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美国AI战略:白宫“去监管化”路径能否引领全球智能新格局?

1

AI竞赛:美国白宫的“去监管化”宏图

近日,美国白宫隆重推出一份题为《赢得竞争:美国AI行动计划》的25页文件,其核心目标是借由放宽监管、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及深化国际伙伴关系,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地位。这份由总统科学技术助理迈克尔·克拉齐奥斯与AI和加密货币特别顾问戴维·萨克斯共同起草的蓝图,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定位为一场攸关国运的全球竞赛,其中尤为强调与中国等竞争对手的较量。然而,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一经公布,便立即引来了各方的强烈质疑,许多批评人士认为,这更像是为大型科技公司量身定制的“厚礼”。

文件开宗明义地将AI誉为一场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与文艺复兴”于一体的颠覆性力量。它明确呼吁移除那些被认为阻碍私营部门创新的监管壁垒,并直接推翻了拜登政府时期的一系列政策,例如曾旨在规范AI模型安全措施的第14110号行政命令。此项命令在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上任首日便被废止,这无疑传递出明确的信号:新政府将采取截然不同的AI发展路径。报告强调:“谁拥有最大的AI生态系统,谁就能制定全球AI标准,并从中获取广泛的经济与军事利益。”这一论调将当前的AI竞争与上世纪60年代的美苏太空竞赛相提并论,凸显出其所承载的国家战略意义。

政策核心:创新、基建与国际策略

该计划的政策建议围绕三大支柱展开:创新、基础设施和国际外交。在创新方面,文件要求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与各联邦机构合作,识别并修订那些“不必要地阻碍AI开发或部署”的法规。联邦贸易委员会也被指示审查前任政府启动的所有调查,以确保它们不会“不当加重AI创新的责任负担”。这意味着,未来针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垄断或消费者保护调查,可能会在“促进AI创新”的名义下被重新审视或撤销,这无疑会为科技巨头提供更大的腾挪空间。

基础设施:AI时代的“大兴土木”

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行动计划直言不讳地指出:“AI是现代生活中第一个挑战美国构建比现有规模大得多的能源生产能力的数字服务。”为满足这一天文数字般的能源需求,该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激进措施,包括: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的新豁免条款,简化数据中心的环境许可审批流程;开放联邦土地用于数据中心建设;以及全面升级国家电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举措都将“明确拒绝激进的气候教条和官僚繁文缛节”,这预示着环境法规在AI发展面前可能会被大幅度削弱,引发了环保主义者的深切忧虑。文件推崇“大兴土木!”(Build, Baby, Build!)的口号,这与特朗普总统此前的竞选口号不谋而合,显示出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同时,计划承诺将通过CHIPS项目办公室恢复半导体制造业,但会“剥离不必要的政策要求”,这意味着在芯片制造方面,可能也会削减对劳工标准或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附加限制。

技术与安全:美国AI的全球定位

在技术层面,该计划指示美国商务部修订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AI风险管理框架,明确“消除对错误信息、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引用”。这意味着,在联邦采购中,将优先选择那些被认为“客观且不受自上而下意识形态偏见影响”的AI系统。这一导向引发了关于AI系统潜在偏见、以及政府在定义“客观”标准中可能扮演角色的广泛讨论。此外,文件强烈支持开源AI模型的发展,并呼吁向盟友出口美国AI技术,同时明确阻止被特朗普政府认定为“对手”的国家(如中国)获取美国先进技术。安全提案则涵盖了构建高安全级别的军事数据中心,并警告称,先进的AI系统“可能在网络攻击和武器开发方面带来新型国家安全风险”,强调了对AI潜在军事应用和风险的防范。

白宫南草坪

批评浪潮:“人民的AI行动计划”的呼声

在白宫发布其AI计划之前,一个由90多个组织组成的联盟便提前发布了一份与之抗衡的《人民的AI行动计划》。该联盟将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定性为“对科技行业的巨额馈赠”,认为其优先考虑企业利益而非公共福祉。这一联盟汇集了劳工工会、环境正义团体和消费者保护非营利组织,其声音代表了对AI发展方向的另一重深刻思考。

AI Now研究所的联合执行董事萨拉·迈尔斯·韦斯特和安巴·卡克表示:“白宫的AI行动计划是由那些热衷于开发‘对我们’而非‘为我们’的AI的大科技利益集团所撰写。” 联盟声明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不能让大科技和大石油的游说者来制定AI和经济的规则,而这会牺牲我们的自由和平等、工人家庭的福祉,甚至是我们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所有这些都受到不受约束和不负责任的AI推广的影响。”

该联盟的担忧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上:数据中心的巨大环境影响,AI可能造成的就业岗位流失,以及对AI安全标准缺乏有意义的规范。韦斯特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这项技术的推出正在以压低工资、贬低我们工作的方式进行,它正在损害我们的环境并影响社区健康。” 全国护士联合会主席凯茜·肯尼迪指出,护士们“反对我们的患者被用作未经监管和未经测试的AI技术的实验品”,她们支持AI用于改善患者护理,而非“被行业用于削减劳动力成本、增加利润,从而牺牲患者利益”。

对于这些批评,白宫则予以驳斥。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发言人维多利亚·拉西维塔对《华盛顿邮报》表示:“这种恐惧心态正是中国在拜登政府时期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她强调:“人工智能是我们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核心。将美国放在首位意味着确保新兴技术和创新能够在美国本土蓬勃发展,而不是落入我们的外国对手手中。”

白宫南草坪景观

深层思考:创新、监管与社会福祉的平衡

当前这场围绕美国AI战略的激烈辩论,深刻揭示了在推动技术进步与保障社会福祉之间所面临的复杂权衡。特朗普政府的“去监管化”路径,无疑旨在通过解除束缚来最大化创新速度和市场活力。其理念是,快速迭代和市场竞争自然会筛选出最佳技术,并最终带来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然而,这种策略也伴随着显著的风险:在缺乏足够外部约束的情况下,AI的快速发展可能带来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固化、大规模失业冲击、以及由数据中心能耗引发的环境危机等一系列不可逆的社会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人民的AI行动计划”代表了一种更侧重于审慎和责任的AI发展观。它强调AI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而非仅仅是资本的扩张工具。这不仅关乎技术伦理和安全,更触及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核心议题。它主张,在AI部署之前,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管框架,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确保公众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利。这种立场认识到,AI的强大力量需要与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相匹配,以避免技术失控或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平等。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场AI竞赛远不止是技术实力上的较量,更是关于未来社会如何构建、价值如何分配、以及谁来定义技术发展规则的深层博弈。美国白宫的计划,虽然旨在巩固其全球科技霸主地位,但也同时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速度与安全,哪个是优先考量?全球各国在制定AI政策时,都将面临类似的挑战。一个真正“赢得”AI竞赛的国家,或许不仅仅是技术最先进的,更是能最有效地平衡创新活力与社会福祉,构建起一个既能充分释放AI潜力、又能有效规避其风险的负责任生态系统的国家。最终,这场争论将如何演变,以及美国在AI领域的政策走向将对全球产生何种影响,仍有待时间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AI的未来,需要各方持续的对话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