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清洁自动化浪潮中,扫地机器人无疑是焦点,然而许多用户却常遭遇“智能帮手”变“扫地爹”的窘境。频繁的毛发缠绕清理、基站脏污的手动清洗、以及机器卡顿后的解救,这些痛点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当以无人机空间智能著称的大疆(DJI)宣布进军扫地机器人领域,推出其ROMO系列时,业界充满好奇:一家在三维空间感知和运动控制领域达到顶尖水平的公司,能否将其技术优势成功“降维”应用于复杂的二维地面清洁,并真正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
外观与结构设计理念:彰显技术自信
传统的扫地机器人基站设计往往趋于同质化,以封闭的白色家电风格为主。然而,DJI ROMO的基站设计却独树一帜。其上半部分采用了一体化的半透明外壳,将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水路系统和电路板清晰地展现在用户眼前。大疆官方表示,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初代iMac,旨在通过这种“透视”感来彰显其对内部工程的极致自信与技术实力,突破了传统家电的视觉边界。
这种设计并非仅停留在美学层面,更兼顾了实用性。基站巧妙地实现了“内外分区”:清水箱、污水箱、尘袋和清洁液仓等需要用户频繁接触和操作的部分,都科学地布置在外侧,便于取用和维护。而水泵、风机、降噪结构等核心功能部件,则被稳固地隐藏在透明外壳之下。这种“将复杂留给自己,将简单呈现给用户”的设计哲学,极大地提升了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尽管半透明外壳的长期耐用性和抗划痕能力仍需市场检验,但其以开放姿态展现科技细节的勇气,值得肯定。
机器人本体的设计则延续了大疆一贯的简洁与务实。最显著的创新在于,ROMO取消了市面上扫地机器人常见的顶部凸起的旋转式激光雷达(LDS)模块,转而采用体积更小的固态激光雷达。这一技术选型带来的直接益处是显著降低了机身高度,使机器人能够轻松穿梭于更低矮的家具底部,覆盖传统扫地机难以企及的区域。在复杂多变的家居环境中,例如各种柜子和椅子下方,ROMO凭借其低矮的机身高度,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通行能力,避免了传统LDS机器人在触碰到雷达凸起后才触发避障的滞后情况,有效提升了清洁效率与覆盖范围。
空间感知与智能导航策略:无人机技术的地面赋能
DJI ROMO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空间智能”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其导航与避障系统并非简单地堆砌传感器,而是通过一对高精度双目鱼眼视觉传感器,配合三颗广视角固态激光雷达协同工作,构建起一套多维融合感知体系。
这套硬件组合为ROMO提供了异常宽广的感知视野,官方数据显示前视角度可达170度,环绕感知更是高达285度。在实际运行中,最直观的体验是其路径规划的流畅性与前瞻性。不同于许多机器人到达墙角或障碍物边缘时常见的“停顿-后退-观察-再前进”的迟疑动作,ROMO能够凭借其卓越的感知能力,“预见”转角后的环境,从而提前规划最优路径,实现无缝且高效的转弯和避障。这种“预见性规划”显著提升了清洁效率,并降低了碰撞风险。
为了全面检验其性能,我们模拟了典型的家庭场景,设置了包括散落的数据线、小颗粒积木、宠物玩具、拖鞋,以及行业公认的挑战——细长的桌椅腿和玻璃门等常见障碍物。ROMO的表现确实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它能够以毫米级的精度灵活绕开细小的数据线,而非等待碰撞后才进行转向;面对地面上分散的积木,它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识别并规避;在桌椅腿密集的复杂环境中,ROMO也能展现出卓越的穿梭能力,有效避免了卡困。
这种优异表现的背后,是其复杂而高效的融合感知技术在发挥作用。双目视觉系统负责构建物体的三维轮廓和距离信息,尤其擅长识别地面上的精细障碍物;而固态激光雷达作为主动光源,即使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也能提供可靠的深度信息,并有效应对玻璃、镜面等纯视觉方案难以识别的透明或反光材质。最终,这些异构数据被送入高级算法引擎,不仅让ROMO“看到”了环境,更使其能够“理解”这些障碍物的属性和位置,从而做出精准且前瞻性的避障决策,显著减少了传统机器人常见的碰撞和卡滞现象。大疆工程师在访谈中曾透露,项目初期曾尝试成本更高的工业级激光雷达,但发现它虽能识别立起的牙签,却对平躺在地的牙签无能为力。最终团队选择了视觉与固态激光雷达融合的方案,这正是为特定场景(家庭地面清洁)选择最合适技术而非盲目堆砌昂贵技术的典范。
除了强大的硬件,DJI Home App中针对ROMO的界面设计也令人眼前一亮。在扫地机器人配套App中,如此强调设计感的软件体验实属罕见,其清晰直观的操作逻辑与机器人本体的硬件ID设计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ROMO独特的品牌调性与用户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大疆还在App中为ROMO特别设计了“遥控模式”。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遥控机器人,还能让机器人充当一个可移动的摄像头,实时查看家中状况,体验一种独特的“贴地飞行”视角。
这项功能超越了简单的清洁范畴,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乐趣,甚至可以作为“赛博逗猫棒”与宠物互动,或者进行远程语音喊话。这种将无人机FPV(第一人称视角)操控乐趣融入扫地机器人的创新,是大疆技术基因的又一体现,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实用性与娱乐性。
清洁效能与结构创新:直击顽固痛点
在扫地机器人市场高度“内卷”的当下,智能避障仅是基础,最终仍需回归到“清洁能力”这一核心命题。DJI ROMO在扫地环节的核心创新是其双旋臂设计的胶毛一体刷。在模拟日常家庭环境,混合湿碎纸屑和宠物毛发进行测试后,翻转机身检查发现,刷体末端仅有极少量长发轻微缠绕,并未出现传统滚刷常见的严重缠死情况。尽管“0缠绕”的宣传语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带有一定夸张成分,但就解决毛发缠绕这一普遍痛点而言,ROMO的效果确实明显优于市面上许多单滚刷设计的竞品。
在拖地性能方面,ROMO凭借其两块达到2.5厘米厚的加厚拖布,以及一个行业领先的164毫升超大机载水箱,展现出卓越的擦洗能力。在测试风干的咖啡渍和酱油渍时,加厚的拖布配合持续的下压力,能实现出色的擦洗效果。此外,更大的机载水箱确保了在清扫大户型时,拖布能长时间保持湿润,维持清洁效果的一致性,避免了“前湿后干”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双旋转拖布方案在处理大量液体污渍时,与一些采用滚筒拖布并能实时自清洁的产品在清洁逻辑上存在差异,后者理论上能更完善地避免出现“以脏拖脏”的情况,但ROMO的设计更偏向于日常维护的便利性。
ROMO还配备了“飓风模式”,这一命名灵感显然来自于大疆无人机的“运动模式”,象征着其在清洁效能上的强劲爆发力。
作为长期使用扫地机的用户,ROMO首款产品在清洁结构上真正带来了“痛点被解决”的创新,那就是它在边角清洁方式上的突破。其搭载的“柔性双机械臂”在我们的测试中表现出色。当机器人感知到墙角、桌腿等边缘时,底部的两个小型机械臂会根据实时地图独立地向外精准伸出,将边刷推送到墙角最深处,或完美贴合桌腿的弧形边缘。这与市面上一些只能在90度墙角做一次固定伸出动作的单机械臂方案相比,适用场景更广,覆盖更彻底。大疆宣称的“全屋100%覆盖率”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但必须承认,在解决扫地机器人“最后一厘米”的清洁盲区问题上,这套柔性双机械臂方案无疑是目前市场上最有效、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之一。
基站设计与维护体验革新:彻底回应“扫地爹”现象
许多高端扫地机器人虽然功能强大,但其基站的日常维护却成了新的负担,让用户从“伺候机器人”变成了“伺候基站”。DJI ROMO在设计上似乎下定决心要彻底根除这些“二阶杂务”,正面回应了“扫地爹”现象。
大疆研发团队曾透露,项目初期虽然考虑过滚筒式拖布方案,但在测试中发现机载污水箱会因此变得极难清理且易产生异味,同时滚筒的毛发缠绕问题也更为严重。最终,团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取舍:放弃在少数极端场景下可能表现更强的滚筒方案,以换取日常使用中压倒性的免维护便利性,这体现了工程师对用户实际痛点的深刻理解与务实考量。
这一理念在ROMO的基站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机器人返回基站后,基站通过高压水流对拖布进行彻底冲洗,随后通过一个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16毫米大口径吸污口,将脏水和清洗产生的残渣迅速吸走,从根本上杜绝了堵塞的可能性。然而,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在于,ROMO的基站彻底取消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可拆卸清洗盘和滤网。
在许多主流高端机型上,这个清洗盘往往是污垢、毛发和水垢的重灾区,用户需要定期将其拆下,忍受着恶臭和黏腻感费力地刷洗。ROMO通过一体化的拖布盘设计和强大直接的排污管道,使得污物无处藏身,直接被高效排入污水箱,从而彻底根除了整个系统中最令人不悦、最耗费精力的维护环节。这种设计创新真正实现了基站的“自我清洁”,极大地减轻了用户的维护负担。
此外,对用户便利性的追求也体现在集尘风道的设计上。ROMO的集尘风道设计得比许多竞品更短、更宽、更直,大大降低了因大块碎屑或宠物毛团堵塞导致集尘失败的概率,进一步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低维护需求。可以说,从清理滚刷的频率,到清洗基站的麻烦,ROMO的一系列创新设计都显著减少了用户需要手动干预的环节和频率,将“省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智能清洁的未来:极致省心的价值主张
大疆ROMO并非一款追求面面俱到的“水桶机”,而是一款特点鲜明、针对性极强的产品。它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工程取舍,展现了成熟的系统设计思维:
- 舍弃传统旋转LDS:以更低的机身高度和更一体化的设计,换取更强的家具底部通行能力。
- 舍弃部分滚筒拖布方案的极致清洁力:以换取用户长期压倒性的免维护体验,避免基站脏污问题。
- 舍弃简单的单机械臂模仿:坚持自研更高效、适应性更强的柔性双臂边角清洁系统,解决“最后一厘米”的盲区痛点。
这些战略性的设计选择,清晰地指向了当前高端扫地机器人用户的核心痛点:避障不够智能、边角清洁不到位、以及基站维护繁琐。从这个角度来看,ROMO充满象征属性的透明基站,更像是一个宣言:它所展示的不仅是内部的精密结构,更是一种以解决用户真实痛点为优先、而非盲目堆砌参数的造物理念。它可能不是在所有单一测试项目中都得分最高的选手,但通过系统性的创新,它确实为终结“扫地爹”的尴尬体验,提供了目前市场上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之一。
对于那些追求极致省心、愿意为优秀工程设计买单的用户来说,DJI ROMO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项。它并非市面上第一款扫地机器人,但它极有可能成为第一款真正让你忘记它存在的机器人。这,或许就是对“扫地爹”这个词,最彻底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