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并存:吉利如何实现核心利润逆势增长102%并引领新能源转型?

1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在剧烈的变革浪潮中激荡,行业普遍面临销量与利润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吉利汽车的财报却呈现出一种引人深思的“矛盾”局面:总销量与营收实现显著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看似下滑。深入剖析其财务数据,我们发现这并非简单的“增收不增利”,而是吉利在转型阵痛中,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战略聚焦,实现了核心盈利能力的显著跃升。理解吉利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对于洞察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能源主导下的市场突破与增长态势

在持续演进的汽车市场中,吉利汽车上半年展现出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强劲增长势头。其总销量攀升至近14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47%,这一成就远超同期中国汽车市场13%的整体增速,充分印证了吉利在消费者群体中日益增强的品牌吸引力与市场渗透力。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已达到关键节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至72.5万辆,同比猛增126%,首次在公司总销量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51.5%。这标志着吉利已成功实现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商向新能源主导型企业的战略性跨越,其产品组合与市场定位正与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深度契合。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分别实现了173%和61%的销量增长,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凸显了吉利在不同新能源技术路线上的均衡发展能力。其中,吉利银河品牌异军突起,贡献了54.8万辆的惊人销量,同比激增232%,成为驱动吉利整体增长的核心引擎。特别是“银河星愿”车型,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20.5万辆,荣膺中国A0级市场单车销量冠军,充分展现了吉利在主流新能源市场的爆款打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新能源浪潮席卷之下,吉利的燃油车业务依然保持了8%的逆势增长,与行业燃油车销量整体下滑4.5%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吉利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依然保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和用户忠诚度。

吉利银河星愿

尽管销量表现亮眼,吉利的毛利率却略显承压,同比微降0.3个百分点至16.4%,略低于行业头部企业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源于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白热化的“价格战”。自比亚迪率先掀起大幅降价潮后,吉利迅速跟进,对旗下畅销的银河系列等多款车型提供了5000至18000元不等的补贴,以维护市场份额。这场残酷的价格竞争直接压缩了单车销售利润,根据吉利汽车CEO桂生悦的披露,上半年吉利单车平均售价降至9.6万元,同比减少1.4万元。此外,吉利自身的产品结构调整也对平均售价和毛利率产生了影响。以银河品牌为代表的亲民化产品线虽成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但其相对较低的定价策略,不可避免地拉低了整体的平均售价。另一方面,作为高端智能电动品牌的极氪,上半年交付量增至9.1万辆,同比增长3%,但与去年同期106%的增速相比,明显放缓。高端车型增长乏力,无疑增加了整体毛利水平提升的难度。在海外市场方面,吉利上半年出口量为18.4万辆,同比下滑8%,这与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增长超10%的整体态势形成反差,被桂生悦坦承为“最大短板”,预示着吉利在国际化战略上仍需进一步发力。

核心盈利能力的本质与增长驱动

探讨吉利汽车的财务表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数字的增减。要理解其真正的“造血能力”,必须深入分析并剔除那些具有一次性、非经常性特征的收益项目。回顾吉利近两年的财报,有两项关键的“特殊收入”需要特别关注。首先,在2024年上半年,吉利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战略重组:将其发动机业务与雷诺、沙特阿美等国际伙伴合资成立了新公司——Horse Powertrain。这一资产处置操作在财务报表上产生了一笔高达77亿元的一次性收益。这笔巨额资金并非源于日常汽车销售业务,而更类似于一次性的资产重组红利,其存在使得2024年同期的净利润基数显得异常之高。其次,在2025年上半年,由于特定海外市场的货币升值,吉利获得了一笔约26亿元的净汇兑收益。同样,这笔收益也并非核心经营活动所产生,而是汇率波动带来的“意外之财”,其性质与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关联度较低。通过剥离这些非经常性、一次性项目的影响,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洞察吉利汽车的核心经营利润。数据显示,吉利的核心经营利润从2024年上半年的33亿元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6.6亿元,实现了高达102%的同比增幅。这意味着,在整个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的严峻时期,吉利凭借其日益强大的规模效应、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持续优化的产品组合,成功地将其核心赚钱能力翻了一倍。因此,吉利汽车的真实财务叙事并非外界所理解的“增收不增利”,而是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战略调整和运营效率提升,实现了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强劲增长。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吉利作为主流自主品牌,在时代巨变中向新能源智能汽车企业加速转型的生动缩影,也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利汽车主要财务指标

“一个吉利”战略下的协同效应与未来展望

展望下半年,吉利汽车展现出强烈的增长信心与雄心。其年度销量目标已从原定的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这一积极调整的底气,主要来源于其强大的新产品矩阵和持续深化的战略整合。未来数月,吉利将推出一系列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智能电混产品,包括极氪9X、领克10 EM-P、吉利银河A7以及吉利银河M9等共计5款全新车型。这些新车型的上市,将进一步丰富吉利的产品线,覆盖更多细分市场,并有望贡献可观的销量增量。同时,吉利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将加速落地,包括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9方案、雷神醇氢技术以及新一代Flyme Auto智能座舱系统等前沿科技,都将陆续应用于新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吉利银河E5

除了产品和市场端的持续发力,吉利汽车正经历一场更为深层次的变革——组织架构与战略层面的深度整合。过去,吉利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等多个相对独立的品牌,犹如一个“联邦制”的组织结构。尽管各品牌在各自市场领域表现优秀,并积累了忠实的客户群体,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内部资源的分散和“内卷”,例如不同品牌之间可能存在重复研发和投入。如今,吉利正致力于向“一个吉利”的“帝国制”战略转型,其核心理念在于打破品牌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极氪品牌在此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25年2月,极氪与领克宣布合并,旨在整合双方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的优势资源。紧接着,7月,吉利宣布计划以现金或换股方式,将上市仅一年多的极氪从纽约证券交易所私有化。据吉利汽车CEO桂生悦透露,相关合并及私有化决议预计将在9月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并计划于年底前完成具体交割工作。这一系列举措旨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组织效率,形成更强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然而,汽车行业的战局远未尘埃落定。下半年新产品的市场表现、极氪私有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全年300万辆销量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都将成为验证吉利战略方向和执行力的关键指标。吉利能否在变革浪潮中持续领航,值得我们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