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安全责任与技术边界的再思考
最近,关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讨论甚嚣尘上,起因是某汽车媒体平台进行的一次测评。该测评由懂车帝联合央视新闻进行,对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汽车进行了智驾碰撞测试,结果却与大众认知存在偏差,引发了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耳濡目染的是“XX品牌,遥遥领先”、“智能驾驶超越特斯拉”等宣传语。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自主品牌已然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领跑者。然而,测试结果显示,特斯拉在高速和城区两个测试场景中均表现出色,占据领先地位,这一结果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测试结果背后的真相
本次懂车帝的测试集结了市面上36款主流智能汽车,包括问界、理想、小鹏、蔚来等热门品牌,以及智能驾驶领域的佼佼者特斯拉。测试模拟了15个日常驾驶中常见的痛点场景,例如夜间修路路段的绕行、小区“鬼探头”儿童的识别、以及高架上强行加塞车辆的应对。
测试结果显示,在高速公路场景下,36款车累计测试183次,整体通过率仅为24%。这意味着,在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环境中,四个危险场景中就有三个是智能驾驶系统无法有效处理的。城市道路场景的通过率稍好,26款车测试233次,通过率约为44.2%。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超过一半的情况需要驾驶员进行人工干预。
这次测试的核心意义在于强调“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这一理念。目前市场上的所有辅助驾驶系统,无论宣传如何,本质上都只是“辅助”工具。它们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帮助,但绝不能被视为完全替代驾驶员的“司机”。
近年来,资本和市场对“智能驾驶”概念的过度炒作,以及各种响亮的宣传口号,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期望,甚至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无人驾驶时代已经到来的错觉。然而,测试数据却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现阶段,完全依赖智能驾驶系统仍然存在风险。
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经验教训的积累。早在2014年,沃尔沃就曾在中国开展辅助驾驶体验活动,邀请了一批体验者参与测试,参与者甚至签署了类似“生死状”的协议,承诺风险自担。来自美国的数据也显示,2019年至2023年6月期间,特斯拉汽车在使用Autopilot功能时,共发生736起交通事故,造成至少17人死亡。
虽然辅助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此之前,驾驶员仍需保持警惕,将辅助驾驶系统视为助手,而非替代品。
测试公平性与行业反思
测试结果公布后,关于测试公平性的讨论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测试的题目是否能够全面代表实际驾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毕竟,现实中的驾驶场景千变万化,仅仅通过15个模拟场景来评判一个系统的优劣,可能并不完全公平。此外,不同汽车品牌在设计系统时,能力侧重点也可能存在差异。
测试中,不同车辆面临的具体危险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在“消失的前车”场景中,每辆车的测试距离不尽相同,这可能直接影响测试结果。此外,简单的排行榜形式也容易引发品牌粉丝之间的争论,将严肃的安全话题演变为口水战。
尽管存在争议,但懂车帝的测试在第三方评测中已属较高水平。其重要意义在于帮助公众建立对辅助驾驶技术的客观认知,找到与之正确相处的模式。驾驶员应当时刻关注路况,准备随时接管车辆,避免极端危险情况的发生。
人和智能汽车的关系,类似于骑手和马的关系。一匹训练有素的好马可以帮助骑手分担体力,甚至在某些时刻比骑手反应更快。但是,骑手不能因此完全放开缰绳,在马背上睡觉。骑手必须时刻握紧缰绳,感知马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必要时果断介入。
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应因为一次测试结果而否定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关键在于扮演好驾驶员的角色,建立一种全新的信任模式:信任,但保持警惕。
智能驾驶的未来之路
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在于如何构建人与机器之间的安全、可靠的协作关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统一测试标准与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公正的智能驾驶系统测试标准,模拟更多真实场景,并根据不同场景的风险等级进行加权评分,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提升驾驶员的认知与培训: 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辅助驾驶系统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的认识,明确驾驶员在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模拟器等方式,让驾驶员掌握在紧急情况下接管车辆的技能。
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智能驾驶系统依赖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优化,因此必须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要尊重用户的隐私权,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建立完善的事故责任认定机制: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如何界定驾驶员、汽车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之间的责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事故责任认定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推动立法与监管: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加强对智能驾驶领域的监管,规范行业发展,保障公共安全。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迭代: 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迭代。这包括感知技术的提升、决策算法的优化、以及控制系统的改进等方面。只有不断提升技术的成熟度,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
跨行业合作与协同: 智能驾驶的发展需要汽车制造商、技术供应商、通信运营商、交通管理部门等多方合作与协同。通过跨行业合作,可以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发展。
注重用户体验与反馈: 智能驾驶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体验,提供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和友好的交互方式。同时,要重视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系统。
伦理道德的考量: 自动驾驶系统在面对 unavoidable accidents 时,如何做出伦理决策,是一个复杂的伦理问题。需要在技术研发的同时,进行伦理道德的考量,确保系统的决策符合社会价值观。
模拟真实驾驶环境的测试: 智能驾驶系统的测试需要在各种真实驾驶环境下进行,包括不同的天气条件、路况和交通状况。通过充分的测试,可以发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其局限性。只有在驾驶员、技术和监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智能驾驶的安全、可靠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