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沉默:我们这代人告别社交的无声方式

2

在当今社交媒体环境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曾经的朋友圈热闹非凡,如今却一片静默。这种“朋友圈沉默”现象,实则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告别社交的无声方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社交媒体的“发帖倦怠”

曾几何时,社交媒体是人们分享生活点滴、表达情感的乐园。早餐、咖啡、风景、心情,一切都值得记录和分享。然而,如今的社交媒体却陷入了一种“发帖倦怠”的状态。人们不再轻易地将生活碎片分享到公共平台,甚至开始怀疑曾经乐此不疲的分享行为。

《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位酒吧服务员在发布自拍后又迅速删除,原因是她担心在世界经历悲剧时,自己的行为显得不合时宜。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而是许多Z世代的共识:比起被看见,更不想被误解。年轻人甚至总结出了一套“朋友圈六宫格模版”,力求在展示自己的同时,避免被认为做作或无趣。

这种“发帖倦怠”的背后,是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深刻反思。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数、评论数等数据成为了衡量价值的标准,人们为了迎合算法、塑造人设,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选择发布内容。这种内耗式的社交,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

此外,公开表达脆弱后产生的羞耻、后悔等情绪,也让人们对发布内容更加谨慎。许多人选择将生活中的脆弱和情绪隐藏起来,使得朋友圈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

算法与观看:社交媒体的变迁

表达的动力之一是被看见。然而,随着算法推荐机制的出现,社交媒体的内容推送不再以时间线为序,而是以热门内容、商业账号、带货信息为主。这种算法主导的模式,使得普通人的内容难以被关注,也让人们对社交媒体失去了兴趣。

算法引导下的自媒体时代,真的刷不出来「活人」

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使用社交媒体,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浏览、参与和分享内容。然而,在平台的设计、舆论的敏感以及内容的对比下,怕被审视也怕没人看的焦虑,让“我在看,只是不语”成为了社交媒体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年轻人开始实践“数字极简主义”,减少甚至停止使用社交媒体,以恢复注意力、缓解焦虑。据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项报告显示,约有64%的18-29岁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过去一年中“主动删除或暂停使用某个社交平台”。

在中国,朋友圈是最先“沉默”的社交平台。由于微信的泛用性,朋友圈早已变得“公私不分”。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下,轻易表达观点和情绪都可能成为“自找麻烦”。因此,朋友圈逐渐失去了“生活区”的定位,被转移到了QQ空间、小红书等更不怕自我暴露的平台。

近五年来都很流行的「数字健康」

引领了“发疯文学”的Z世代,更倾向于用多账号、分区社交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份边界。分享欲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如果说2010年代是“发给所有人”的年代,那么2020年代,也许是“发给几个人”的年代。

群聊、分组可见、好友可见、互关可见、非关注者不允许评论……这些功能把“小区广场”变为了“我家的客厅”,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私域”,能在一个地方做真实的自己,在另一个地方经营可见的自己。人们并没有停止表达,只是更审慎地选择表达的场域与对象。

谁还在表达?

如今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滤镜精修的网红美照、剪辑精巧的Vlog、国际新闻和社会新闻中的战争、对立、恶性事件,以及各种“钓流量”的话题。在内容无限内卷的时代,要么养眼、要么有用、要么有情绪、要么能变现。

在AI兴起后,社交媒体的未来,也许正在逼近“Posting Zero”,即一个普通人不再发帖的世界,只剩下品牌、媒体矩阵、营销、AI生成的内容。未被职业化、商品化、情绪化的内容,将不再会呈现大众面前。

生怕别人看不到,没文案也要把话题都加上

《纽约客》中提到,出版人Michael Goldsmith是少数仍然坚持“随意发帖”的人之一。他在X上拥有不到2000个关注者,常常发布一些幽默的日常思考。尽管这些推文可能没有收到任何点赞,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只是把脑子里的东西丢到另一个容器里。这种不被期待回应的表达,或许才是社交媒体最初的原型。

社交媒体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社交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反思。从最初的无拘无束,到如今的谨慎选择,我们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或许,真正的社交并不在于发布多少内容,而在于找到那个能让你自在表达的“私域”。

社交媒体的反思与未来

社交媒体最初的愿景是连接世界,让信息自由流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商业利益和算法所裹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功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反思社交媒体的价值,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需求。

“朋友圈沉默”的现象,并非社交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线下的真实社交中,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这种真实的社交,更能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同时,人们也在积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社交平台和方式。一些新兴的社交平台,注重保护用户隐私,鼓励真实表达,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些平台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新的社交体验。

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改变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不要过于在意点赞数和评论数,不要为了迎合算法而改变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或许能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找到更多的乐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不要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结语:寻找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朋友圈沉默”是我们这代人告别社交的无声方式,也是我们对社交媒体的反思和探索。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交环境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无论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真实表达,都应该以自己的舒适和幸福为出发点。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交媒体上找到真正的乐趣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