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学的巨擘:彼得·特明如何革新我们对历史与当代经济的理解?

1

经济史学的革新者:彼得·特明教授的深远影响力与学术遗产

彼得·特明(Peter Temin),麻省理工学院(MIT)埃利沙·格雷二世经济学荣休教授,于2025年8月4日辞世,享年87岁。特明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史学家,更是一位以其严谨的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先驱。他将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计量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与范式转变

特明教授的职业生涯始于经济学领域正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在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等巨擘的引领下,经济学日益向定量化、数学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史学家们也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开始采纳新的经济理论工具和数据收集方法。这种被誉为“新经济史学”(或称“计量经济史学”)的方法,通过引入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彻底革新了对历史的研究。彼得·特明正是这一新方法的开拓者。他系统地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重新审视关键历史事件,并有力地证明了数据分析如何能够推翻长期以来被普遍接受的假设,从而开启了经济史研究的新纪元。

特明教授的早期研究聚焦于19世纪美国工业发展,这期间他确立了其标志性的研究方法:将严谨的经济理论与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相结合,以重新审视过去。他以对大萧条的广泛分析而闻名,其研究常常挑战传统观点。通过论证货币政策之外的因素——包括金本位制和消费者支出下降——是这场危机的关键驱动因素,特明教授帮助经济学家重新思考这场灾难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中的作用。

跨越时空的经济洞察:从罗马到工业革命

彼得·特明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共撰写了17部专著并主编了6部文集。他的研究领域令人惊叹地多样化,涵盖了从英国工业革命、罗马经济史到大萧条成因,以及其职业生涯后期对美国中产阶级衰落的分析。哈佛大学教授、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评价他为“一位独一无二的学者”,并指出他不仅是一位宏观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晚年还致力于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其间也涉猎了反垄断、医疗保健和罗马经济等议题。

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特明教授的研究范畴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和历史时期。他后期关于大萧条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危机的国际背景,并对我们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以及罗马经济的本质做出了重要贡献。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称赞特明教授是“经济史领域的巨人”,其工作触及了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严谨的研究支撑其独创性思想。阿西莫格鲁特别提到,特明挑战了工业革命侧重于少数行业技术变革的现代观点,转而强调英国经济的更广泛转型。他还与著名的古代史学家摩西·芬利(Moses Finley)展开辩论,主张尽管存在奴隶制,罗马经济中的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是有效运作的。特明教授的影响力和贡献是持久的,并将继续如此。

聚焦当代社会困境:双重经济与不平等的根源

即使在2009年退休后,特明教授依然活跃于研究和著述。他后期的大部分工作转向了当代美国经济及其根深蒂固的分裂。在他2017年的重要著作《消失的中产阶级:双重经济中的偏见与权力》(The Vanishing Middle Class: Prejudice and Power in a Dual Economy)中,他提出了美国已演变为一种“双重经济”的观点:一方面是繁荣的金融、技术和电子行业,另一方面则是以停滞机会为特征的低工资部门。

特明教授在这部著作中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特别是奴隶制及其遗留问题,如何在创造和延续经济鸿沟中发挥作用。他在2022年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从未同心:隔离美国的经济史》(Never Together: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a Segregated America)中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主题。虽然特明教授最著名的或许是其运用现代经济工具分析过去的工作,但他后期的研究表明,他同样擅长反向操作:利用历史分析来阐明现代经济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主任乔纳森·格鲁伯(Jonathan Gruber)指出:“特明教授后期的著作与当前经济系如‘斯通不平等中心’和‘塑造未来工作’等倡议不谋而合。在许多方面,特明教授在将不平等视为我们学科的核心问题方面走在了时代前沿。”

杰出导师与领导者:塑造经济学未来

除了卓越的学术成就,特明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也深耕于教学和指导学生。奥巴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特明教授的学生和被指导者克里斯蒂娜·罗默(Christina Romer)回忆道:“作为研究者,彼得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在他人迷茫之处找到答案。作为教师,他能够引导困倦的学生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让我们以为是自己独立解决了问题,而实际上他一直巧妙地引导着我们。作为导师,他始终给予支持,慷慨地分享他的时间和丰富的经济史知识。我感到非常幸运能成为他的学生之一。”

特明教授在1990年担任经济学系主任时,优先招聘了刚获得博士学位或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教师。他的远见卓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他招募的青年教师包括达龙·阿西莫格鲁和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他还启动了对本特·霍尔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的资深教职招聘。这三位学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支柱。

永恒的遗产:经济史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彼得·特明教授的一生,是学术探索与社会责任完美结合的典范。他不仅以其开创性的研究方法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重塑了经济史学的面貌,更在职业生涯后期将目光投向了当代社会的核心挑战,用经济学工具剖析不平等的根源。他的研究遗产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著述和学术辩论中,更体现在他对年轻学者的培养和对学术方向的引领上,为麻省理工学院乃至全球经济学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顶尖人才。特明教授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公平的持续关注,也与他父母所强调的社会责任不谋而合。他的逝世是经济学界的巨大损失,但其思想和方法将继续激励后人,在经济史的广阔领域中不断探索,以史为鉴,洞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