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的自我审视:王小川的“非学霸”命题
在当前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曾被誉为“学霸”的王小川,正在为百川智能书写一个截然不同的篇章。他深知,“学霸”的标签往往意味着在既定框架内追求卓越,而他如今更渴望解答属于自己的、关乎生命与健康的宏大命题。这不仅是个人志向的升华,更是百川智能在AI领域的一次深刻战略转型。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AI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以迅猛之势裹挟着整个行业。对于王小川而言,这场浪潮并非简单的技术更迭,而是为他内心深处长达二十年的“生命科学与大众健康”愿景,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实现路径。然而,面对彼时市场对通用大模型的狂热追捧,百川智能也曾一度陷入“应试”状态,背负着外界对“AI六小虎”的期待,在模型评分榜、用户活跃度以及商业化收入等必答题上疲于奔命。
王小川坦言,在高速扩张时期,公司内部甚至出现了“模型、商业化、AI医疗”三条路线并行、思想难以统一的局面。这种撕扯,促使他深刻反思,并最终回归到创业初心——“为人类造医生,为生命建模型”。这一抉择,标志着百川智能将从追求通用智能的“高度”,转向深耕医疗应用场景的“深度”。
从“智能高度”到“应用深度”:AI医疗的战略价值
近期GPT-5的发布,虽然并未像此前版本那样引发产业的巨幅震动,但其将医疗健康纳入核心评测维度,并邀请癌症患者为其背书,无疑预示着医疗AI正迅速从“非共识”走向“共识”。王小川认为,这恰恰反映了通用大模型在服务亿级用户时,必须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路线,而医疗正是这条路径上的战略制高点。
在技术路线图上,王小川一直推崇将代码作为AI发展的中心,因为代码本质上是一种“可运行”的高级语言,能够像图灵机一样解决万千问题。他指出,人类智力的核心在于“类比与推理”,而语言(包括数学语言与代码语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从理解人类语言到掌握可运行的代码语言,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清晰路径。
当前,AI编码工具的快速崛起,以及Anthropic等公司在代码领域的深耕,正印证着“应用深度”的巨大价值。这不仅仅是辅助程序员,更长远来看,代码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运行,推动AGI的真正到来。王小川曾预言“程序员是自己的掘墓人”,现在这句话正逐步成为现实。当行业从单纯的跑分竞赛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对“应用的深度”的重视将超越对“智能高度”的狂热追逐,医疗AI的价值也随之凸显。
然而,与美国相比,国内大模型领域在技术追赶和商业环境上仍面临双重挑战。美国头部AI公司动辄百亿美金的融资和高额年化经常性收入(ARR),与国内多数公司仍处于“模型内卷”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王小川认为,在这样的牌局中,任何一家中国公司能够“咬住”不掉队,已属不易。因此,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禀赋、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路径,而非盲目跟随,成为百川智能的必然选择。
破茧重生:百川智能的组织重塑与“内心之战”
面对外部环境的喧嚣与内部发展的撕扯,王小川选择了一次彻底的组织重塑。百川智能团队从高峰期的450余人精简至不足200人,管理层级从平均3.6级压缩至2.4级。这次自上而下、耗时数月的调整,并非外界猜测的“遭遇困境后的被动收缩”,而是王小川一次“发自内心”的主动决策,旨在让团队回归扁平,回归专注,从而大幅提升团队的“压强”与执行力。
王小川坦承,过去为了迎合媒体、团队甚至股东的期待,他做了一些“多余的动作”,例如尝试涉足并非真心热爱的金融领域。他反思,这种过度的迎合本质上是当时“心力”不够强大,摊子铺得越大,心力反而被稀释得越厉害。如今,他强调创业者必须充分参与过程的痛苦,而非仅仅判断和选择目标,才能避免战略失焦。
此次调整的巨大收获,是未来方向前所未有的清晰。王小川将这次转变定义为一场“与自己内心的斗争”,而非与环境的斗争。他不再需要回答别人强加的必答题,而是可以真正定义自己的问题,并给出更锐利的答案。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慰问”,王小川选择了沉默。他深知,媒体的赞誉本质上是一种“预支的借款”,当现实与预期产生偏差时,外界的失望情绪是必然的。但他的不焦虑,源于他对百川未来道路的笃定——那条“为人类造医生,为生命建模型”的路径。
Baichuan-M2:定义医疗AI的新标杆
在经历数月的蛰伏与调整后,百川智能于近期携其全新的医疗大模型Baichuan-M2亮相。这款模型在性能上表现出色,不仅超越了OpenAI新近发布的两个开源模型,在闭源领域其能力也仅次于GPT-5。特别是在OpenAI发布的Health-Bench(Hard模式)评测集上,Baichuan-M2的得分达到34分,超过了OpenAI模型32分的表现,并在标准版评测中与GPT-5一同突破60分大关,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Baichuan-M2的发布,不仅是为了展示百川在医疗AI领域的实力,更是其战略重心从“全线出击”转向“聚焦医疗”后的首次正式亮相。王小川明确指出,百川的目标是让模型在医疗领域突出,同时保持通用能力在第一梯队。这相当于百川“换了个身位”,从通用的榜单混战中脱离出来,开辟自己的专属赛道。
通用模型如GPT-5在医疗领域已展现强大实力,但专用医疗模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超越。医疗不像纯粹的数学或物理,它包含严谨逻辑推理,更融合了大量独特的医学认知,并受政策、法规和临床指南的严格影响。因此,仅仅依靠通用模型是不足以构建真正的医疗智能体的。这就为百川智能这样的专业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造医生”的深度与复杂度:远超通用智能
王小川认为,“造医生”比单纯追求“智能高度”要复杂得多。他指出,目前的通用模型普遍缺乏“提问”的能力,其核心在于“解题思路”而非主动探索。但在医疗领域,一个好的AI医生必须具备主动问诊、深度探究的能力。此外,“减少幻觉”在医疗领域尤为严肃,因为这直接关乎生命健康,模型必须能精准、可靠地调用外部知识库以支持其每一个判断,实现真正的“循证医学”。
这些深层次的需求,并非当前通用大模型厂商主攻的技术路线图所能完美解决。构建一个真正“可用”的AI医生,需要解决一系列应用层的问题,包括如何符合当地政策法规、如何融入人文关怀,以及如何通过Agent架构进一步提升其能力。这是一个全链路的工程,不仅要求底层模型性能优越,更需要在其上叠加厚重的应用层开发。
王小川进一步阐释了“好医生”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
- 提问能力与循证支持:主动、精准地进行问诊,并能够引用可靠的外部知识库来支持诊断和建议,确保信息可靠性。
- 记忆力:能够长期记住患者的病史、用药记录、生活习惯等,构建完整的健康档案。
- 关系理解:不仅能与患者有效沟通,更要懂得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理解并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与家庭动态。
- 人文关怀:在决策中融入对个体差异、情感需求的考量,而非冰冷的逻辑判断。这涵盖了从诊断到康复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和长期健康追踪等场景中,更为关键。
这些能力远超通用模型的设计范畴,是百川智能在底层模型和应用层面上持续深耕的关键所在。
AI家庭医生的未来:比无人驾驶更早到来
对于AI家庭医生的普及时间线,王小川给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判断——它将比无人驾驶更早到来。他计划在2026年推出更大型的版本迭代,届时其技术成熟度将肉眼可见。
王小川将“造医生”与无人驾驶进行对比,二者都被认为与生命安全直接相关,因此都极具挑战性。然而,AI医生具备以下显著优势,使其更容易落地:
- 刚需性与替代性:医疗是绝对刚需,且个人无法完全替代医生。而无人驾驶并非绝对刚需,人们仍可自行驾驶。AI医生能解决“没有医生看病”的问题,其价值更为凸显。
- 人机协同效率:无人驾驶需要安全员时刻保持高度紧张,接管时间极短。而AI医生与人类医生可以形成高效、安全的协作模式:AI提供诊断或方案,人类医生进行最终审核。在广阔的院外场景,AI医生甚至可以独立工作,无需直接涉及开具处方。
- 价值创造维度:AI医生的价值不仅限于“诊断”和“开药”,更在于辅助用户进行大量关键的医疗决策,例如选择医生建议、判断是否就医等。这些“改变用户行为”的辅助价值,在院外场景中尤为巨大。
在“造医生”的分级上,王小川引入了新的思考维度。除了机器自身能力(L1-L5)外,还需考虑场景(院内或院外,“院外”如同“低速无人驾驶”,市场广阔且需求多元)和关系(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人文关怀)。百川智能的目标是打造具备“嘴替”功能,能够深刻理解并处理医患家庭关系,并提供个性化、长期健康管理的AI医生。
王小川强调,百川智能做的是“造医生”,而非简单的“健康顾问”或嵌入现有APP提升效率的工具。医生应有医生的形态,其产品设计需要符合用户对“人”的潜意识认知和使用习惯。百川智能的目标是,首先进入医院体系获得专业背书,继而将服务直接推向消费者(C端)。这种独特的路径,有望定义AI医疗的新范式,推动更具人性化和深度影响力的智能健康服务普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