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新局:小米1999元“60分”产品,如何跑赢十年马拉松?

1

AI眼镜市场破局者:小米的“60分”产品哲学与战略布局

自2011年小米以1999元智能手机搅动市场以来,其“极致性价比”与“普及科技”的基因便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十多年后,当小米再度以1999元的定价踏入更具挑战的AI眼镜领域时,其背后蕴含的不再仅仅是价格层面的颠覆,更是一种务实而深远的战略考量:“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 这句看似平淡的宣言,实则定义了小米AI眼镜的产品哲学与未来路径。

市场验证与战略定价:超越预期的火爆

小米AI眼镜自发布以来,市场反响远超公司内部的最乐观预期。原计划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在短短20多天内便销售一空,其销量达到了部分友商一年的水平,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成功突破了传统科技爱好者的圈层。这一现象不仅得益于发布会的巨大势能,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市场对一款主流品牌AI硬件的巨大潜在需求。

尽管市场表现亮眼,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兼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却坦言,他对这款初代产品仅打“勉强及格”的60分。他认为,当前的消费者对眼镜的期望,尤其是在科幻电影的熏陶下,已形成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终极认知,而现有的产业链,无论是芯片、传感器还是电池技术,其功耗与体积考量主要围绕手机构建,与眼镜这种极致形态存在巨大鸿沟。因此,初代产品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其他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体现了现有技术栈的局限性。

小米AI眼镜产品图

对于1999元的定价,李创奇指出,这并非基于成本考量,而是一种具有致敬与情怀色彩的战略性选择。该定价旨在锚定智能眼镜品类未来的中位数价格,并向市场和供应链传达小米深耕此领域的决心。事实上,考虑到前期投入与元器件选择上的可靠性优先原则(如BOM成本已超2000元),这一价格目前是亏损的。然而,这种战略性亏损换来了极其宝贵的市场认知和验证,为后续产品研发解锁了更多内部资源与信心,使AI眼镜项目从一个谨慎的探索正式升级为公司战略级业务。

产品理念与工程权衡:以用户佩戴为核心

“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这一理念,是小米在经历多次弯路后确立的核心原则。从早期合作Oculus Go,到无线AR眼镜预研,再到米家音频眼镜,小米团队观察到,许多早期智能眼镜产品失败的原因在于过于强调“智能感、未来感、科技感”,却忽视了眼镜最本质的属性——佩戴的舒适性与日常化。基于此,小米AI眼镜在产品定义和研发中做出了多项关键决策:

  1. 从音频眼镜切入:音频功能对体积和功耗的影响最小,且属于最高频的智能应用之一,是智能功能融入眼镜形态的良好切入点。
  2. 分离式设计:采用镜腿和前框分离的设计,既能满足用户对眼镜装饰属性的个性化需求,也为未来前框款式的多样化预留了空间。
  3. 功能谨慎性:任何新增智能功能都必须经过严格评估。由于功耗增加会直接导致电池增大、体积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小米团队对功能集成秉持“谨慎但有效”的原则。

这些原则指导下的工程权衡体现在诸多细节:

  • 重量与质感的取舍:团队设定了不超过40克的严苛重量目标,最终在电池容量大于部分竞品、并采用双芯片架构的情况下,成功将重量控制在40克左右。但为此,他们牺牲了材料密度,导致部分用户觉得产品“塑料感”较强。李创奇反思,用户或许愿意为更好的质感多承受三四克的重量,这体现了工程与用户体验间微妙的平衡。
  • 端侧AI与续航的考量:虽然初步评估过在眼镜上部署0.3B规模的端侧小模型,但发现其在200多毫安时电池上的功耗是“毁灭性”的。因此,小米选择通过蓝牙与手机通信,利用手机或云端的算力,以获得更显著的功耗收益。这是在当前硬件限制下,对算力分配的务实选择。

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

  • 单一框型与个性化需求:初代产品仅推出了一种框型,这反映了团队最初对品类市场信心的不足。尽管深知没有一副眼镜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但他们选择了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设计来验证核心功能和市场接受度,并承诺未来将提供更多款式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 充电方式的选择:放弃了充电眼镜盒设计而采用直插充电,是基于对用户习惯的深刻理解。李创奇认为,眼镜是日常佩戴品,用户不希望在充电时无眼镜可戴,且充电盒的携带和使用便利性也是考量因素。

对比Meta Ray-Ban等竞品,小米AI眼镜也吸取了经验教训。例如,Meta成功验证了用户可以接受在镜腿上集成1200万像素的大尺寸传感器,这启发了小米在下一代产品中提升影像能力。同时,小米也关注到Meta产品在续航和对亚洲人头型适应性上的不足,力求在自身设计中加以改进和超越。

小米AI眼镜1999元的售价及其在市场中的定位

行业竞争与马拉松式愿景:生态才是护城河

在当前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中,李创奇认为只有两类公司有机会胜出:一是拥有手机和穿戴生态的巨头(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二是拥有国民级APP和顶级大模型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字节跳动)。他强调,AI眼镜并非单纯的硬件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硬件、操作系统、大模型、营销渠道及跨设备联动等一系列挑战,创业公司几乎难以完成。

小米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用户已习惯通过“小爱同学”控制家居设备,当这种无缝控制能力延伸至眼镜时,其创造的价值是任何初创公司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智能眼镜赛道的护城河,最终是其背后的生态系统,而非设备本身。

小米AI眼镜透明版,展现科技感设计

李创奇将智能眼镜的普及与发展视为一场“马拉松”。他预计,市场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真正成熟,届时小米有望推出一款七八十分的产品。在销量目标上,小米期望在未来三年内达到年出货500万副的规模,占据中国千元以上近视眼镜市场约10%的份额。随着初代产品的成功,小米AI眼镜项目已获得更多内部资源,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工作也已全面启动,为实现更宏大的愿景奠定基础。

AI眼镜的终局:感官延伸与意图识别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AI眼镜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所见即所见,所闻即所闻”。它不仅仅是拍照工具或音乐播放器,更是AI的感官延伸。通过第一视角理解物理世界和用户上下文的能力,是口袋中的手机永远无法企及的。李创奇进一步判断,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眼镜,可能是脑机接口真正普及化之前,最能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人类70%到80%的信息获取依赖视觉,一个能分享用户视觉的设备,在理解用户意图上具有天然优势,它将是人机交互历史进程中合乎逻辑的下一站。

小米的战略选择是清晰的:短时间内不涉足MR(混合现实),而是利用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非将用户带入虚拟世界,这与部分竞品的发展路径有本质不同。

小米AI眼镜透明版镜架特写

对李创奇个人而言,AI眼镜项目承载着他长达十年的职业积累与深远愿景。自2015年首次接触微软HoloLens以来,他便有意识地将职业发展与眼镜产品路径相结合:从投影仪业务攻克光学显示,到耳机业务深耕声学,再到传统眼镜业务理解佩戴本质。所有这些铺垫,都是为了在今日构建AI眼镜时,能对品类的复杂性有充分认知,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尽管如此,这项工作的难度依然远超最初评估,需要团队建立共识、保持耐心,并对行业规律抱有足够的尊重。小米的目标并非颠覆行业,而是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推动行业发展,并最终符合大众对智能眼镜的认知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