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从演示到实用的跨越——2025年行业进展与未来洞察

0

人形机器人:从演示到实用的跨越——2025年行业进展与未来洞察

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历来是行业技术风向的晴雨表。在今年的盛会上,人潮涌动,密度远超往年,这不仅展现了公众对机器人领域日益增长的关注,更凸显了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科技的独特魅力。展会现场,人形机器人不再是被精心编排的“表演者”,它们开始尝试更真实的互动,尽管伴随着许多“翻车”瞬间,但正是这种未加修饰的活力,生动诠释了高速成长行业所独有的自信与潜力。

与过去几年相比,本届大会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人形机器人渴望与现实世界进行深度交互。从简单的递送物品,到更为复杂的叠衣服、拉被子,甚至进行拳击、踢球等高动态运动,这些尝试尽管偶有失误,却透露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笨拙”的尝试,正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的必经之路,它传递出一种清晰的信号:只要拥有广阔的未来前景,并且保持足够快的增长速度,市场与投资者便愿意耐心等待一个暂时“无用”的机器人逐渐成熟。

加速的进化:技术两翼的突破性进展

业界对人形机器人,尤其是双足人形机器人赛道抱持高度乐观,其根本原因在于该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运动能力”和“灵巧泛化操作能力”这两大核心技术支柱上实现同步进化。

  1. 双足运动能力的飞跃

    过去两年间,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实现了显著升级。曾几何时,双足行走尚属少数,而如今,众多公司已能展示出色的运动性能。例如,宇树机器人凭借其一流的运动控制技术,在现场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搏击动作,其力度与协调性令人印象深刻。众擎机器人则以其高度拟人化的舞姿引人注目,动作的流畅度和相似度达到了惊人的水平。逐际动力最新发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其1米65的身高和31个主动自由度,使其能够完成轻快步、模特步、正步,乃至高动态的舞蹈和功夫表演。此外,松延动力甚至展示了机器人翻跟头的现场演示。这些案例共同描绘了一幅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快速迭代的图景,它们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静态模型,而是具备高度动态与平衡能力的行动体。

  2. 灵巧泛化操作能力的突破

    除了运动能力,机器人的灵巧泛化操作能力同样在快速进化。以往,机器人能听懂语音指令并稳定抓取特定小物件已是顶尖表现。而今,行业目标已转向柔性物体的操作,这标志着从“会抓”到“会用”的关键一步。柔性物体的操作难度极高,因其形态不定、柔软易变,要求机器人不仅具备高精度视觉感知,更需在毫秒间预测形变并实时调整抓取力度。柔性操作是机器人进入家庭服务和复杂工业场景的必要条件。今年大会上,星海图展示的拉被子演示,以及自变量公司的香囊制作过程,都全程涉及柔性物体操作,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进展,证明了机器人正在向更复杂的真实世界任务迈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核心能力并非由少数企业垄断,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新玩家不断涌入,例如长期专注于服务机器人的擎朗智能,也已推出双足机器人并规划商业落地。这表明双足机器人的技术壁垒正在逐渐降低,为更多创新者提供了入局机会。此外,大量成立于近年、甚至本年度的实力派新锐公司,正带着各自的独门绝技,在这片充满生机的丛林中占据一席之地。持续涌入的资本,也为这场技术进化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确保行业能够以当前令人眩目的速度持续狂奔。

略显尴尬的落地:情绪价值与细分场景的探索

尽管技术发展迅猛,但“这机器人能落地吗?”依然是展会现场最响亮的问题。笔者走访各家展台发现,人形机器人在当下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无用”状态,其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位资深投资人预估,今年全行业人形/类人型机器人的总出货量可能在三万台左右,而多数公司的年度出货目标仅为数百台,能突破千台的更是凤毛麟麟。对于双足机器人而言,其核心价值目前更多体现在“情绪价值”而非直接的生产力。正如宇树创始人坦诚,选择双足路线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技术实现路径的简易性,是“Why not?”的逻辑先行。这种“无用之用”的接受度,正随着双足机器人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提升。

相对而言,操作型机器人则面临“有用之难”的困境。尽管工厂、智慧零售、酒店餐饮等宏大场景前景广阔,但现实是技术尚无法完全支撑。一方面,机器人的“大脑”——即其智能模型,仍不足以在一个真实复杂场景中连续完成多项任务。目前的模型训练多限于孤立动作,难以实现泛化。另一方面,灵巧操作仍是巨大瓶颈,这需要数据、硬件等多方面技术的协同进步。业界普遍认同的VLA(视觉-语言-行为)路线严重依赖高质量数据,而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又高度依赖高精度硬件,这形成了一个相互迭代的复杂循环。

今年,一些公司已开始着手解决数据采集这一核心痛点。例如,零次方公司据称在成立当年就实现了200台的出货量,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便是高质量数据采集技术。星尘智能则通过绳驱传动等极致丝滑的硬件结构,旨在采集更“干净”的数据,进而训练出动作同样流畅的模型。在宏大场景短期内难以落地的背景下,一些公司采取了巧妙的策略:通过刷马桶、收拾屋子等高难度演示来吸引科研客户,将产品作为面向科研人员的开发平台进行销售,而非直接推向消费市场。这些看似酷炫的演示,实则充当了“诱饵”,为“有用之难”的探索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也有许多公司选择在真实环境中“硬碰硬”,实地采集数据,以期找到真正的商业化切入口。这类场景通常较为苛刻,既需要一定的泛化操作能力,以至于传统工业机械臂无法覆盖,又要避免与人频繁接触、过高速度要求,以及过于廉价人工替代的可能性。例如,工厂的某些特定上下料环节,或服务业中的特定整理行为,都可能成为机器人“寸进”的突破口。各家企业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细分领域,并相信可以从一台两台试验机,逐步扩展到试点机群,最终实现场景的渗透。

因此,无论是“无用之用”,还是“有用之难”,行业对这种落地现状的“尴尬”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答案简单而纯粹:每一家公司的出货量都在实实在在增长。只要增长曲线持续上扬,技术仍在进步,希望便始终存在。

为何等待?一场可以“寸进”的长跑

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笔者观察到一个迷人的悖论:几乎每一位机器人公司CEO在展望未来两三年的宏伟蓝图时都充满不容置疑的乐观,但话锋一转,又会真诚地补上一句:“请给我们一些包容,成长不会那么快。”这种略显矛盾的姿态,精准地投射到公众认知中:要么对人形机器人顶礼膜拜,视其为下一个时代的序章;要么嗤之以鼻,断言其不过是昂贵的遥控玩具。

行业内部也远未达成共识。有人坚信VLA模型是技术的“奇点”,通往通用智能的康庄大道已然铺开,剩下的只是时间和算力问题;也有人认为,技术仍在混沌中爆炸性发展,行业还在等待一个能够定义范式的、天才式的突破。那么,在这种遍布矛盾、分歧与误解的喧嚣中,行业那股不可动摇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相比其他前沿科技,机器人产业拥有无可比拟的特权:“寸进,亦是胜利。”自动驾驶领域的宿命常常是“L5或一无所有”,在抵达那个完美终点前,每一步商业化都如履薄冰。而机器人则不同,模型能力每向前推进一毫米,都可能撬开一个细分到极致的新场景——哪怕这个场景仅仅是支撑一家企业多卖出几百台机器人,获得活下去的燃料,奔赴下一场更艰难的战役。

资本市场显然也看清了这场增量游戏的本质,因而愿意不断加注。他们愿意忍受更长的周期,去赌一个可以被“分期兑现”的未来。当然,耐心并非无限。在一场由英伟达举办的论坛中,宇树的创始人与银河通用的高层曾就行业未来的增速做出预测。前者给出的答案是每年至少翻一倍;而后者则更为激进,预测每年翻十倍。从一倍到十倍,这道巨大的裂谷,恰是对行业未来不确定性最诚实的度量。它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终点线有多远,也没有人知道通往终点的确切路径。他们唯一确信的,只有一件事: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速度是唯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