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AI规模化落地的核心瓶颈
数据,被誉为人工智能的“燃料”与“新石油”,其质量与可及性直接决定了AI模型的训练效果和应用边界。然而,现实却远非理想。杨旭援引的行业调研数据令人警醒:超过60%的企业因数据质量问题,在AI模型训练和实际部署中举步维艰。这一惊人的数字揭示了AI产业普遍存在的严重数据治理困境。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数据孤岛”现象,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森严,信息无法顺畅流通,形成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数据烟囱”。其次是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不同数据源的格式、定义、编码规范各异,导致数据整合与清洗的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再者,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及时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这些“脏数据”不仅无法为AI模型提供有效养分,甚至可能引入偏差,导致模型输出结果的不可靠性。
随着AI模型复杂度的几何级增长,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多模态模型的兴起,对海量、高质量、多样化数据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果数据治理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未来企业将面临“空有数据金矿,却无提炼之术”的尴尬局面。例如,在智慧医疗领域,若病患数据分散于不同医院系统,且缺乏统一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标准,即便拥有先进的AI诊断模型,也难以进行有效训练和推广应用。因此,构建完善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利用、归档和销毁等环节,确保数据安全合规、高效流转,是AI实现普惠化、产业化的首要前提。
生态协同壁垒:技术孤岛效应的深远影响
除了数据治理的挑战,AI产业的另一大顽疾是技术孤岛现象所导致的生态协同壁垒。当前,AI产业链条中的核心要素,如高性能计算(算力)、海量存储(存力)以及高速网络传输能力,往往各自发展,呈现出碎片化、孤立化的态势。这种缺乏统一规划和高效整合的局面,严重制约了AI技术的集成与规模化应用。
杨旭指出,传统的封闭式技术开发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产业需求。在AI时代,单一技术领域的突破,无论其多么卓越,都难以满足跨行业、跨场景的复杂应用需求。以智能制造为例,其AI应用不仅需要强大的边缘算力进行实时数据处理,还需要可靠的云端存力进行模型训练与优化,更需要低延迟、高带宽的网络将产线数据与AI平台无缝连接。如果这些基础设施组件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即使AI算法再先进,也可能因基础设施的瓶颈而无法落地。
这种技术孤岛的连锁反应还体现在应用层。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需要车辆传感器数据、高精地图数据、实时交通数据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并依赖云端强大的AI推理能力和边缘协同决策。如果不同厂商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AI框架之间存在兼容性障碍,无法实现无缝的互操作性,那么构建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变得异常困难。因此,打破技术壁垒,促进跨领域、跨厂商的深度协作,形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AI生态系统,是推动AI从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
存力革命:被低估的战略枢纽与数据赋能新范式
在过去十年中,整个AI行业似乎过度聚焦于“算力竞赛”,争相追求更强大的计算芯片和更高的浮点运算能力。然而,杨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存力作为核心纽带”的观点,这无疑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向。他强调,现代存力的意义已远超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存储,其核心在于实现数据的动态赋能和高效流动性。
传统存储往往只关注数据的静态存放,而现代“存力”则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意味着能够支撑数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快速摄取、实时处理、高效管理、安全共享以及智能分析。这不仅包括高性能、低延迟的存储介质,更涵盖了智能化的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编织技术以及分布式存储架构等。例如,在金融风控领域,需要对海量的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模式识别,这要求数据在存储和计算之间能够瞬间完成转换,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风险的滞后预警。此时,高性能的存力保障了数据流的畅通无阻。
存力是连接算力与数据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当数据能够按照需求高效地被调用、处理和存储,并能灵活地在不同计算节点间流动时,算力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揭示了AI基础设施范式变革的关键方向:从单一强调“算力”向更强调“存力”与“算力”协同发展的转变。通过将存力提升到战略高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活化”,使其成为源源不断驱动产业智能进化的生命力。
开放协同:破局AI发展困境的新路径
面对数据治理不力与生态协同障碍的双重挑战,杨旭提出的“开放协同”理念,正从一个可选方案迅速转变为AI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商业模式与合作哲学变革。
联想凌拓倡导的生态化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示范。这种模式并非简单地堆砌技术能力,而是通过系统整合芯片、系统、网络基础设施、AI平台及应用层资源,构建起具备全栈服务能力的AI解决方案体系。其核心在于“技术价值注入+场景反哺”的双向赋能模式。这意味着技术提供方不仅要输出先进的技术组件,更要深入理解垂直行业的真实需求,将AI能力无缝融入到具体的业务流程中去;同时,来自实际应用场景的反馈和数据,又将持续反哺技术研发,驱动AI模型和产品迭代优化。
开放协同还体现在构建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例如,通过设立开放接口、提供标准化API、推动开源贡献等方式,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到AI生态的共建中来。在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等复杂场景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单独提供所有所需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只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学术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开放合作,共同解决标准兼容、数据共享、安全隐私等共性问题,才能加速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降低企业采纳AI的门槛,最终实现普惠的智能转型。
构建竞争壁垒的三维战略:前瞻性布局与社会责任
杨旭在论述中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未来AI竞争力的“三维发展战略”,这展现了头部企业对于AI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考与战略前瞻性:
- 技术全球化与创新本土化的平衡:AI技术的发展既要拥抱全球最前沿的通用能力,又要深入理解并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的独特需求和文化背景。这意味着在通用AI模型研发上保持国际领先,但在具体应用和数据合规方面,则需进行深度本土化创新。这种平衡策略能够确保AI解决方案既具备全球竞争力,又能有效解决本地用户的实际问题。
- 垂直产业协作网络的建立:AI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赋能具体产业的能力上。通过与医疗、金融、制造、能源等垂直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开发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能够将通用AI技术转化为解决特定行业痛点的专业工具。这种深度协作不仅能加速AI落地,还能形成数据飞轮效应,不断优化行业模型。
- 普惠责任的践行:AI的普及和发展必须伴随着对其社会影响的深思。杨旭特别强调,将能源消耗、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隐私保护等社会关切纳入AI技术路线图,是负责任的企业应有的担当。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关键。例如,开发更节能的AI算法和硬件,设计更严格的数据安全防护机制,确保AI决策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都将增强用户和社会的信任,从而为AI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这种立体化布局,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上升到社会价值和伦理的高度。它昭示着,真正的AI领先者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安全、普惠的未来。
回归本质:AI的价值重塑与产业未来
杨旭的深度论述最终引导我们进行一个根本性思考: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当前行业中弥漫着一种浮躁情绪,往往过分强调AI替代人类工作的能力,或将其视为一种技术炫技。然而,杨旭犀利地指出,AI的真正精髓并非在于简单地替代人力,而在于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释放数据潜能,从而提升生产力,优化决策流程,并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服务。
当AI行业从技术层面的“跑马圈地”转向价值落地的“深耕细作”时,那些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切实效益的AI应用,才能经受住市场的严峻考验。这意味着,AI的重心将从算法模型本身转向与具体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从追求通用性转向强调专业化与定制化。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AI的价值在于通过分析海量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精准预测需求波动,优化库存管理,从而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响应速度。这远比仅仅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搬运的价值要深远得多。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投资AI不再仅仅是购买技术工具,更是投资于数据的活化、流程的智能化以及决策的精准化。AI的未来,将属于那些能够深刻理解行业痛点,善于挖掘数据价值,并能够构建完整、高效价值闭环的企业。它们将成为这场智能革命中的真正赢家,引领社会走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且富有韧性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