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潮下的产业生态变迁
过去半年,以DeepSeek的异军突起为标志,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投生态迎来了显著转折。此前,风险资本一度高度集中于少数头部大模型企业,使得应用层的创业者面临较大挑战。然而,随着基础模型能力的指数级提升,AI应用层的信心被全面点燃,这无疑为更广泛的创新主体提供了参与浪潮的历史性机遇。尽管市场中存在对AI能力的夸大宣传,甚至出现所谓“恶意营销”现象,使得客户对AI产品抱有不切实际的“无所不能”预期,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客户对AI的预算投入显著增加。多家企业反馈,原本难以触及的客户如今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在尚未明确具体需求的情况下,已为AI应用预留数十万至上百万的专项预算,这预示着企业界正迫切探索AI带来的变革潜能。
这一趋势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盛会,今年的WAIC创下了多项历史纪录:参展企业数量达到首届的5.5倍,产品亮相数量超3000项,线下观众更是突破35万人次,票务供不应求。这不仅是AI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产业对AI应用爆发式增长的积极响应。正如业内专家所观察到的,DeepSeek等大模型在能力上的飞跃式提升,直接推动了产业端AI应用的全面开花。目前,无论是技术研发、资本流动还是人才集聚,整个AI生态系统都洋溢着高涨的热情与活力。
想象力的安放:AI如何赋能“边缘欲望”
在探索上海WAIC的过程中,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是“边缘欲望”的崛起。这意味着那些曾经因技术门槛或商业价值不足而被忽视的普通人小众需求,如今正借由AI的力量得以被看见和满足。一些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想象力,开始找到安放之地,甚至能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与服务。
我亲身体验了一个AI数字人版的晚清名臣左宗棠,尽管未能完全理解其文言文笑话,但这种互动形式本身便彰显了AI在个性化体验方面的潜力。
随后,一个更宏大的AI智能体在展会中亮相,它不仅能与人交流,还能展现丰富的面部表情,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
其中,一家名为“不切实际”的初创团队展示了一台桌面调酒机器人,它试图将主观的味觉体验量化为物理指标,通过AI大模型实现个性化饮品调制。用户可以描述抽象的情绪或感受,机器人便能将其解构为相应的原料配比。这种“喝的是心境映照”的体验,正是AI赋能个性化、对抗庸常生活的典型案例。
类似的应用还包括AI调香和AI珠宝设计,用户只需描述其想象,AI便能将其拆解并给出定制化方案。此外,“小鹿光年”的AI回忆录产品则展现了AI温情的一面,老年人可通过口述将个人事迹自动整理成传记,为每个人建立专属的“史记”。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应用还包括利用AI打造虚拟实习平台、游戏AI教练、由AI驱动的精准匹配平台、自动除螨的扫床机器人以及AI理财顾问等,这些多元化应用充分展现了AI在满足长尾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一位智能硬件服务商的CTO感叹,大模型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智能产品开发的技术门槛。过去需要庞大团队和高额融资才能启动的项目,如今通过AI编码,一个人也能完成从产品研发到原型构建的全过程。这完全改变了传统创业逻辑,使得设计师、艺术家、手艺人,乃至任何一个有想法的普通人,都能从“想法提出者”转变为“产品创造者和销售者”。这意味着个人小众的、非商业化的、甚至“离谱”的创意,不再需要漫长等待他人实现,而是可以直接付诸实践。这是一个真正实现“人人都能成为产品定义者,人人都是创业者”的时代,其变革意义深远。
“非人类”组织的崛起:未来协作新范式
通过对展会和论坛的深入观察,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软件开发商不再仅仅提供工具,而是在提供“员工”,甚至是具有一定“生命体”特征的智能代理(Agent)。例如,除了常见的客服机器人,展会现场还涌现出大量AI数字人教练,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销售技巧、入职培训等专业指导;工厂中工作的AI检修员,以及市场营销领域的AI品牌宗师等角色也备受关注。许多产品宣传语直接指出“数字员工批量复制”,这暗示着企业正逐步从购买功能转向“雇佣”一个个“数字员工”或“数字专家”。
评估一个AI产品的标准,也逐渐向评估人类员工的标准靠拢:情商高、聪明、能干活、成本低。这无疑预示着AI落地不再是简单的功能集成,而是让AI智能体的业务水准从初级逐步进阶到专业层面。人机共生的时代已然来临,人类与AI的协作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未来,个人乃至组织可能都需要学习如何管理“非人类”组织,学会指挥众多AI员工共同完成任务。
正如学者张笑宇所言,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游戏与社交平台,而下一代可能将与多个AI建立深层连接。他的《AI文明史·前史》甚至提出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将AI视为人类之外的另一个高级智慧物种,且其智慧程度可能超越人类。这种曾经被视为遥远的预测,如今正迅速变为现实,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
破除“年轻崇拜”:AI时代的真正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一种“年轻崇拜”的风气,尤其在投资机构和创业社区中,常以“偏爱Z世代”、“唯年轻人是从”、“与00后站在一起”等标签来彰显其先锋性,甚至制造年龄焦虑,但WAIC现场的观察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从演讲嘉宾到展台讲解员,从创业者到参会观众,中年专业人士和经验丰富的“老兵”才是绝对的中流砥柱。他们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对实际商业痛点的深刻理解,正在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真实商业社会。这表明,当AI技术真正走出小圈子,进入产业深水区时,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依然是实力、是真正的产品价值,而非肤浅的标签化社交站队或年龄区隔。因此,未来的世界,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而言,依然是开放且友好的。AI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赋能的普适性,而非特定群体的专属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