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医疗广告治理新范式:蚂蚁集团“拍图打假”如何筑牢健康防线

1

医疗广告乱象:社会健康信任的腐蚀剂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医疗广告在给公众带来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日益猖獗的虚假宣传和夸大疗效等乱象。这些不实信息不仅误导消费者,导致其延误正规治疗、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因服用不合格产品而损害身体健康,严重侵蚀了公众对医疗体系乃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信任。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曾揭示,在老年人消费投诉中,保健品虚假宣传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凸显了问题根源之深。

虚假医疗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声称“包治百病”的“神药”,到利用“专家推荐”实则毫无资质的“名医”,再到打着“高科技”旗号的无效保健品,无不精准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和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这些广告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临床验证,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消费者健康的漠视和对商业利益的盲目追逐。传统监管方式在面对海量、瞬息万变的线上广告时,显得力不从心。人工审核效率低下,往往滞后于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监管部门难以有效遏制乱象的蔓延。

在这种背景下,技术赋能成为治理医疗广告乱象的关键突破口。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智能分析能力,为构建更高效、更精准的广告治理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AI拍图打假:蚂蚁集团的智能反欺诈实践

为应对医疗广告带来的严峻挑战,蚂蚁集团近期在其健康应用AQ中推出了“AI拍图打假”功能,此举标志着科技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积极担当,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一道识别虚假医疗广告的“防火墙”。

“AI拍图打假”功能的设计理念是“低门槛、可信赖”。其核心在于极简的用户操作流程:当消费者对某款医疗产品或保健品广告产生疑虑时,只需通过AQ应用拍摄相关产品包装、宣传海报或广告截图,系统便能迅速接收并分析图片信息。后台的蚂蚁医疗大模型随即启动高速运算,对图片中的文字、标识、产品形态等关键元素进行智能识别和深度解析。

以具体的案例“延年壮骨酒”为例,用户上传图片后,系统不仅能立即识别出产品名称和宣称的功效,更关键的是,它能够将其与海量的权威医疗知识库、药品批文数据库以及已知的虚假宣传案例进行交叉比对。在极短的时间内,系统便会给出明确的风险判断,例如“需特别警惕”的预警,并附带详细的风险提示,如“缺乏合法资质”、“涉嫌违法宣传”、“与现有药品批文不符”等具体原因。这种即时反馈和详细说明,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辨别虚假信息的认知成本,使其能够迅速做出理性判断,避免上当受骗。

这项功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复杂的医疗知识和反欺诈逻辑内嵌于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之中,使得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获取专业的医疗信息验证服务。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也为医疗广告的合规性提供了消费者层面的监督,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治理力量。

蚂蚁医疗大模型:专业知识与反作弊技术的融合

“AI拍图打假”功能的强大能力,离不开其背后核心支撑——蚂蚁医疗大模型的深度赋能。这个大模型并非简单的语言模型,而是经过特殊训练、融合了海量专业医疗知识的智能系统。其训练语料库规模庞大,学习了包括但不限于权威医学教材、国家药品典范、各学科临床指南、主流医学期刊论文、以及海量医疗领域白皮书等在内的超万亿tokens专业医疗数据。这种大规模、高标准的专业语料学习,确保了大模型在理解医疗概念、识别疾病特征、判断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的可信度与准确性,蚂蚁医疗大模型采用了“增强检索技术”(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RAG)。这意味着,在生成判断或提供信息时,大模型并非单纯依靠记忆和联想,而是会实时检索并整合来自权威医学文献的最新、最准确的信息。这种机制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生成式AI可能出现的“幻觉”现象,确保了输出信息的循证性和可靠性。当用户上传一张医疗广告图片时,大模型会智能提取关键词,然后在庞大的医学文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将检索到的相关权威信息作为其分析判断的依据,从而得出有据可循的结论。

蚂蚁集团医疗健康事业部CTO顾进杰曾强调,团队在构建大模型知识体系时,严格遵循了“循证原则”,对所有学习和引用的知识来源进行了严谨的“权威性分级”。这意味着,来自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世界卫生组织、顶级医学期刊等机构的信息被赋予最高优先级,而来源于普通论坛、非官方自媒体等的信息则会被审慎评估或直接排除。这种分级机制从源头保证了知识库的纯净性和权威性。

此外,为应对虚假信息不断演变、欺诈手段日益隐蔽的挑战,蚂蚁医疗大模型持续迭代其“反作弊技术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识别虚假广告中的语义陷阱、图像篡改痕迹、以及通过关联分析发现隐藏的欺诈网络。团队致力于构建一个能主动识别、有效拦截新型欺诈手段的智能防御体系,杜绝任何虚假信息对用户决策的干扰。这种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为“AI拍图打假”提供了坚实的底层保障。

AI赋能下的医疗广告治理新格局与未来展望

蚂蚁集团“AI拍图打假”功能的上线,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预示着医疗广告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弥补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识别和规避风险,从而在健康消费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对于合法合规的医疗机构和产品而言,这种机制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使其在更公平、透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对于监管部门而言,AI提供了高效、实时的监测工具,能够大规模分析广告数据,识别潜在风险,甚至预测欺诈趋势,从而实现从“事后惩罚”向“事前预警”和“事中干预”的转变,极大提升监管效能。

然而,尽管AI在医疗广告治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技术并非万能药。虚假医疗广告的生成和传播模式仍在不断演变,欺诈者可能利用人工智能反制人工智能,形成一场技术“军备竞赛”。这要求AI模型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其反作弊策略,以应对更加智能化、隐蔽化的欺诈行为。

展望未来,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阔。除了广告打假,AI还可以在药品溯源、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疾病预防宣传甚至辅助诊断准确性核验等方面发挥作用。例如,未来可能出现能够识别AI合成虚假图片或视频的AI工具,或是能够实时监控社交媒体上的健康谣言并进行辟谣的智能系统。我们还可以预见,AI将与区块链、大数据等其他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多维度的健康信息生态系统,提升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彻底解决医疗广告乱象,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这包括: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并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威慑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
  •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提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监管覆盖和精准打击能力。
  • 提升公众健康素养:通过科普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医疗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科学素养,从根本上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 行业自律与企业责任:医疗健康企业和广告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广告审核机制,抵制虚假宣传,共同维护行业声誉。

蚂蚁集团此次行动展现了科技企业运用自身核心能力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更安全、更健康消费环境的美好图景。唯有技术创新、政策保障与社会协同并举,方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筑牢社会健康信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