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人文社科再添新锐:14位顶尖学者如何定义未来交叉学科研究?

1

麻省理工学院(MIT)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SHASS)近日迎来一批卓越的新学术力量,共有14位杰出教授正式加入其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团队。这些学者不仅背景多元,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与前瞻性的洞察。他们的到来,无疑将为MIT的学术生态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人文社科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深度变革与创新发展。

AI快讯

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的革新者

**永见直树(Naoki Egami)**以政治学副教授的身份加入MIT,并兼任数据、系统与社会研究所的教职人员。他专注于政治方法论,致力于开发适用于政治科学及更广阔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型统计方法。永见教授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前沿方向:外部效度与泛化能力、社会科学中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以及网络与空间数据下的因果推断。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顶尖学术期刊,如《美国政治学评论》、《美国政治科学杂志》等,彰显了其在量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与创新精神,对于提升实证研究的严谨性与可靠性具有里程碑意义。

**瓦伦丁·菲格罗亚(Valentin Figueroa)**作为政治学助理教授加盟。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历史上的国家构建、意识形态变迁以及科学创新,特别关注西欧和拉丁美洲地区。菲格罗亚教授目前正在撰写一部专著,旨在考察早期现代欧洲父权制行政体系的瓦解以及官僚国家兴起的历史进程。他的工作为理解现代国家治理的根源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揭示了国家制度演进的复杂性和多线性,对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治理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贝利·弗莱尼根(Bailey Flanigan)**在政治学系和MIT施瓦茨曼计算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拥有双重任命。她的研究融合了社会选择理论、博弈论、算法、统计学和调查方法等跨学科工具,旨在推进政治方法论并强化民主进程中的公众参与。弗莱尼根教授特别关注抽样算法、意见测量与偏好启发,以及审议型微型公众和参与式预算等民主创新形式的设计。她的工作不仅从理论层面优化了民主决策机制,更在实践层面探索了如何利用计算科学赋能公民参与,提升民主治理的效率与公平性。

语言、哲学与知识探求

**蕾切尔·弗雷泽(Rachel Fraser)**担任语言学与哲学系副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知识论、语言学、女权主义、美学和政治哲学。目前,弗雷泽教授的主要项目是一部关于叙事知识论的专著手稿。这部著作有望为我们理解知识的构建方式,特别是通过故事和叙事形态进行的知识传递与形成,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深刻见解,挑战了传统上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单一化认知,为理解信息传播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多维视角。

**布莱恩·海登(Brian Hedden)**作为语言学与哲学系的教授,同样在MIT施瓦茨曼计算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拥有联合任命。他的研究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形成信念并做出决策,涉足知识论、决策理论和伦理学,包括人工智能伦理。海登教授的著作《无需个体的原因:理性、身份与时间》以及多篇关于集体行动问题、法律证据标准、算法公平性与政治极化等主题的文章,都体现了他对复杂社会伦理挑战的深刻思考。他的工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引导我们深思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平衡。

**巴尔·卢松(Bar Luzon)**作为语言学与哲学系的助理教授加入。她的研究专注于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卢松教授的研究核心是表征的本质与现实的结构。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她深入分析了心智内容、形而上学决定论、心智表征的载体,以及真理与不同认知概念之间的联系。她的工作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类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互动机制,对于构建更完善的认知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维奥拉·施密特(Viola Schmitt)**担任语言学与哲学系副教授。她是一位专注于语义学的语言学家,其大部分工作致力于理解人类语言意义的一般性约束,即规范人类语言能够表达何种意义以及语言如何封装意义的原则。施密特教授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语言认知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为跨文化交流和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她通过精细的语义分析,为我们洞察语言深层逻辑提供了新的路径。

媒体、艺术与文化洞察

**丽贝卡·拉森(Rebekah Larsen)**担任比较媒体研究/写作项目助理教授。作为一名媒体社会学家,她的研究揭示并分析了被忽视的媒体生态系统,特别关注这些系统中的社会技术变革和权力关系。拉森教授近期研究的学术案例包括犹他州农村地区的保守派电台、由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审查合同资助的新全球事实核查网络,以及围绕2010年代一项有争议的隐私法规对记者和活动家的搜索引擎操纵。她的工作揭示了信息传播与权力结构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对理解数字时代的舆论形成与公民参与具有重要启示。

**贝卡·刘易斯(Becca Lewis)**作为比较媒体研究/写作项目的助理教授加入。她是一位跨学科的学者,主要研究硅谷和网络右翼政治的兴起。刘易斯教授的工作揭示了媒体操纵、虚假信息以及右翼数字媒体的运作机制,这些议题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她在数据与社会研究所发布了关于媒体操纵和虚假信息的旗舰报告,并在桑迪胡克枪击案受害者家长起诉亚历克斯·琼斯的诽谤案中担任专家证人。其研究对于理解当代政治传播与社会极化现象提供了宝贵见解,为应对数字时代的信息挑战提供了智力支持。

**安吉拉·赛尼(Angela Saini)**担任比较媒体研究/写作项目助理教授。她既是科学记者也是知名作家,曾为BBC制作电视和广播纪录片,其文章刊登于《国家地理》、《连线》、《科学》和《外交政策》等知名刊物。赛尼教授出版的四本书籍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她2019年的畅销书《优越:种族科学的回归》入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决赛,而她最新的著作《父权制:不平等的起源》则入围奥威尔政治写作奖决赛。她的作品深刻剖析了科学、社会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挑战了既有的偏见与不平等观念,展现了科学传播在推动社会公正方面的强大力量。

历史与数字时代的交汇

**本·林德奎斯特(Ben Lindquist)**担任历史系助理教授,并同时在MIT施瓦茨曼计算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任职。他的研究探讨了计算技术在历史上如何与宗教、情感和发散性思维等观念相互交织。他的首部著作《感受机器》(The Feeling Machine)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签约,追溯了合成语音的历史,并追问情感是如何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对象的。林德奎斯特教授的工作为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互动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揭示了技术发展背后的人文维度,为我们重新审视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音乐艺术与科技前沿

**帕斯卡尔·勒博夫(Pascal Le Boeuf)**作为音乐与戏剧艺术系助理教授加入。被《纽约时报》誉为“时尚、新颖”、“超流畅”且“摇滚的作曲家”的勒博夫教授,是一位格莱美奖得主,集作曲家、爵士钢琴家和制作人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作品涵盖即兴音乐,并将基于记谱法的室内乐与基于制作的技术进行融合。勒博夫教授的研究和创作实践,展现了音乐艺术在数字时代下的无限可能性,为传统音乐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引领了跨界艺术创作的新潮流。

**马克·劳(Mark Rau)**担任音乐与戏剧艺术系助理教授,同时在MIT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拥有联合任命。他参与了专注于音乐技术的研究生课程开发,并对音乐声学、振动与声学测量、音频信号处理和物理建模合成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作为一名终身音乐家,他的研究重心是乐器和创新音频效果,致力于通过工程学方法来提升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探索了科技在拓展音乐表现边界上的巨大潜力。

**巴黎·斯马拉格迪斯(Paris Smaragdis)**以教授身份加入音乐与戏剧艺术系,并在MIT施瓦茨曼计算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拥有联合任命。他的研究位于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的交汇点,特别是与声音和音乐相关的领域。斯马拉格迪斯教授曾是三菱电机研究实验室和Adobe研究室的资深研究科学家,以及亚马逊AWS的学者。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授15年,期间主导设计了“计算机科学+音乐”项目,并担任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的副主任。他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音乐信息检索、音频分离和音源识别等领域的发展,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未来智能音频技术的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展望未来:多学科融合的深远影响

这14位新晋教授的加入,不仅显著增强了麻省理工学院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整体研究实力,更预示着学院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将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各自在政治、语言、哲学、媒体、历史、音乐艺术与计算等领域的深厚造诣,将共同构筑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环境。在当前全球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这些顶尖学者的集结,无疑将加速前沿理论的突破,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MIT的智慧与力量。他们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贡献,共同书写MIT人文社科领域的新篇章,引领未来学术研究的新范式,为全球高等教育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