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中,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大厂商的年中成绩单,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有人高歌猛进,半年销量突破200万辆,傲视群雄;有人却步履蹒跚,面临掉队的风险。新势力格局重塑,新能源市场暗流涌动,智能化竞赛如火如荼,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比亚迪和上汽无疑是这份成绩单上最耀眼的明星。它们凭借强大的品牌实力和市场策略,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超过200万辆的销量。然而,在这光鲜的背后,激烈的竞争从未停止。吉利等传统车企的崛起,正逐步蚕食着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新势力阵营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改变。零跑汽车凭借其高性价比策略,异军突起,成为新势力中的销量冠军。理想汽车则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但年度目标完成率仍有待提高。小鹏汽车触底反弹,销量超越去年全年,成为新势力中目标完成率最高的企业。小米汽车作为新晋网红,延续了其“顶流”表现,但产能问题依然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此同时,部分新势力品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年度目标完成率不足30%,处境堪忧。
鸿蒙智行的销量表现不俗,但由于其年度目标过高,完成率仅为20%,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蔚来、深蓝、岚图等品牌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下半年的冲刺任务异常艰巨。在2025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没有所谓的“躺赢”。每个品牌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解决自身面临的难题。
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现象愈演愈烈,其核心在于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市场的蚕食。自202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渗透率从5.8%一路飙升至47.2%,远超预期。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放缓,市场增速有所减弱。新能源汽车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插电混动车型曾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今年以来,纯电动车型的增速开始超越插电混动车型。
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端市场开始降温,30万元以上的高价车市场份额萎缩。与此同时,平价市场迎来爆发,10万元以下的车型销量激增。这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国家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该政策采用“按车补”的方式,使得低价位电动车型的性价比优势更加明显,极大地刺激了低价位电动车的销售。
如果说国内市场是竞争激烈的“决赛圈”,那么海外市场就是中国汽车正在开拓的“新大陆”。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持续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最为亮眼,出口量同比激增。与国内市场不同,中国汽车出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品牌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远征舰队”。
奇瑞汽车和上汽集团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领头羊,比亚迪的海外发展也突飞猛进。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海外市场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中国车企的出海战略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产品出海”向“全球扎根”转变。这意味着中国车企不再仅仅是将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而是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
比亚迪的巴西工厂已经投产,上汽、长城、广汽等中国品牌纷纷在泰国建厂,将泰国作为辐射整个东南亚的生产基地。奇瑞则通过接手日产的旧工厂,快速进入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在积极出海,与整车厂一同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进入下半场,而下半场的竞争核心是人工智能。各大车企纷纷将自己定位为“AI公司”,加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小鹏汽车早在2024年就提出了转型为“AI汽车公司”的目标,并发布了包括AI芯片、AI大模型、飞行汽车在内的宏大AI体系。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也表示,理想不是汽车企业,而是人工智能企业。吉利等传统车企也宣布要“成为AI造车第一车企”。
尽管年初车企们热衷于宣传“全民智驾”,但由于一次突发事件,他们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有所降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智能驾驶的研发,而是智能驾驶的技术竞争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各大车企正在投入巨额资金和顶级人才,进行“暗中发力”。业内人士认为,辅助驾驶已经进入“十倍速”的技术突破期,真正的拐点即将到来。
这场AI军备竞赛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迈向真正的自动驾驶,二是打造更懂你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是所有车企的终极目标。地平线创始人余凯预测,未来3年内将实现Hands Off(脱手开),5年内实现Eyes Off(闭眼开),10年内实现Minds Off(随心开)。智能座舱方面,未来的汽车将以AI大模型为基础,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座舱体验。这就需要强大的座舱芯片作为支撑。目前,算力竞赛已经开始。高通和小鹏汽车等企业纷纷推出高性能座舱芯片,提升AI算力。
2025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场终局之战中,谁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又有哪些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一切都充满了悬念。残酷的序章已经拉开,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