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的智能汽车版图:一场峰会背后的野心与布局
提到高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手机芯片,但实际上,这家科技巨头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智能座舱方面,高通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智能汽车的座舱芯片都来自高通。但高通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正试图将触角伸向智能驾驶领域,与英伟达、地平线等厂商展开正面竞争。
峰会阵容:半个车圈的聚会
不久前,高通在苏州举办了一场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几乎汇集了半个汽车圈的企业。包括理想、蔚来、岚图、极氪、奇瑞、零跑、一汽红旗、现代等主机厂,以及元戎启行、德赛西威、Momenta、卓驭科技等供应商伙伴,都参与了这场盛会。高通希望通过与这些合作伙伴的深度绑定,共同构建智能汽车的生态圈。
三款芯片:高通的新武器
本次峰会,高通重点展示了三款芯片:骁龙8775、8797和8397。这三款芯片各有侧重,但都代表了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中,骁龙8775是高通首款舱驾融合芯片,而骁龙8797和8397则分别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旨在满足车企多样化的需求。
零跑汽车:首批吃螃蟹者
在峰会上,零跑汽车宣布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一款搭载骁龙8797芯片的旗舰D系列车型,成为首批采用高通最新芯片的厂商之一。零跑汽车的这一举动,无疑为高通的智能汽车战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舱驾一体:未来的方向?
目前,智能汽车普遍采用域控制器的架构,即将座舱、泊车、行车等功能分别由不同的控制器负责。但这种架构存在效率不高、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舱驾融合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舱驾融合,就是用单颗芯片同时驱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
舱驾融合并非易事,它需要芯片厂商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几家厂商能够提供成熟的舱驾融合解决方案,包括英伟达、黑芝麻智能和高通等。
高通的骁龙Flex SoC是目前市面上相对成熟的舱驾融合产品之一。在本次峰会上,博世、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Tier 1供应商,都展示了基于骁龙8775芯片的舱驾融合方案。
骁龙8775的AI算力约为72TOPS,如果舱驾平分,大约有30TOPS可以用于智驾,足以支持高速NOA等功能。零跑汽车的D系列旗舰新车,将搭载两颗骁龙8797芯片,分别负责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以确保两个核心功能的性能和稳定性。
端侧大模型:加速落地
除了舱驾融合,端侧大模型的部署也是本次峰会的一大亮点。所谓端侧大模型,就是将AI模型部署在汽车本地,而不是云端服务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响应速度、保护用户隐私,并避免因网络问题导致的功能失效。
目前,大多数车企都将AI模型部署在云端,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探索“端+云”的方案,将一部分AI功能部署在本地。这就对端侧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通最新的8397芯片,算力高达320TOPS,能够支持140亿参数的大模型。这意味着,汽车可以在本地运行更复杂的AI算法,从而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例如,中科创达在峰会上展示了基于骁龙8797芯片的端侧AI解决方案,可以在车内芯片上流畅运行140亿参数的大模型。这意味着,未来的汽车不仅能开车,还能与用户进行更智能的交互。
手机芯片:能否上车?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搭载了高通骁龙8 Gen3芯片,这款芯片原本是为手机设计的,采用4nm工艺,比车企常用的5nm工艺骁龙8295芯片更先进。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手机芯片能否直接装在汽车上使用?
一般来说,芯片分为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军工级、航天级等不同等级,车规级芯片对温度、辐射、抗干扰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高通方面表示,他们在为汽车行业开发新产品时,都会严格按照车规级标准进行。但他们也尊重客户的选择权,如果客户评估后认为通用芯片能够满足需求,他们也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高通的野心:不止于座舱
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但在智能驾驶领域,高通还面临着英伟达、地平线等强劲对手的竞争。高通希望通过舱驾融合的策略,在智能驾驶领域站稳脚跟。与其他厂商注重高性能的策略不同,高通希望通过性价比路线,赢得市场份额。
当然,舱驾融合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例如智驾与座舱对功能安全和芯片资源的需求差异。要将两个域融合起来,需要从芯片架构、操作系统以及底层中间件等不同层面进行综合考量。
总的来说,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在芯片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高通有望在未来的智能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高通的野心和实力不容小觑。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AI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通希望抓住这一机遇,补齐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短板,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全面玩家。在其他玩家追逐算力的时候,高通将筹码押在舱驾一体上,希望通过差异化竞争来实现突围。在市场格局尚未完全确定的当下,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