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沉默:社交媒体“发帖倦怠”时代的到来

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与世界连接。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朋友圈的沉默。曾经的朋友圈,是生活点滴的分享地,是情感的宣泄口,是观点的碰撞场。如今,它却逐渐变成了一个精心维护的橱窗,一个被各种规则和顾虑所束缚的舞台。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曾经乐于分享生活琐事,如今却越来越少发朋友圈,甚至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心理变迁的体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发帖倦怠”的时代,一个主动逃离公共社交,从“广场”走向“私域”的时代。

“发帖倦怠”:一种普遍的社交心理

十年前,社交媒体是充满活力的,无论是早餐、自拍还是心情语录,都乐于分享。那时候,社交媒体是展示自我、连接彼此的平台。而现在,我们却感到无所适从,任何东西都可以发,但又觉得任何东西都不值得发。这种矛盾感,正是“发帖倦怠”的核心。

《纽约客》的文章中提到,人们不再轻易将生活碎片分享在平台上,因为这件事不再那么自然,甚至让人怀疑我们曾经为何觉得它自然。一位酒吧服务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在Instagram上发了几张自拍,但又在数小时后选择删除,因为她担心在全世界都在经历悲剧的时候,自己的自拍显得不合时宜。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比起被看见,我们更不想被误解。

一位2008年出生的少年Tarik,分享了他对于朋友圈的看法。在他看来,即使是私人账号,也需要“看起来很松弛”。他总结了一套“朋友圈六宫格模版”,包括自拍、合影、美食照和自然风光等元素,而且最好是别人没发过的。这种精心策划的背后,是对社交媒体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形象的严格把控。

在发动态之前,我们会反复设想各种可能性:这张图会不会太做作?会不会显得我很无趣?发了又没人看没人赞,有什么意义?这种内耗取代了展示的欲望,最终让我们选择了沉默。

更令人焦虑的是,即使鼓起勇气发了朋友圈,也可能会陷入新一轮的“内耗”。《纽约客》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心理词汇:vulnerability hangover,用来形容在公开表达脆弱之后,感到羞耻、后悔、焦虑或暴露感的反应。这种感觉,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刚发完朋友圈,发现没什么人点赞评论,就想赶紧删掉,仿佛自己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

为了避免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学会了隐藏生活中的脆弱和情绪,朋友圈里人均花好月圆,岁月静好。点赞量、转发数、评论数是反馈,配图的审美、文案的撰写、生活的精彩程度塑造着我们的“数字人设”。为了维护这个人设,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算法与观看:社交媒体的“异化”

表达的动力来自于被看见,但算法推荐机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很多平台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内容,而是根据算法,将热门内容、商业账号和带货信息推送给用户。曾经的社交媒体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舞台,允许普通人分享生活,如今却变成了与算法的对赌,不带点儿#Hashtag#,就好像仅自己可见一样。

很多人每天花大量时间浏览社交媒体,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却越来越少。平台的设计、舆论的敏感、内容的对比,让我们既怕“被审视”,又怕“没人看”。“我在看,只是不语”成了这个时代社交媒体的主旋律。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实践“数字极简主义”,他们减少甚至停止使用社交媒体,以恢复注意力、缓解焦虑,给自己进行一个“数字排毒”。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项报告显示,约有64%的18-29岁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过去一年中“主动删除或暂停使用某个社交平台”。

在中国,朋友圈是最先“沉默”的社交平台。微信的泛用性使得它早已变得“公私不分”。发自拍,把相貌暴露给了“网友”;发一段深夜emo,第二天就会收到亲戚们的问候;就时事发表一个观点,可能会被持相反意见的好友默默拉黑;发一个下班后的精彩生活,隔天领导就问你工作是不是不饱和。在这种氛围下,轻易表达观点与情绪都可能成为“自找麻烦”。

因此,朋友圈逐渐失去了“生活区”的定位,被转移到了QQ空间、小红书、同好群聊等更不怕自我暴露的平台。尤其是引领了“发疯文学”的Z世代,更倾向于用多账号、分区社交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份边界。

分享欲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如果说2010年代是“发给所有人”的年代,那么2020年代,也许是“发给几个人”的年代。群聊、分组可见、好友可见、互关可见、非关注者不允许评论……这些功能把“小区广场”变成了“我家的客厅”,让人们在不同的场域中展现不同的自我。

谁还在表达?社交媒体的未来猜想

如今,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是什么?是滤镜精修的网红美照,是剪辑精巧的生活Vlog,是国际新闻里的战争、对立和恶性事件,是借社会焦虑“钓流量起号”的话题,是生活窍门和技巧,是包裹在日常里的“广告”。在内容无限内卷的时代,要么养眼、要么有用、要么有情绪、要么能变现。

在AI兴起后,出现了“Google Zero”的概念:即通过AI,搜索引擎直接呈现答案,用户不再点进网站的时代。社交媒体的未来,也许正在逼近“Posting Zero”。那将是一个普通人不再发帖的世界,只剩下品牌、媒体矩阵、营销、AI生成的内容,以及一群内容工匠,对着沉默的人群继续产出“内容”。未被职业化、商品化、情绪化的内容,将不再会呈现大众面前。

或许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打开常用的内容媒体,在瀑布流里刷十分钟,可能都刷不到一个真正的“素人”内容。《纽约客》的文章中提到,出版人Michael Goldsmith是少数仍然坚持“随意发帖”的人之一。他在X上拥有不到2000个关注者,常常发布一些幽默的日常思考,比如:“如果狗能抽烟,它们会用两只爪子夹住烟,还是一只爪子两个指甲之间?”这条推文没有收到任何点赞。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我只是把脑子里的东西丢到另一个容器里。”

“我不在乎我发了三十条,只收获两个、甚至零个点赞,”他继续说,“总有下一条等着我。”这种不被期待回应的表达,或许才是社交媒体最初的原型。但他可以不在乎,那你呢?

社交媒体本应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是分享生活、表达自我的平台。但如今,它却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场所。我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数字人设”,生怕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我们渴望被看见,但又害怕被误解。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导致“发帖倦怠”的根本原因。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交媒体的意义,找到一种更真实、更自在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