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一场峰会与半个车圈的结盟
在智能汽车的浪潮中,高通正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态整合能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6月27日,高通在苏州举办了一场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这场峰会不仅展示了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战略布局,更吸引了包括理想、蔚来、岚图、极氪、奇瑞、零跑、一汽红旗、现代等众多车企,以及元戎启行、德赛西威、Momenta、卓驭科技等Tier 1供应商的参与,几乎汇聚了半个车圈的力量,共同探讨智能汽车的未来。
提到高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手机芯片,但事实上,高通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24年高通在中国智能座舱芯片市场的份额超过70%,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新车用户在享受智能座舱带来的便利时,背后都有高通技术的支持。
然而,高通的 ambition 远不止于此。在稳固智能座舱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高通正积极向智能驾驶领域拓展,力图实现「舱驾一体」的融合。本次峰会,高通重点展示了骁龙8775、8797和8397三款芯片的生态落地情况,并宣布零跑汽车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的旗舰D系列车型上搭载骁龙8797芯片,预示着高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舱驾一体:智能汽车的未来趋势
当前,智能汽车的电子架构通常由三个独立的域控制器组成:座舱域、泊车域和行车域。这种分散式的架构虽然能够实现各自的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孤岛的问题,限制了整车智能化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舱驾一体」的理念应运而生。舱驾一体是指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集成在同一颗芯片上,通过共享计算资源和数据通道,实现更高效、更协同的智能化体验。这种方案不仅可以降低车企的硬件成本,还能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然而,舱驾一体的实现并非易事,它对芯片的设计和软件的开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提供成熟的舱驾一体解决方案,包括英伟达的DRIVE Thor、黑芝麻智能的武当C1200家族,以及高通的骁龙Flex SoC。这些方案代表了舱驾一体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本次高通技术峰会上,博世、德赛西威、中科创达、车联天下、卓驭等 Tier 1 供应商展示了基于高通骁龙8775芯片的舱驾融合方案。骁龙8775是高通首款舱驾融合芯片,其 AI 算力约为72TOPS,其中约30TOPS可用于智能驾驶,足以支持高速NOA等高级辅助驾驶功能。零跑汽车宣布将在其D系列旗舰车型上搭载两颗骁龙8797芯片,一颗用于智能驾驶,一颗用于智能座舱,这种「双芯」方案在保证性能的同时,也兼顾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端侧大模型:加速智能汽车的 AI 落地
除了舱驾一体,端侧大模型的部署是本次高通技术峰会的另一个亮点。所谓「端侧」,指的是设备本地,例如智能手机或汽车,而非云端服务器。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将大模型引入汽车,以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然而,将大模型完全部署在云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网络连接的依赖、数据传输的延迟,以及隐私安全等方面的担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端侧大模型应运而生。端侧大模型是指将大模型直接部署在车辆本地,使车辆能够在离线状态下进行智能决策和交互。这种方案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还能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
为了支持端侧大模型的部署,高通推出了最新的8397芯片。该芯片的算力高达320TOPS,能够支持140亿参数的大模型。这意味着,车辆可以在本地运行更复杂、更强大的 AI 算法,从而实现更高级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
在中科创达的展台上,他们展示了基于高通骁龙8797芯片运行140亿参数大模型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流畅的语音交互和快速的场景理解,为用户带来更自然、更智能的用车体验。从30TOPS到320TOPS,高通8397芯片的算力提升,将加速端侧大模型的落地,推动汽车智能化进程。
手机芯片上车: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已经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但在智能驾驶领域,高通仍面临着英伟达、地平线等竞争对手的挑战。英伟达在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平线则在中低端芯片市场站稳脚跟。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通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舱驾融合。通过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集成在同一颗芯片上,高通希望以更具性价比的方案赢得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最新发布的SU7车型搭载了高通骁龙8 Gen3芯片,这款芯片原本是为智能手机设计的,采用了4nm工艺,而目前汽车上常用的骁龙8295芯片则采用了5nm工艺。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对于手机芯片是否可以直接应用于汽车的讨论。
通常,芯片根据使用环境的温度、辐射、抗干扰等因素分为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军工级和航天级。车规级芯片需要满足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面对小米的选择,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Nakul Duggal 表示,高通在为汽车行业开发新产品时,无论是座舱还是辅助驾驶,都严格按照车规级标准来。同时,他也表示尊重客户的选择权,如果客户评估后希望选择通用芯片,高通也会提供相应的技术建议和支持。
当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AI 成为核心驱动力时,高通不再满足于只做「座舱之王」。补齐智能驾驶的短板,成为高通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在其他玩家追逐算力竞赛时,高通将宝押在舱驾一体上,希望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在智能汽车市场格局尚未完全确定的当下,这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高通的汽车战略正在从智能座舱向智能驾驶全面拓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高通正在加速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