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产业革新与未来图景:上海WAIC深度洞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格局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创新高地,正成为这场技术浪新潮的焦点。观察发现,资本、人才与前沿技术在此汇聚,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未来图景。在过去半年中,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异军突起,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更在国内创投生态中激起了巨大涟漪,让更多初创企业看到了参与AI浪潮的黄金机遇。
然而,伴随高歌猛进的态势,一股“AI焦虑”也悄然滋生。如何在汹涌的AI红利中把握先机,避免被时代淘汰,成为当下企业与个体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与众多行业观察者、技术领袖及创新创业者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一系列有助于消解这种焦虑的积极信号,预示着人工智能正从概念走向更广阔的现实应用,开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篇章。
从“无所不能”到精准赋能:市场预期的演变
在AI营销的狂潮中,市场曾一度弥漫着对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过高期待。部分自媒体和厂商倾向于使用“震撼”、“颠覆”、“封神”等夸张词汇,极力渲染AI的强大功能。这种过度宣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与客户之间对AI应用能力认知的偏差。有软件上市公司技术负责人坦言,面对客户“友商都能做到,为何你们不行”的质问,他们常常陷入无奈,因为许多宣传中的功能在现实中尚无法完全兑现。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恶意营销”的背后,却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市场对AI的关注度与投入。令人欣喜的是,客户对AI的预算投入显著增加。去年尚需数月才能敲开的客户大门,今年在DeepSeek等大模型热度高涨后,客户反而主动寻求合作。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在尚未明确具体应用场景的情况下,便预留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AI专项预算,旨在积极探索。这反映出市场对于AI技术潜力的普遍认可与迫切的探索欲望,即使需求尚处于模糊阶段,也愿意先行投入,以期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蓬勃发展,无疑是这一市场趋势的最佳佐证。WAIC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其规模与影响力屡创新高。今年参展企业数量达到800余家,是首届的5.5倍;逾3000项前沿产品集中亮相;线下观众更是突破35万人次,门票供不应求,盛况空前。这不仅彰显了WAIC在全球AI领域的旗舰地位,更折射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深厚潜力。从WAIC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化的轨迹。DeepSeek等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无疑为产业端AI应用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得风险投资开始向更广泛的创业者群体倾斜。当下,技术迭代、资本涌入、人才汇聚,共同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产业画卷,预示着一个充满兴奋与机遇的时代正在到来。
边缘欲望的崛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安放
在WAIC展会现场的深入探访中,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是“边缘欲望”的显著崛起。这意味着那些曾经被视为小众的、非主流的,甚至看似“不切实际”的普通人需求,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逐步被看见、被满足。曾经因高昂技术门槛而受限的奇思妙想,如今得以安放,不必再遥遥无期地等待。
例如,在展会中体验到的AI数字人版左宗棠,不仅能进行基本对话,甚至可以根据指令讲笑话,尽管其文言表达颇具挑战性。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AI在历史文化传承、互动教育以及虚拟陪伴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尝试。这种交互体验突破了传统认知,为历史人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此外,现场还出现了体量更为庞大的AI智能体,它们不仅拥有逼真的互动能力,更在情绪价值提供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这些“酷”的存在,即使无法承担体力劳动,其观赏性和互动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展会体验,体现了AI在情感连接和美学表达上的潜力。
一些创业团队的命名也颇具深意,例如“不切实际”团队展出的桌面调酒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将“月亮的味道”、“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等高度抽象、主观的描述,通过内置AI大模型,量化拆解为具体的原料配比,从而实现个性化调酒。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对人类感官体验深层理解的尝试,将饮食这一日常行为转化为富有诗意的互动体验。它象征着AI如何将“不着边际”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触及的现实,赋予生活更多艺术性和个性化色彩。
类似的应用层出不穷,如AI调香、AI珠宝设计等,均是通过AI将用户的抽象创意具象化为实际方案。其中,“小鹿光年”AI回忆录产品,则展现了AI温情的一面。它允许老年人通过口述方式,在AI引导下讲述个人经历,最终由AI自动整理并生成完整的个人传记。这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关于建立个人“博物馆”的理念不谋而合,使得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史记”,记录独特的生命轨迹,实现自我认知与情感传承。
此外,虚拟AI实习、游戏AI教练、智能匹配平台、扫床除螨机器人、AI理财顾问等多元化应用也竞相亮相,每一个都映射出AI技术在不同垂直领域释放的巨大潜能。智能硬件服务商的CTO感叹,大模型的普及极大地拉低了智能产品开发的技术门槛。如今,利用AI工具开发一款新App的难度,正日益接近于撰写一篇公众号文章。这种技术壁垒的瓦解,催生了大量曾经因技术限制而无法实现的内在需求,进而引发了新商业范式的崛起。设计师、艺术家、手艺人,乃至任何一个拥有独特想法的普通人,都能成为产品的定义者、创造者和销售者。那些曾经被搁置的小众、非商业甚至“离谱”的构想,如今不必再依赖他人,每个人都能亲手实现自己的创意。这标志着一个“人人都是创业者,人人皆可定义产品”的时代已然来临。
“非人类”组织的管理挑战与人机共生的未来
深入观察展会和论坛,一个显著的趋势是软件开发商的角色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提供工具,而是开始提供“员工”,即具备独立决策和执行能力的“生命体”。例如,除了常见的客服机器人,现场还展示了AI数字人教练,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销售技巧、入职培训等专业指导;工厂中的AI检修员;以及品牌营销宗师等虚拟角色。许多产品直接打出“数字员工批量复制”的宣传语,预示着企业运营模式的深远变革。
评价一个AI产品的标准,也逐渐向人类员工的评价体系靠拢:情商高、聪明、能干活、成本效益高。这进一步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也引发了对“AI落地”本质的思考——即如何将AI智能体的业务水准从“小学生”提升至“专业人士”级别。未来,企业购买的将不再是单一功能模块,而是雇佣一个个“数字员工”或“数字专家”,开启真正的“人机共生”模式。
这种趋势与学者张笑宇在《AI文明史·前史》中提出的“放弃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不谋而合。他预言,AI将成为人类之外的另一种高级智慧物种,甚至可能比人类更为智能。这一颠覆性观点正日益接近现实。随着AI智能体的普及,我们或许很快就需要学习如何管理“非人类”组织,每个人都将面临指挥大量AI员工协同工作的挑战,这无疑将重塑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
令人欣慰的是,WAIC现场传递出的另一重信号是“没有年轻崇拜”。当下人工智能圈内,部分投资机构和创业社区热衷于宣扬“Z世代偏爱”、“唯年轻人是从”的观念,甚至将年龄视为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出一种虚假的“身份认同”和“圈层优越感”。然而,在WAIC的讲台和展位上,发言者、讲解员、创业者乃至参会者,仍以中年群体为主,他们才是推动AI技术走向真实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表明,当AI技术走出小圈子,真正进入广阔的商业应用场景时,其核心竞争力依然是产品实力和技术兑现能力,而非空洞的标签式社交站队。渲染“年轻崇拜”和贩卖“年龄焦虑”的本质,都是为了自身获利的商业策略,并不能真正体现其先锋性。未来的世界,将更加注重实效与价值创造,而不是基于年龄的刻板印象。这无疑为所有投身AI浪潮的参与者带来了积极的预期:只要有实力、有创新,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变革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享AI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