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约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曹操出行如同一位蓄势已久的挑战者,终于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这家背靠吉利集团的出行平台,历经三度冲击,带着191亿港币的市值,正式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曹操出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回顾过去,曹操出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四年累计亏损82亿元的数据,无疑给这家公司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如此,曹操出行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上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网约车市场的“三国演义”
提到网约车,滴滴出行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以超过7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着行业领头羊的位置。而曹操出行,尽管有着吉利这棵大树的庇护,也只能在二线阵营中苦苦挣扎,市场份额仅为5.4%。
网约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可以用“一超多强”来形容。滴滴如同学霸,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而曹操出行、T3出行、享道出行等,则如同其他竞争者,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网约车行业的热度似乎正在逐渐消退。曾经风光无限的滴滴,至今仍在等待重返舞台中央的机会。而2024年下半年登陆港股的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股价也早已从高点跌落,市值大幅缩水。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曹操出行选择上市,无疑是一场豪赌。
吉利的“出行梦”
曹操出行的诞生,与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密不可分。早在十年前,吉利就敏锐地察觉到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出行应运而生。
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曾表示,如果吉利想要在未来继续生存下去,就不能仅仅满足于“造铁壳子”,而必须转型成为“出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意味着,吉利未来的目标不仅仅是卖车,而是提供从A点到B点的全方位出行服务。
此外,曹操出行的成立,也是吉利应对汽车销量下滑的自救之举。2014年,吉利汽车销量同比暴跌24%,这无疑给吉利敲响了警钟。通过成立曹操出行,吉利既可以消化新能源产能,又可以通过运营收集数据,迭代研发,同时还可以推动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型,可谓一箭三雕。
差异化竞争:曹操出行的破局之道
面对滴滴这样的行业巨头,曹操出行并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与滴滴的C2C模式不同,曹操出行从一开始就采用了B2C模式,即统一提供车辆,专职招聘司机,统一培训管理。
这种模式虽然“笨重”,但却为曹操出行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车辆和服务,更容易保证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此外,曹操出行还推出了一项“大招”——定制车。
曹操出行深知,普通的家用车并不适合高强度的网约车运营。因此,他们与吉利合作,推出了专门为网约车场景设计的定制车型。这些定制车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司机和乘客的需求,力求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乘坐舒适度。
目前,曹操出行的定制车队主要由枫叶80V和曹操60构成。截至2023年底,曹操出行在全国部署了3.1万辆定制车,占据了其整个车队的50.7%。这些定制车的TCO(车辆总持有成本)比市面上主流的纯电网约车要低32%到40%,这无疑是曹操出行最大的竞争优势。
亏损的背后:吉利的战略布局
尽管曹操出行在差异化竞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亏损依然是摆在它面前的一道难题。从2021年到2024年,曹操出行已连亏四年,净亏损累计超过82亿元。这期间,曹操出行一共经历过3轮融资,其中最大的一笔是2021年获得的38亿元B轮融资,估值高达1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出行的大部分股权依然掌握在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手中,持股比例高达83.9%。这表明,曹操出行依然是吉利集团的一枚重要棋子,是其布局未来出行的关键一环。或许,在吉利看来,眼前的亏损只是战略投入,未来可期。
上市后的挑战:内忧外患
上市对于曹操出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上市可以为曹操出行带来更多的资金,缓解其亏损压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上市也意味着曹操出行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来自市场的更高要求。
从外部环境来看,网约车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曹操出行不仅要面对滴滴这样的行业巨头,还要应对T3出行、享道出行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此外,高德、百度、美团等聚合平台也正在蚕食自营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
曹操出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越来越依赖聚合平台。2024年,曹操出行超过85%的订单都来自聚合平台,自己平台的用户只剩不到15%。这意味着曹操出行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客户,还要给平台交纳高额的佣金。这种“为平台打工”的模式,不仅让曹操出行难以盈利,更让它失去了品牌的“灵魂”和流量的“主权”。
决胜未来的关键:自动驾驶
如果说眼前的竞争只是“常规赛”,那么自动驾驶(Robotaxi)就是决定生死的“总决赛”。目前,自动驾驶赛道上的玩家分为三类:一类是有自动驾驶技术,还能自己造车,比如特斯拉;一类是技术大神,手握顶尖的算法和数据,比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第三类是拥有海量的用户和出行数据的平台玩家,比如滴滴出行、曹操出行。
这场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特斯拉的Robotaxi已经在美国得州首府奥斯汀市正式开启服务;文远知行、萝卜快跑、小马智行、Momenta、滴滴等也都陆续发布了Robotaxi的量产计划。曹操出行自然也不甘落后,提出了“定制车+自动驾驶技术+出行平台”的全域自研方案,并计划在苏州、杭州试点,预计2026年底推出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
然而,与那些专攻技术的“科技大神”相比,曹操出行在技术和数据积累上仍有差距。这场关乎未来的终局之战,曹操出行必须跑得更快、更准才行。
结语
曹操出行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红海市场里,与其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不如另辟蹊径,去解决行业最根本的痛点。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或许,这才是通向未来的真正赛道。上市,为这条艰难的路续上了宝贵的燃料。但能否翻越眼前这两座大山,将是曹操出行接下来面临的真正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