同优势。

从Artificial Analysis和LMArena排行榜来看,美国开发的前沿专有模型仍然占据领先地位,但中国开发的顶级开源模型紧随其后。谷歌的Gemini 2.5 Pro、OpenAI的o4、Anthropic的Claude 4 Opus以及Grok 4都是强大的模型。然而,来自中国的开放替代品,如DeepSeek R1-0528、专为代理推理设计的Kimi K2、各种Qwen3(包括在编程方面表现出色的Qwen3-Coder)以及智谱的GLM 4.5,其后续训练软件已开源发布,这些模型与谷歌的Gemma 3和Meta的Llama 4——美国最好的开放权重模型相比,许多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AI发展的独特优势

中国AI发展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开放生态系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美国公司采取保密方式开发基础模型——这是一种合理的商业策略——领先的公司花费巨额资金招募关键团队成员,这些人可能知道竞争对手开发某些能力的"秘诀"。因此,知识确实在流通,但成本高昂且速度缓慢。

相比之下,在中国开放的AI生态系统中,许多先进的基础模型公司在定价上相互竞争,大胆进行公关宣传,并相互挖走员工和客户。这种达尔文式的生死斗争将导致许多现有玩家的消亡,但激烈的竞争也孕育出强大的公司。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也取得了进展。华为的CloudMatrix 384旨在与英伟达的GB200高性能计算系统竞争。虽然中国一直难以开发出与英伟达顶级B200类似能力的GPU,但华为正试图通过组合更多数量(384个而非72个)的低能力芯片来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系统。中国汽车行业曾经在与美欧内燃机汽车的竞争中挣扎,但通过押注电动汽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AI竞赛的战略意义

随着电力、互联网和其他通用技术的兴起,许多国家都有机会从中受益,一个国家的获益并未以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为代价。一些企业早在数月前就规划了一个中国主导开放模型的未来(事实上,我们已经处于这个时刻,尽管未来取决于我们的行动)。

AI的变革性影响意味着,所有国家——特别是尊重人权和法治的民主国家——都应该清除AI进步的障碍,投资于开放科学技术,增加这项技术支持民主并造福尽可能多的人的机会。AI竞赛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关乎未来全球治理、经济格局和人类福祉的战略博弈。

技术开放性的价值

技术开放性在AI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美国白宫上周发布的AI行动计划明确倡导开源(除其他外),这是美国非常积极的一步,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维持美国的领先地位。开源模式不仅加速了知识传播和创新,还能确保AI技术的发展更加透明、包容,避免少数技术巨头垄断技术发展路径。

民主国家在推动AI开放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建立开放、透明、包容的AI发展生态,这些国家可以确保AI技术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观,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不仅是技术竞争的需要,更是维护全球科技治理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未来展望

AI竞赛的结果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全球格局。在这场竞赛中,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确保AI技术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各国需要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AI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继续发挥开放生态系统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半导体等"卡脖子"技术,是其在这场竞赛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而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言,则需要重新审视其AI发展战略,加强开放合作,避免技术封闭和保护主义倾向。

结语

AI竞赛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较量,更是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竞争。在这场竞赛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的进步。各国应该超越零和思维,共同推动AI技术向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正如历史所证明的,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被谁掌握,而在于它如何被用来改善人类生活。在这场AI竞赛中,最终胜利者将是那些能够将技术创新与人类福祉紧密结合的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