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崛起无疑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从提升效率到创造全新服务,其潜力无限。然而,伴随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是其在商业实践中可能引发的伦理与社会公平争议。近期,航空巨头达美航空扩展AI定价测试的举动,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美国国会议员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质疑。批评者担忧,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定价策略,可能预示着“廉价机票”时代的终结,并开启一个以个人数据为依据的“掠夺性监控定价”新纪元。
AI定价的争议焦点与立法回应
达美航空宣布将通过AI系统设定约20%的票价,这引发了关于AI是否会被用于基于消费者个人数据进行价格歧视,甚至操纵工资的激烈辩论。为此,美国民主党众议员格雷格·卡萨尔和拉希达·特莱布迅速提出了《制止AI价格欺诈与工资操纵法案》(Stop AI Price Gouging and Wage Fixing Act)。该法案的核心目标是明确禁止公司利用“基于监控”的AI系统来提高商品价格或降低员工工资以增加利润。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任何因公司不当使用AI而受到损害的个人,都将有权提起诉讼。
法案中明确指出,所谓“不当使用AI”包括但不限于: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渴望程度”及其“最高支付意愿”来制定更高价格,以及根据员工的“财务状况、个人关系和人口统计数据”来支付更低工资。例如,法案特别提到了某些送餐服务可能根据司机接单模式降低其工资,以及医疗保健公司通过算法操纵竞价来决定护士薪酬而非其工作绩效的案例。这些实践凸显了AI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和剥削性风险。
行业立场与监管困境
面对立法者的质疑,达美航空方面回应称,其AI系统并非基于个人信息进行个性化定价,而是主要用于预测航班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如燃油成本),并综合考量多种未公开变量,同时从历史定价决策中学习。尽管如此,达美也承认AI会受到客户购买行为、需求模式以及竞争性报价等因素的影响,这正是立法者和批评者担忧其可能导致“个性化定价”的灰色地带。这种解释凸显了“动态定价”与“掠夺性个性化定价”之间的界限模糊,亟需更为清晰的行业标准和监管定义。
除了达美航空,亚马逊、克罗格(Kroger)等零售巨头以及一些网约车应用,也因涉嫌采用“基于监控的定价”而受到关注,例如在用户手机电量较低时收取更高费用。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当算法渗透到商业决策的核心,如何在效率提升与公平原则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巨大挑战。
扩大监管视野:FTC的介入与经济影响
早在此次立法动议之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已于今年1月启动了一项针对提供AI定价服务的八家公司(包括万事达卡、Revionics、Bloomreach等)的调查。FTC的初步结论指出,“这种做法的广泛采纳可能从根本上颠覆消费者购买产品和公司竞争的方式。”这一判断为立法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如“公共公民”(Public Citizen)和反垄断倡导团体“美国经济自由项目”(American Economic Liberties Project)均对《制止AI价格欺诈与工资操纵法案》表示了强烈支持。他们认为,AI监控定价和工资操纵是“剥削性做法”,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并剥夺消费者和工人的尊严。特别是,自疫情以来线上购物的爆炸式增长,伴随着杂货价格上涨26%的现象,被认为与旨在“从消费者手中榨取最后一分钱”的新技术密切相关。
法律专家指出,该法案若通过,将为那些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遭受AI监控的消费者和工人提供多种申诉途径,包括通过州政府、FTC以及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提起诉讼。任何违反行为都可能导致公司支付不公平交易差价或3000美元(以较高者为准)的赔偿金,而故意违规行为的赔偿金甚至可能翻三倍。这为受害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追索权。
政治博弈与未来展望
然而,该法案能否获得足够多的跨党派支持仍是未知数。值得注意的是,共和党籍的FTC委员们此前曾投票反对发布关于AI监控定价和工资设定潜在担忧的报告,认为该报告发布过于仓促且具有政治化色彩。尽管如此,他们也承认,当最终报告完成时,其内容对于理解消费者私人数据如何影响其经济利益,以及未来隐私法律的制定,都将具有重要价值。
在数字经济时代,AI技术作为强大的工具,其应用边界的划定至关重要。本次立法尝试正是为了在技术创新与社会公平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它不仅仅关乎达美航空的定价策略或某些公司的薪酬机制,更是对人工智能伦理、数据隐私、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等深层次问题的集体反思。未来,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鼓励技术创新,又能有效防范其潜在滥用,确保经济活动公平透明的法律框架,将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这要求政策制定者持续关注AI发展态势,并与技术专家、行业代表、消费者群体等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又兼顾社会福祉的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