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仅用6个季度,小米汽车就从单季度亏损18亿元实现盈利7亿元,创下新势力车企最快盈利速度的纪录。这一成就不仅让小米汽车在争议声中重新赢得市场认可,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商业案例。本文将深入剖析小米汽车实现这一商业奇迹的内在逻辑,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创纪录的盈利速度
2025年11月18日,小米集团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本季度经营收益为人民币7亿元。这一成就标志着小米汽车仅用6个季度就完成了从巨额亏损到盈利的惊人逆转。
在业绩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小米汽车预计本周将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35万台年度交付目标。这一数据背后,是小米汽车第三季度交付新车超10.8万台,平均每月交付3.6万台的强劲表现。
行业对比:小米的盈利速度有多快?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一直是新势力车企面临的重大挑战。经历近10年的发展,新势力企业逐渐形成共识:造车是一门复杂、容错率低且长周期的慢生意,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良好的市场反馈。
纵观行业,小米是第4家实现单季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其盈利速度令人惊叹:
- 理想汽车:用了7个季度(2019年4月理想ONE上市;2020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 零跑汽车:用了5年(2019年1月零跑S01上市;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 赛力斯:用了9季度(2021年12月问界M5上市;2024年第一季度首次扭亏为盈)
- 小米汽车:仅用6个季度(2024年3月小米SU7上市;2025年第三季度盈利)
从去年3月小米SU7正式上市,到今年第三季度盈利,小米汽车业务完成了从单季度亏损18亿元到盈利7亿元的逆转,是目前最快实现扭亏为盈的新势力品牌。
盈利背后的关键因素
小米汽车能够如此迅速地实现盈利,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分析其财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驱动因素。
产能提升与销量增长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总营收为29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36.4%。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283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7亿元——主要是售后服务及汽车金融服务收入。

小米汽车季度交付量变化柱状图 | 数据来源:小米财报
收入增长的核心原因来自产能提升兑现的更多交付量。第三季度,小米汽车平均月交付量超过了3.6万台,比Q2每月多交付约9200台。在汽车行业,"规模化"是实现盈利的关键路径,通过销量提升覆盖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相对固定的支出环节。
在支出方面,涉及研发、销售推广和行政部分的经营开支基本稳定,从59亿元上涨到67亿元;和销量有关的销售成本随交付量变化提升31.0%,总计支出为283亿元。
产品结构优化与ASP提升
在车"越卖越多"的大背景下,小米汽车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在这个季度,小米汽车的ASP(平均售价)还在继续上升,由上一季度的25.36万元小幅上涨至26.00万元。
这一提升主要来自本季度小米YU7的上市交付。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公布的信息,"小米YU7上市3个月,交付已超过40000台",可以大致推测:本季度小米YU7的交付约占总交付量的40%左右。
从售价来看,小米YU7系列的售价要比小米SU7系列高出一个级别:
- 标准版起售价为25.25万元,比小米SU7入门版和中间配置都要贵
- 最高配的Max版本32.99万元起,若添加所有选配后,单车售价可超过41.7万元
官方在业绩报告中表示,本季度小米SU7 Ultra"交付量占比减少",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小米YU7对小米汽车ASP的提升作用。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今年年初,市场普遍把Ultra视作小米汽车冲击高售价、高端化的希望,现在小米YU7毫无疑问分担了这个职责。
毛利率的竞争力
毛利率方面,受到Ultra版本交付占比减少的影响,相比今年Q2,本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略有下滑,从26.4%变为25.5%。

小米各业务分部本季毛利率表现 | 数据来源:小米财报
尽管如此,这个毛利率表现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仍然显示出了相当强的竞争力。横向对比来看:
- 赛力斯(问界):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到28.93%,位于国内车企第一
- 小鹏、理想:毛利率均为20.1%
- 比亚迪、特斯拉:毛利率在18%左右,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可以说,除了小鹏依托于对外服务显著拉升毛利率外,其余各家的毛利率均受到了消费市场竞争及价格战影响。而小米可以做到"老款不降价",甚至权益退坡(收回一些首销期赠送的权益),还可以通过新产品拉升ASP,这反映了其品牌和产品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与考验
阶段性跨过扭亏为盈的门槛,决不代表着一家车企已经成功,最多也只能算"从ICU病床走到了ICU房间门口"。小米高管也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小米汽车立项以来总投入数百亿,阶段性地盈利远没到开香槟的时候。事实上,就在当下,小米汽车正面临两个主要挑战。
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退坡
第一个挑战来自即将变化的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退坡,这也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2026年1月1日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全免"改为"减半"。由于汽车产品从购买到交付开票普遍有一定间隔,为了吸引消费者,各车企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购置税兜底"政策。
小米汽车官方表示,凡是在今年11月30日前下订的用户,只要延期到2026年交付,小米均会提供跨年购置税补贴。按照相关政策计算,每辆车的补贴金额在0.95万元-1.5万元之间。
如果我们按照小米YU7发布时公布的24万锁单量,以及下半年小米YU7系列每月大约1.5万台的交付速度粗略计算,即便小米YU7没有新增订单(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小米在2026年用于"补贴"购置税的成本也接近10亿元。

小米YU7是中国大陆地区10月SUV销量第一 | 数据来源:小米财报
这样的影响应该会体现在小米(包括其他车企)2026年前一阶段的毛利率上。而按照本季度7亿元的盈利规模来看,小米汽车业务在接下来的季度中能否保持相对延续的盈利能力,也许也会短期内受到政策影响。
整体来说,购置税影响对订单强劲的企业来说,算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市场争议与品牌形象
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企业和网民之间似乎正在扩大的争议和隔阂。这其中,一部分争议和负面是"无中生有"的。
例如,近期小米SU7部分配置提车周期被大幅缩短,网上传出类似"订单崩了"这类的谣言。实际上,从小米汽车App显示的预计交付时间来看,全系车型中仅小米SU7中高配、小米SU7 Ultra提车日期被缩短到6-9周,小米SU7标准版、小米YU7全系的交付日期仍在30周以上。
笔者推测,小米SU7部分配置的交付提速,很大原因来自车型即将迎来改款换代,部分潜在消费者选择持币观望。这是任何一家车企都会面临的周期性销量浮动。据行业媒体《新出行》预测,小米SU7改款有望于今年年底亮相,新车预期将采用更大的电池以及新一代英伟达Thor-U系列辅助驾驶芯片。
但另一部分争议,或者说"沉默的大多数们",也同样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疑惑甚至不满。今年3月和10月,两场车祸曾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公众对包括辅助驾驶、电池失火控制、车门应急解锁等直接影响车辆安全的因素提出了质疑。
在小米面临各种或"借机抹黑"或"真心质疑"的时候,创始人雷军曾在线下和线上两次表达了对"黑公关们"的不满,从企业高管维护品牌形象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没有问题。但站在消费者和普通公众的角度,我们也希望不管是雷军本人还是小米汽车,同样可以"真心"地从产品和技术角度出发,为用户拆解那些和产品安全有关的疑惑。
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小米汽车创下新势力最快盈利速度,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小米汽车的吸引力了,客观上它也拉动了小米整个企业形象的提升。但现在,也许很多人期待着小米回到曾经那个"发烧友"的形象,告诉大家这辆车更多的细节。
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也是小米汽车从扭亏为盈开始,下一阶段必然面临的严肃课题。
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
未来,小米汽车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方面持续投入,以保持竞争优势。从行业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包括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等都在快速演进。
小米汽车已经展现出在技术整合方面的优势,将智能手机、AIoT生态与汽车深度融合。未来,小米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算法等关键领域,以构建更深厚的技术壁垒。
品牌建设与用户沟通
在品牌建设方面,小米汽车需要更加注重与用户的直接沟通。作为一家以"发烧友"文化起家的公司,小米曾经与用户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关系对于汽车这种高价值、长使用周期的产品尤为重要。
小米汽车可以通过更多透明化的技术分享、用户参与的产品改进活动,以及更开放的沟通渠道,重建与消费者的信任。特别是在涉及产品安全等敏感话题上,及时、坦诚、专业的沟通比简单的品牌维护更为重要。
全球化布局
从长远来看,全球化可能是小米汽车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小米集团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布局和品牌影响力,这为小米汽车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法规标准、消费者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小米汽车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全球化战略,不能简单复制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
结论
小米汽车仅用6个季度就实现盈利的成就,不仅创造了行业新纪录,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商业案例。这一成就的背后,是精准的市场定位、优秀的产品规划、高效的产能提升以及品牌生态的协同效应。
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小米汽车仍面临诸多挑战。购置税政策退坡、市场竞争加剧、品牌信任建设等问题都需要认真应对。
展望未来,小米汽车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品牌建设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从"阶段性盈利"到"持续盈利"的跨越。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锐力量,小米汽车的发展轨迹不仅关乎企业自身,也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证明了创新与坚持的力量。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只要能够保持初心,持续创新,小米汽车有望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