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安全之路,道阻且长
最近,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甚嚣尘上,起因是一家汽车媒体平台发布的测评结果。7月23日,懂车帝联合央视新闻发布了一项智驾碰撞测试结果,这份报告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过去几年,智能驾驶领域充斥着“遥遥领先”、“超越特斯拉”的声音,国产汽车品牌似乎已经成为了智能汽车赛道上的领跑者。然而,懂车帝的测试结果却显示,特斯拉在高速和城区两个测试场景中均表现最佳,这一结果无疑给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производители 敲响了警钟。
这份测试报告引发了行业专家和车评人的广泛讨论,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测试的公平性以及测试结果的解读。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转发更是将这一事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么,懂车帝的测试究竟考察了哪些方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场“大考”?
实况测试:暴露行业短板
本次懂车帝的测试规模空前,汇集了市面上36款主流智能汽车,包括问界、理想、小鹏、蔚来等热门品牌,以及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特斯拉。
测试题目设置得非常贴近实际驾驶场景,例如夜间在修路路段的自动绕行、小区内“鬼探头”儿童的识别与避让、高架上强行加塞车辆的应对等等,这些都是日常驾驶中令驾驶员头疼的难题。
测试结果显示,这些“优等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高速公路场景中,36款车累计测试183次,整体通过率仅为24%。这意味着在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环境下,四个危险场景中有三个是智能驾驶系统无法有效处理的。
城市道路场景的表现稍好,26款车测试233次,通过率约为44.2%。尽管如此,仍然有一半以上的情况需要驾驶员主动接管。
本次测试的意义在于向大众普及“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这一核心概念。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辅助驾驶系统,无论宣传得多么天花乱坠,其本质仍然是“辅助”,它们是驾驶员的助手,但绝不能被视为完全可以托付生命的“司机”。
过去几年,资本和市场对“智能驾驶”的概念过度追捧,各种响亮的宣传口号层出不穷,例如“遥遥领先”、“全国都能开”、“通勤零接管”等等。这些宣传语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期望值,甚至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无人驾驶时代已经到来,驾驶员可以彻底解放手脚。
然而,懂车帝的测试用冰冷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现阶段,没有任何一款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完全胜任自动驾驶的任务。
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深刻的教训。早在2014年,沃尔沃就曾在国内开展辅助驾驶体验活动,这也是国内最早的智能驾驶测试之一。当时参与测试的人员,包括美团创始人王兴、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等,都签署了类似“生死状”的协议,承诺风险自担。
来自美国的数据更加令人震惊。《华盛顿邮报》对美国官方数据的分析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6月,特斯拉汽车在开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时,共发生了736起交通事故,造成至少17人死亡。
当前,辅助驾驶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动驾驶的未来似乎触手可及。然而,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此之前,辅助驾驶只能作为驾驶员的助手,最终的决策者和责任人永远是驾驶员本人。
理性认知:共建安全生态
懂车帝的测试结果公布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并非该平台首次引发争议,之前的冬季极寒测试、安全碰撞测试等都曾引起热议。本次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测试的公平性问题。有人质疑,测试题能否全面代表实际驾驶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组合?毕竟,现实中驾驶员可能面临的风险组合有成千上万种,仅凭15道题来评判一个系统的优劣,可能并不完全公平。此外,不同汽车品牌在设计系统时,能力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车辆面临的测试难度是否一致?有观点认为,测试视频显示,不同车辆在测试中面临的具体危险程度存在差异,例如在“消失的前车”场景中,每辆车的测试距离并不相同,这可能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测试结果。
排名的合理性问题。简单的排行榜虽然易于理解和传播,但也容易将严肃的安全话题演变为品牌粉丝之间的“口水战”。
有趣的是,几乎没有一家车企主动“认领”测试成绩,即使是排名靠前的企业也不例外。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微博回应称,特斯拉不关注排名,因为任何测试、排名都是相对的、短暂的,但对安全的要求没有上限。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客观而言,懂车帝在第三方评测领域已经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无论从规模、投入还是专业性来看都是如此。虽然在细节方面仍有优化的空间,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公众建立对辅助驾驶的客观认知,找到与辅助驾驶系统正确相处的模式,而不是让人们完全信任或彻底否定它。
那么,与辅助驾驶系统相处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记住,它只是辅助,驾驶员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只要时刻关注路况,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很多测试中的极端危险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人与智能汽车的关系比作骑手与马的关系。一匹训练有素的好马能够自己认识回家的路,帮助骑手分担体力,甚至在某些时刻比骑手反应更快。但是,骑手能因此就放开缰绳,在马背上睡觉吗?当然不能。
骑手必须时刻握紧缰绳,感知马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了解马的能力边界,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必要时用力拉紧缰绳,果断介入。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科技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一次不完美的测试而否定辅助驾驶的巨大进步。关键在于,我们要扮演好骑手的角色,与辅助驾驶系统建立一种全新的信任模式:信任,但要保持警惕。
这才是我们与辅助驾驶系统最安全、最理想的共存方式。
智能驾驶的未来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尽管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复杂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瓶颈。例如,在恶劣天气、复杂交通状况下,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仍然难以保证。
其次是法律法规层面的挑战。目前,各国对智能驾驶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责任认定、数据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争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伦理道德也是智能驾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在发生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时,智能驾驶系统应该如何进行决策?是优先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还是优先保护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这些问题涉及到复杂的伦理考量,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和解决。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驾驶技术也将迎来新的突破。未来,智能驾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安全化、可靠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交通状况。
同时,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智能驾驶的应用也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智能驾驶技术将不仅应用于私家车领域,还将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环卫作业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提升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采用更复杂的算法模型,提高决策规划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可以采用更精准的控制策略,提高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其次,要加强测试验证,确保智能驾驶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和交通状况下都能安全可靠地运行。例如,可以进行模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实际道路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测试,全面评估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认知和理解。驾驶员需要了解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和局限性,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及时接管车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最后,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和车辆运行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加强对数据访问权限的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安全、高效、便捷的智能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