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具身智能时代: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透视产业演进
2025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急迫感。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会人潮涌动,机器人个体也以惊人的密度出现在各个角落。过往那些需要护送、步履蹒跚的机器人,如今已能自如地在人群中穿梭,甚至主动寻求与人类的互动——无论是叠衣铺被、拳击踢球,还是递送物品。这种积极的互动姿态,尽管伴随着演示中的“小插曲”或稳定性挑战,却展现出一种高速成长行业独有的自信与魅力:即便是暂时的不完美,也预示着一个充满潜力的未来。
加速演进:机器人领域的双翼齐飞
当前机器人行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运动能力”和“灵巧泛化操作”这两大核心能力上实现突破。笔者连续三年参会,亲眼见证了这些演进。
运动能力的显著跃升
回溯至2023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彼时能独立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屈指可数,行业普遍认为波士顿动力在软件层面遥遥领先。然而仅仅两年时间,情况已大为不同。宇树机器人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其顶级的运动控制能力,其搏击演示中机器人所展现的力量与精准度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运动能力的提升并非孤例,而是行业普遍的趋势。
众擎机器人在拟人动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舞蹈表演的流畅度与人形似。逐际动力最新发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拥有1.65米的身高和31个主动自由度,在展会现场完成了轻快步、模特步以及高动态的舞蹈和功夫表演。虽然松延动力的一个翻跟头演示未能完整呈现,但这些多元化的展示都表明,人形机器人在平衡、力量、敏捷性等运动维度上正快速逼近人类水平。
灵巧泛化操作的突破
与此同时,机器人的灵巧泛化操作能力也在快速迭代。过去,机器人能响应语音指令并抓取特定的小球已是前沿演示。如今,多家公司已将目标锁定在柔性物体操作,这标志着从“会抓”到“会用”的关键一步。柔性物体,如衣物或香囊,因其无定形、柔软的特性,每一次抓取都可能呈现不同形态,要求机器人不仅能“感知”,更要“理解”,并在毫秒级时间内预判形变并调整力度。这是机器人进入家庭和服务场景的必经之路。
今年,星海图展示的拉被子演示尤为引人注目,视频虽经加速处理,但机器人在多种随机重复下,仍能自主推理并成功拉开被角,展现了其在柔性物体处理上的能力。自变量公司则展示了全程柔性物体操作的香囊制作,进一步验证了该领域的进步。
新玩家涌入与资本助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能力的进步并非由少数巨头垄断。高速发展的赛道吸引了大量新玩家,例如长期专注于服务机器人的擎朗智能,今年也推出了双足机器人,计划在酒店等其熟悉场景中落地。擎朗智能首席执行官李通表示,双足研发的技术壁垒已不再高不可攀,市场机会驱动了更多企业的入局。大批成立于2024年甚至2025年的实力新锐,正带着各自的独特技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丛林中开辟领地。此外,嗅到商机的投资机构也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为这场关于机器人进化的豪赌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确保其以当前令人眩目的速度持续狂奔。
商业落地挑战:从示范效应到场景深耕
尽管技术进展令人振奋,但“这机器人能落地吗?”依然是展会现场最响亮的问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呈现出一种略显尴尬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仍处于“无用之用”或“有用之难”的阶段。
双足机器人的探索性价值
一位资深投资人估计,今年全行业人形/类人型机器人的总出货量可能在三万台左右,而多数公司的年度目标仅为数百台,能突破千台的已是行业翘楚。宇树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坦言,当前双足机器人的价值除了技术探索和示范效应外,更多在于其“Why not?”的逻辑——即优先发展技术上成熟的领域。在双足机器人领域,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这种“无用之用”的接受度更高,促使技术快速迭代。
操作型机器人的落地困境
如果说双足机器人主要提供的是前瞻性的技术展示价值,那么配备灵巧双手的操作型机器人则面临“有用之难”的挑战。工厂、智慧零售、酒店餐饮等宏大场景,技术上仍远未成熟。核心瓶颈在于:
- 智能“大脑”的泛化瓶颈: 当前的机器人模型训练大多只能完成孤立任务,要让机器人在真实复杂场景中连续、稳定地完成多项任务,仍面临巨大挑战。
- 高精度灵巧操作的壁垒: 灵巧操作依然是行业的核心痛点,这严重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特别是基于VLA,即视觉-语言-行为模型的路径)和高精度硬件协同进步。硬件迭代本身也需要时间和实际操作来反哺技术优化。
为此,一些公司开始着力解决高质量数据采集问题。例如,2025年成立的零次方,据称凭借其核心数据采集能力,当年已出货200台。星尘智能则展示了采用绳驱传动、高度流畅的硬件结构,以期采集出更“干净”的数据,进而训练出动作同样流畅的模型。
精细化场景的探索策略
在宏大场景短期内难以规模化落地的当下,一些公司采取了精明的策略:他们会演示诸如刷马桶、收拾屋子等看似酷炫的任务,但真正销售的往往是面向科研人员的开发平台。这些高难度演示更像是“诱饵”,旨在吸引最具购买力的研发客户,为“有用之难”的持续探索提供资金。与此同时,许多公司选择在真实环境中硬碰硬,通过实地数据采集,寻找能真正支撑商业化的切入点。这些场景通常要求一定的泛化操作能力,但又需避开频繁人机接触、过高速度要求及廉价人工的直接竞争,例如工厂的特殊上下料环节或服务业的特定整理行为。各家企业都在深耕各自的细分领域,期望从一台两台的试验机,逐步扩展到数十台的试点机,最终实现场景的逐步渗透。无论是“无用之用”还是“有用之难”,行业对此表现出的宽容与乐观,根源在于每一家企业的出货量都在实实在在地增长,只要增长曲线向上,技术持续进步,希望便永存。
漫长竞速:耐心与速度的博弈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浮现:几乎每位机器人公司首席执行官在描绘未来两三年的宏伟蓝图时都充满信心,但同时又真诚地请求公众“请给我们一些包容,成长不会那么快。”这种矛盾姿态也映射到公众认知中:对人形机器人的看法两极分化,或顶礼膜拜,或嗤之以鼻。
行业共识与技术路径探索
行业内部也远未形成统一共识。一部分人坚信,VLA模型是技术的“奇点”,通往通用智能的康庄大道已然铺就,剩下的只是时间和算力的积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技术仍在混沌中爆发式发展,行业仍在等待一个能定义范式的、革命性的突破。
“寸进皆有所获”的产业特性
在矛盾、分歧与误解并存的喧嚣中,行业不可动摇的信心源于机器人产业一项无可比拟的特性:“寸进皆有所获”。与自动驾驶“L5或一无所有”的宿命不同,机器人领域即便模型能力向前推进微小一步,也可能撬动一个高度细分的全新场景——哪怕这个场景仅能支撑一家企业多售出几百台机器人,获取维系生存和投入下一阶段研发的燃料。资本正是看清了这种渐进式增长的本质,才愿意持续加注,忍受更长的周期,去赌一个可以被“分期兑现”的未来。
然而,耐心并非没有额度,这场豪赌究竟能持续多久?在一场由英伟达举办的论坛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测行业每年至少翻一番,而银河通用首席执行官王鹤的预测更为激进,认为每年将增长十倍。从一倍到十倍的巨大差异,是对行业未来不确定性最诚实的量度。这表明,没有人真正知道终点线有多远,也无人确定通往终点的唯一正确路径。
他们唯一确信的是: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速度是穿越不确定性迷雾的唯一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