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颠覆教育:传统体系沉没,超级个体崛起

1

当AI技术如潮水般涌入各行各业,教育这艘曾经坚固的巨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超脑AI创始人王佳梁直言:"最多不超过10年,我们熟悉的传统教育体系,会像一艘泰坦尼克号,在大洋中撞上AI这座冰山,然后沉没。"这一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本文将深入探讨AI如何从根本上重塑教育生态,以及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应如何重新定义教育的本质与目标。

AI冲击下的教育危机

今年秋招,残酷的现实给了不少顶尖大学应届生一记重击:他们苦学四年,目标直指的"分析师"岗位,在一些头部企业内部已悄然被AI接管。"不是辅助,是取代。"这一现象揭示了AI对教育体系冲击的第一个层面——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哈佛商学院最新报告指出,率先应用AI的企业中,初级岗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最令人警醒的是,受影响最深的并非低技能岗位,而是那些来自中间档次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曾凭借专业技能获得体面收入,如今其工作内容恰好落在AI高效替代的区间。像是TikTok、Meta等公司的数据标注团队们,如今正在成为第一批被AI替代的对象。据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就已削减了近10万个职位。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更是直白地说:"AI技术让我们对客服团队的需求直接减少了4000人。"

AI就业市场变革

哈佛商学院报告显示一些低级岗位正在"消失"来源:SSRN官网

这种冲击并非局限于特定行业或岗位,而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性质疑。当AI能够完成曾经需要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工作时,我们花费十几年时间培养的人才,其价值何在?王佳梁,这位从传统教育体系中走出的成功人士——第一代程序员之子,少年宫编程启蒙,保送交大,创立的公司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市值高达10亿美元——却在三年前转身成为教育体系的"逆行者",成立超脑AI,试图在这场变革中寻找新的教育路径。

AI原住民:新一代教育模式

当一项新技术席卷各行各业时,人们常以为它会从边缘到核心逐步渗透。但AI的冲击轨迹恰恰相反——它首先挑战的,正是那些经验最丰富、路径依赖最深的"老司机"。

"别说孩子们了,就连我这样一个写了几十年代码的人,刚接触AI编程时,都会下意识抗拒。"王佳梁描述道。那种感觉,就像紧握方向盘的老司机,明知自动驾驶更精准高效,却仍因"失控的不安"而本能抗拒。"对技术黑盒的不信任,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

过去被工程师奉为圭臬的"匠人精神"要求对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变量的完全掌控,但在AI面前,这反而成了一种需要放下的执念。"我们习惯把逻辑拆解得明明白白,可AI不解释,只输出。交出信任,比交出代码更难。"王佳梁说。

有趣的是,就在"老程序员"们仍在与习惯博弈时,另一群人却已毫无障碍地跃入了AI协作的河流——他们正是还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

"他们不知道过去代码应该怎么写,也不在乎。"王佳梁说,"他们天然接触的就是AI原生的创作环境。"在超脑AI孵化器项目中,他亲眼见证一群零编程基础的初中女生,通过与Claude对话和截图反馈,在七天内从零构建出一个名为《爷爷的蛋》的多智能体RPG游戏。"她们没有"这应该怎么写"的包袱,只有"我想做什么"的冲动。AI对她们而言,不是替代,而是延伸。"

AI原住民创作

孩子们正在讨论项目细节 来源:超脑AI孵化器

这种代际差异揭示了AI时代教育的第二个关键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独特阶段——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初步具备思考如何落地的能力。"他们去尝试不同想法时,试错成本远低于成年人,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又远高于小学生。"这或许也正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独特机遇,他们不需要经历数字时代的技术迁徙之苦,而是生来就站在AI大陆的"原住民"。

而夹在"老手"与"新人"之间的年轻一代——大学生与职场新人,则站在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他们既可以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继续"续命"几年,也有机会选择从零开始拥抱AI。王佳梁觉得,他们有机会成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AI原生超级个体"。

超级个体:AI时代的新人类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新时代的超级个体?王佳梁认为,这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你是否具备三种核心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与AI的协作能力,跨领域的深度认知。

"未来,人的工具化价值会越来越低。"他强调。当AI能执行大部分任务,解决大部分难题,甚至做的比人更出色时,人类的角色将更专注于提出问题(好奇心)、提出需求(动机),审美和品味(选择)——这些无法被AI取代的人类独特价值。

未来的组织形态也将会被重塑。王佳梁预言,我们将告别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转向"超级个体+AgentAI"构成的去中心化协作网络。极端来看,未来工作可能大致只有两类:一极是高度自主、勇于创造与定义的"超级个体",他们借助AI实现一人就是一个团队;而另一则是提供情绪价值、人际陪伴与精神支持的"关怀型角色",如教练、冥想师、艺术疗愈师等。"这两种角色都很难被AI替代,因为它们的存在是基于人的主体性、情感与意义感。"

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可替代的螺丝钉,而超级个体教育模式,则需要培养的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这要求教育从"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化发展",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黑客松教育: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

当科技巨头与开发者社区纷纷将黑客松视为技术普及的赛场时,王佳梁与他发起的"超脑AI黑客松",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不教授技术,而是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

"许多机构的黑客松重在技术应用,社区的则偏向技术分享。"王佳梁如此定义自己的不同,"而我们,是帮助10后重新思考:在未来,人应如何与技术相处。"

这一理念,从遴选环节便开始贯彻。一场40分钟的深度面试,问题不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许多孩子与家长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似乎从未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教育应当有教无类,但在早期,我们需要找到"同频"的人,才能让改变继续发生。"王佳梁坦言。这种"同频",无关技术能力或学业成绩,而在于内在的驱动力与自主思考的意愿。

超脑AI黑客松

超脑AI黑客松比赛,最右侧为超脑AI创始人、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校友会秘书长王佳梁 来源:超脑AI孵化器

在这里,教育成为一场关于"主体性"的唤醒实验。王佳梁援引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指出,人的内驱力源于三大支柱:自主感(我能做主)、胜任感(我能做到)与归属感(我被连接)——这也正是超脑AI试图系统化赋予学生的底层能力。

"过去,创意落地需要漫长积累,学生难获即时反馈。但AI让"创造"触手可及,"王佳梁说,"它赋予学生强烈的胜任感,从而激活了内在的好奇与驱动力。"

这种转变在孩子们身上清晰可见。"我以前总是想得多做得少,但在这里,我学会了有想法就立刻行动。"初中生的绍卿在活动启发下,自学了HTML,为学校开发了一套班级作业系统,并持续迭代至安卓与iOS版本。"现在遇到问题,我会先思考痛点、机会与解决方案,"绍卿说,"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彻底改变了。"

学生项目展示

绍卿为学校打造的作业管理系统以及限制交易平台 来源:受访者供图

更有一位初中女生在参加完超脑黑客松后备受鼓舞,主动组织起大学生与高中生团队,共同开发音游项目。

当然,并非所有孩子都会走上这条道路。王佳梁坦诚,在早期阶段,因为资源有限,他们会进行分层筛选:在近百位申请中,33位参与了超脑暑期的线下黑客松,而只有不到10位进入下一轮的"线上黑客松"。超脑AI最近正通过周末的线上共学,增加学生们对AI的持续学习、思考以及自由创造。

"我们不是要找"小天才",而是在寻找那些拥有生命力的灵魂。"王佳梁觉得超脑AI的价值在于启发和点燃,"有些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未来的"超级个体"——也许这个比例在普通人群中是万分之一,但在我们这里,可能达到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在他的观察中发现,目前重视AI教育家长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有创业或科技背景的家长,能够感知到AI的巨变;另一类则是在接触黑客松后,逐渐认同"AI将重构教育"理念的普通家长,他们更尊重孩子们的兴趣选择。

一场黑客松,影响的往往不止一个孩子,而是以他为起点,辐射至整个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感染下,也开始使用AI工具,重新理解技术的边界与可能。

回望教育的本质,王佳梁认为,AI时代的教育不应止于消除"信息差",更要滋养孩子的"生命状态"。"我们交付的不是技能,而是一种在创造中学习、在挫折中迭代的勇气。当教育的重心从"灌输答案"转向"激发好奇",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驾驭未来的舵手。"

或许,这正是AI赋予教育最深刻的启示:它迫使我们回归教育的本源——不是培养更高效的工具,而是唤醒更完整的人。而黑客松,不过是点燃那簇向内生长之火的第一粒火种。

人性的不完美:AI时代的最后防线

当大多数人还在学习如何向AI发号施令时,先行者已进入下一个阶段。他们不再视AI为工具,而是将其作为"思考合奏者"。像Vibe Coding这类AI原生应用的兴起,意味着人机协作正从执行命令走向共同思考,甚至我们和其互动的方式也被精简掉一切,仅剩下一个对话框。

"但现在大多数人,其实还没真正学会怎么和AI说话。"王佳梁在和我们聊天时,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视角。

他举了个例子:很多人抱怨AI理解不了自己的需求,却很少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和AI对话,就像和一个刚认识的工作伙伴磨合——你得先给它足够的背景,它才能真正懂你。"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像Plaud Note Pro这样的工具开始受到关注,它们试图解决的,正是如何把真实世界的完整上下文传递给AI。

但更关键的,或许是向AI提问的方式。王佳梁打了个比方:"如果你一上来就要求AI给你一个完美答案,就像在创意会上老板直接要求"十分钟给我个惊艳的方案"——结果往往很平庸。"

他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先让AI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反问自己。"让苏格拉底来质疑你的问题,让投资人来挑战你的商业模式,让哲学家来追问你的价值假设……这个过程看似绕远路,却往往能打开你从没想过的思路。"

超脑AI活动现场

超脑AI活动现场 来源:超脑AI孵化器

这一切的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王佳梁认为是人的好奇心,以及由此生发的提问的智慧。这些才是AI无法替代的、属于人类的特质。

那么,当AI越来越强大,人类不可替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王佳梁的答案令人意外地温暖:"未来十年、二十年,AI可能依然学不会乔布斯对产品那种近乎偏执的审美,也理解不了为什么我们会为一首诗的意境落泪。"他相信,人性的不完美、个人独特品味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将成为人类最后的防线。

新的时代价值认知也会重塑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工业时代要求我们磨平棱角,但AI时代恰恰需要保留那些"不合时宜"的特质。"王佳梁说,未来最稀缺的,可能是那些能同时在理性与感性世界穿梭的人。"社会正在从单一的价值观转向多元共存,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存在意义。"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如果有人问,该让孩子学什么才不会被AI淘汰?我会说——学哲学。正因为AI能给出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断追问和构建意义感,才成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但面对这样的未来,如今的教育体系却显得格外滞后。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的语气变得诚恳:"我不敢说自己知道什么是完美的教育,但我很清楚什么是不对的。如果明知这条路通往的是"拼命挤进名校,毕业后却发现自己学的东西已被AI取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

未来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们?他的建议朴素得让人触动:"与其在沉船上争夺更好的位置,不如早点学会游泳。带孩子去感受真实的世界,陪他们做看似"无用"的事——捏泥巴、发呆、漫无目的地散步。对世界的真实感知将会是比任何技能都珍贵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教育的危机是全球性的,不仅限于中国,不仅限于亚洲,但王佳梁在与其他国家的教育者交流中发现,东方的教育体系确实可能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不过,"他的语气坚定起来,"好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觉醒,正在从培养"更高效的工具",转向唤醒"更完整的人"。"

结语:教育新航向

AI时代的教育变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简单修补,而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性重构。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统一标准"到"个性化发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这场变革正在重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王佳梁和他领导的超脑AI实践,为我们展示了这场变革的一个可能方向——通过黑客松教育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AI共生的能力,发展跨领域的深度认知,最终成为无法被AI取代的"超级个体"。

然而,教育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王佳梁所言,"我们必须尽快找到救生艇——那艘救生艇,就是AI时代教育转型的锚点。"这艘救生艇,将不再是一艘巨大的诺亚方舟,而将会是一个个体舰队。每个人,都将是自己小船的舵手,在AI涌动的海流中航行。

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好好学生",而是更多的"超级个体"——那些拥有强烈好奇心、具备AI协作能力、拥有跨领域深度认知的人。他们不是被AI替代的对象,而是与AI共生的伙伴,是AI时代的真正主人。

当传统教育的船正在缓缓下沉,我们需要的不是挤向头等舱,而是学会游泳,打造属于自己的方舟。这或许就是AI时代教育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不是适应变化,而是拥抱变化,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